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游新闻」
江津“中渡街”在江津市民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渡街就在江津城的对岸,隔江相望,街巷可见。中渡街留存了江津几代人的深深记忆……
其实每个地名的得来都有故事。当时江津有上渡、下渡之分,中渡就在上渡和下渡之间。渡因水起,街因渡兴。在上渡口和下渡口之间的中渡口所兴起的街道,街因渡名,曰中渡街。
江津城被一个“几”字状的长江所包围,城东、北、西三面临水。明清时到民国初期,江津城外的西、北、东三方向的来客到江津都得渡过波宽浪急的长江。他们都得在江津城的对岸,在不同的三个渡口选其一,乘船过江。
中渡就处在上渡德感坝与下渡浒溪口之间。这里有一条名叫大溪沟的溪水注入长江。因这渡口大,过江人多,所以最先就有人在码头上搭了两间卖老荫茶、炒胡豆、甜柑橘之类的竹棚,为待渡人提供方便。后来就逐渐兴起了一条名叫“中渡街”的小街。中渡码头直对江津城,又是从璧山的成渝官道分道后经双龙场到江津的大道上,所以这里非常热闹。
中渡街虽是一条因水而起、因渡而兴的码头式小街,既短小又狭窄,更没有大街深巷。一人在街头吼唱一支拉纤的号子,全街都能听到,但这是个水流沙坝,是个水码头,因而很有故事。
抗战时期中渡街迁来了两所学校:一是窑业专科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窑业学校,最多时有学生人,紧挨的是南岸中学,中渡街一下热闹起来。特别是年3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总会长冯玉祥亲自来到中渡街,给学校师生作抗战宣传报告。冯将军还特别写了一首叫《瓷业学校》的“丘八诗”:江津县北岸,窑业学校在。校长本姓章,办的事不坏。瓷器各样有,花样也可爱……学生固努力,老师更俭勤。这种好事业,应当教人民……最后,他还为学校题写了“收复失地”四个大字,这事被当时的《大公报》披露出来,江津中渡街着实“火”了一把……
中渡街最鼎盛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后。中渡街有一个叫吴永富的农民,从小打小卖的小生意做起,做成了江津传统的米花糖产业。他先是小作坊,但越做越大。后来在中渡街上建成了车间厂房,建成了最漂亮的高楼大厦。他创立了知名的民营企业“重庆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拿下多个市级和全国大奖。特别是中渡街上那高大的厂房楼顶上巨大的“荷花”标志图案,隔着长江的江津城里的市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当时,一些江津市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过江到中渡街吃米花糖去!
由于城市的发展,江津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中渡街渡口的功能已全部丧失,中渡街居民已全部搬迁,米花糖厂已整体迁入工业园区。这里将建成一个高档的商贸区和住宅区。中渡街没有了,渡船没有了,渡口只留下遗址……但中渡街这名字还在,这名字带着乡愁、带着乡情。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