在央视电视剧《觉醒年代》第35集中,出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屈武。
他作为陕西学联的代表,参加了五四运动时期全国各地代表向北洋军阀政府的联合请愿。
年6月27日,包括陕西学联代表请愿团在内的全国7个团体、多名代表齐聚北京新华门。
当场公推屈武等11名代表求见大总统徐世昌,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当日,徐世昌派教育部次长、警察署长等出面,自己始终并未露面。
代表们则坚决要求面见徐世昌,当晚在新华门外通宵静坐抗议。
经过两天的抗议斗争,6月28日上午,徐世昌被迫同意接见请愿代表。
徐世昌对学生提的拒签巴黎和约的要求避而不谈,反而让学生代表“要安心读书,不要操之过急”,并称“国家大事,自有政府权衡”等等。
屈武见此敷衍之词气愤异常,他慷慨激昂地说:
“现在国家都要亡了,今天丢青岛,明天丢山东,后天就可能丢整个华北,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说罢便长跪痛哭,以头撞地,接着又将头向墙壁猛碰,顿时血流满面,史称“血溅总统府”。
屈武的一生爱国无私,经历丰富,”血溅总统府“不过是他一生传奇之中的一个小章节罢了。
屈武,字经文,年7月16日出生于陕西渭南。年6月1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
他年少成名,颇受近代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青睐,和于右任之女于芝秀结为夫妻。
他比蒋经国大12岁,两人是结拜兄弟,曾共同留学苏联,朝夕相处,手足之情,至死不渝。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了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与于右任的翁婿之情
于右任在屈武的人生经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可谓是其人生的”贵人“。
于右任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并在他流亡之时收留了他,后来更是将女儿于芝秀嫁给了他。
“血溅总统府”事件之后,屈武的爱国英名迅即传遍全国,21岁的屈武可谓年少成名。
年7月初,屈武来到上海,时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当时也在上海。
屈武登门拜访于右任,求其引见孙中山,
于右任被眼前这个年轻的陕西乡党的爱国精神和少年风采所打动,对其颇为青睐。
因其名字中的”屈武“二字,称赞他是当代的“屈原”和“苏武”。
几天后,屈武在于右任的引见下,赴莫里哀路29号孙中山寓所拜见了孙中山。
经孙中山提议,于右任做介绍人,21岁的屈武加入中国国民党。
年10月6日,为抗议陕西当局侵吞教育经费,屈武组织西安各校0多名学生进行请愿。
请愿行动遭到陕西督军陈树藩和陕西省省长刘镇华残酷镇压,屈武不幸被捕。
陈、刘二人密谋“杀了屈武,平息学风”,经陕西各界人士的营救,屈武最终逃到三原县,
三原县当时是陕西靖国军总部所在地,于右任接纳了屈武,并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于右任女儿于芝秀在三原渭北中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
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见到于芝秀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就有意为其保媒择婿。
一天,胡景翼约了刘守中等人去见于右任,说:“我几个来给总司令说个女婿,这人就是屈武。”
闻知胡景翼等人此行的目的后,于右任高兴地对胡景翼几人说:
“屈武,奇士,奇才!不过,这事你们还得问问芝秀!”
在众人的撮合下,屈武与于芝秀两位青年也是相见恨晚,感情逐渐热络起来,最终走到了一起。
于右任还特意作诗四首,作为给女儿的陪嫁,其中一首写道:
汝婿亦奇士,青年多美誉。
忧同屈正则,事类申包胥。
至理无贫贱,浮云有卷舒。
进修弃努力,嘉藕复谁如!
在诗中,于右任将屈武比为先贤屈原和申包胥,勉励女儿女婿共同进步。
与蒋经国的兄弟情谊
年6月,蒋经国在上海读书时,因参加游行罢课斗争而被开除。
于是,蒋介石就让蒋经国去北京读书,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照顾,因此,蒋经国便与屈武结识。
二人当时都是热血青年,满腔爱国热情,自然惺惺相惜,两人便结拜为兄弟,因屈武比蒋经国大12岁,蒋经国便称屈武为“大哥”。
这一年年底,蒋经国和屈武夫人于芝秀等人作为第一批学员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半年后,屈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二期学习,和屈武同班者,有邓小平、蒋经国等22人。
两个结拜兄弟在异国重逢,成了同班同学。他们同窗学习,朝夕相处,手足情深。
毕业之后,屈武进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蒋经国则就读于列宁格勒政治军事大学。
后来,因故提前结业的蒋经国被派到西伯利亚的一个工厂做工。
他从列宁格勒出发,首先到达莫斯科,和屈武住在一起一个月。他俩常常远眺祖国,促膝交谈。
在离开莫斯科去西伯利亚之前,蒋经国有些担心自己无法抵挡住那里的寒冷。
屈武急忙安慰他不要着急,并立即将于右任送来的一张十分厚重的哈尔滨毛毯送给了他。
靠着这厚厚的毯子,蒋经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屈武后来被流放到摩尔曼斯克的劳改营,比蒋经国所在的西伯利亚气候条件还要艰苦。
在了解了屈武的遭遇后,蒋经国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经文大哥,你受苦了!我真对不住你!这条毛毯对我来说,真是生死之礼,我是终生难忘的。”
后来,蒋经国经常对人谈起这条救命毛毯的故事。
年初,蒋介石反动集团的败局已定。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平统一、避免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伤害,
中国共产党同意国共两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国民党方面由张治中担任国民党首席代表,屈武担任顾问。
在正式和谈之前,屈武曾两次陪同张治中到奉化溪口,向已经“下野”的蒋介石请示。
3月3日,屈武陪同张治中前往溪口。蒋介石派蒋经国同他们见面。这次,屈武在溪口呆了八天。
在八天的时间里,屈武与蒋经国夫妇朝夕相处,谈话的内容从妻子、儿女、家庭生活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校友等等,无所不有。
讨论的中心话题当然是国共和谈。因为双方的立场、地位等不同,常常争论不休,这一不愉快的景象,在他们结拜20多年来,还是首次出现。
屈武苦口婆心劝说蒋经国:
“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我把这句名言转赠于你,这是大哥对小弟的忠告。应当说,当年我赠送给你一条毛毯是微不足道的,而这忠告,比起毛毯来,包含的情谊更加深厚。此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也’。”
蒋经国沉默了半晌,他才对屈武苦笑道:“经文大哥,我说不过你!”
抗战期间,蒋经国的母亲惨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死。
蒋经国闻讯,不顾险境赶回家乡,将母亲埋葬,并亲笔立下“血洗血迹”碑,誓言为母亲复仇。
年,蒋经国前往台湾,自那时起,蒋经国就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亲自为母亲扫墓了,
当蒋经国步入老年时,内心的悔恨和内疚越来越多,通过台湾及海外的友人,转达对兄长屈武的问候与感谢,也表达强烈的心愿:深以不能亲临溪口为母亲扫墓为憾!
得此消息后,年6月,90岁高龄的屈武专程到浙江奉化,替蒋经国扫墓尽孝。
此时的江南,闷热潮湿,这个90多岁的老人坚持自己步行到蒋经国母亲毛氏墓前扫墓。
墓在白岩山里,要经过一条连年轻男子也会走得气喘吁吁的崎岖山路。
因怕老先生身体吃不消,人们特地准备了滑竿,但屈武却硬要自己一步步走到墓前。
他深知蒋经国的孝心:自己替兄弟来,若借了交通工具,便是有损孝道!
屈武来到蒋经国生母毛氏墓前,敬了一个花圈,行了三个鞠躬礼。
九十岁的老人为结拜兄弟扫墓如此虔诚,看到此景,人们无不深受感动。
扫墓结束后,屈武通知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特地要求附上了自己在蒋经国题字的毛母墓碑前的留影,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屈武便是用这种方式向远在台湾的蒋经国回复信息。
写在最后
《觉醒年代》作为献给建党百年的一部大剧,屈武虽然在这部剧中只留下了匆匆的一次亮相。
但这匆匆一面的背后,却是屈武所经历的近一个世纪的一生。
年少成名,得遇贵人于右任;结拜蒋经国,靠近权力的中心。
这样的机遇,若是其他任何人遇上,定会借此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但屈武并未迷失在权利的诱惑之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爱国奋斗的革命初心。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了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是一位为国家民众,不惜“血溅总统府”的青年。
如同歌曲《少年》中所唱: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本文由夏峰人原创,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