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沽酒客按:本文是泸州日报资深编辑记者曹本玉老先生写的竹马篇之二十六中关于川戏的回忆文章,曹先生是泸州文化名人,对泸州本土民俗文化掌故了解颇深,看曹先生的文字了解泸州的过去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由于曹先生已是耄耋之年,新媒体操作不太熟悉,沽酒客作为后生晚辈有幸为曹先生编辑发表此文,以飨读者,希望各位喜欢,文中的“我”即曹先生本人,如果文中有不到之处,应该是沽酒客水平有限,编辑能力不够,请各位多包涵,老先生的文章,特别对于想了解川剧文化的朋友值得一读。
本文作者曹本玉家父曹钟麒是位川剧迷。川剧是他一生的最爱,记得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无论严寒的冬季与酷热的夏季,只要是晴天,每晚上几乎都要去大北街川戏院看川戏,那个年代,泸州既无电影,更无电视,在迎晖路有一个京剧院,但是泸州绝大多数人都喜好的是川剧。
彼时,当年的泸州就只有被单戏(江阳沽酒客按:被单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利用一张桌子,将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然后再将一块被单一样的布围住竹竿,这样搭成了被单戏戏台。)、猴戏、淮书(评书)、圣谕、清音之类民间个人技艺,所以当年泸州人的文化生活属于领先位置的就是川戏,自然成了家父的最爱。
家父去看川戏时,总要带上我,那时候我六、七岁,当年大北街戏院门口,当年没有身高多少免票的规定,只要是未成年小孩,跟着成年人去,都免票、免费。
当年由于家父喜爱,我也随父亲常看川戏,戏看多了,我也就记住了许多历史戏、传统戏和它的戏名。如《伍子胥过昭关》、《荆轲刺秦》、《昭君和番》、《断桥》、《杀奢》、《杀家告庙》《千里送京娘》、《连环计》、《辕门射戟》、《思凡》等等。
尤其是看过多次的戏,对戏的唱段、词句及诗文就得一些,如今回忆起来,才感觉它有无限情趣和文化深度。
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思凡》剧照比如《思凡》,这出戏的主题,是离尘出家的小尼姑,遇到书生少年而动凡心,戏一开头,小尼姑(陈妙常)就放出高腔,唱词响彻于秋江河畔:“冷清清,盼郎君‘呀’!哦!何在呀!(啊哦啊哦啊)离情别绪,‘系’心呀!怀呀、呵!”戏一开头就把小尼姑、思春、思凡的心绪展现出来,显出了、渲染了戏的主题。紧接着尼姑小尼姑又唱道:“恨,观主!将一对凤凰,两分开,郎去矣。何时能来呀?怕只怕呀!相思病儿、离不开呀(啊)唉,咿啊呀!”
唱词伴着秋江河的涛声,把小尼姑的凡心,进一步推向澎湃的秋江浪潮,小尼姑顺江追逐而去,不多的唱词,尽是凡心。
年轻川剧演员表演的思凡《梁祝.送别》唱词也非常感人,故事情节:国书院学业期结束,学友分别时,同窗好友梁山伯送祝英台一程,梁祝两人在三年学期中,感情深厚,梁憨直,祝系女扮男装的女流,心事重重,一路风光无兴趣,只牵挂今宵一别,何日能逢。因而忧心而凄楚的唱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对对呀白鹤,返松呀林!从今后,再不能,沿途把诗吟,再不能,同窗攻书呀文!人居两地,天各一方,两处相思呀-泪涟涟!梁兄(梁山伯也应道)英台”,祝英台的唱词唱出忧思和万缕情思。
著名传统戏《杀家告庙》有一段北地王的唱词,感人至深。此出戏的背景,是西汉末年,三国纷争,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公元二百六十三年,曹魏举兵攻蜀,兵分两路,钟会一路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一路以西而入,暗度阴平,攀登七百余里无人区,取江油,偷袭成都。蜀后主刘禅在有大将姜维率数万精兵拒敌于边疆,成都城内尚有数万兵力情况下,懦弱无能,贪生怕死,屈膝于仅剩两千兵力的邓艾,不战而降。
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眼见国破家亡,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愤然归家,对夫人晓以大义,夫人撞壁而亡,然后又持剑刺死两个儿子,并割下头颅,提着儿子人头泣告家庙自刎。北地王刘谌,在杀儿子之前,面对两个儿子,有一段极具悲壮,感天动地,血泪的唱词:“儿啊!你来生‘投’个好父母,生在乡间,为农夫!当农夫,也自有农夫清闲处,儿呀!你早耕田来,夜读诗书!儿呀!你书可读来,官切莫做,儿呀!皇家富贵,休贪图!”
这出《杀家告庙》当年由著名川戏表演艺术家须生张德成在大北门川戏院戏台上如泣如诉的演唱,还记得能听到戏台下,观众席中,一遍人的抽泣之声。《评雪辨踪》、《吕蒙正赶斋》这两出戏,都有许多非常好的诗词吟唱,遗憾当年我年幼,听不懂。也就记不住。但是有一出“比写诗”(戏名已经忘)姑且把戏名定为“比写诗”吧。
此出戏通俗易懂,我基本记得。此戏三个文生出场,演出中有一个文生提议,比写诗,要求各选一个有缺陷,或有特点的人作为对象,为他作一首诗,诗中不能直接说其缺陷与特点,但通过诗歌表达,描绘出来,让读者、观众领会明白,经思考,第一位文生选的对象是“麻子”。他用宝塔诗言道:“筛,天牌,烘笼盖,雨打沙台……”。
第二位文生选的对象是“胖子”,他用的体裁仍是宝塔诗,他言道:“胖,吹胀,猪一样,沙头和尚,河中水打棒……”第三位文生选的对象是“癞子”,他用的体裁是七言古体,诗文是:“十人打马上雪山,八位辛苦两人闲(大拇指未出力),大雪纷纷未见雨,面带愁容心喜欢。”
我看此出戏,至今已七十余年,因其通俗易懂,至今仍记得,退休后迁居长江现代城,常与老朋友们在澄溪口滨江路佳乐广场相聚于长廊,其中有职高教师詹佩幽,财经校教师庞家盈,泸南中学教师张华清,泸职院教师颜尧允、王邦孝等,摆龙门阵闲聊时,读及此诗文,尽皆捧腹,并言:川戏里也有风趣、诙谐、幽默、韵味无穷的许多好诗文,而川戏里的唱词,也有许多雅致、优美、动听、非常感人至深的。
而今,在现代剧、电影、电视冲击之下,川戏已失去舞台,历史的、传统的川戏很难再见,川戏中韵味无穷的诗文,优雅的唱词,甚至这个剧种,将随岁月的变迁逐渐消失。由于本文凭记忆所写,当中诗文、唱词难免错,敬请行家指点。
江阳沽酒客按:曹老师所讲述的梁祝最出名的还是越剧,川剧里面的梁祝如今很难看到资料和剧本,而《杀家告庙》越剧有类似剧目叫做《北地王》差别是刘谌的夫人在越剧里是拔剑自刎的。当然关于曹老师的印象其实可能更加接近民国时期的老派表演形式和唱念对白,包括《思凡》也叫《秋江》,以前有一种说法是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意思这两出川剧历来非常考演员的功底。
《思凡》应该是借鉴了昆曲里的《思凡》,但是人物完全不一样,川剧叫陈妙常,而昆曲则是昆曲《孽海记》中一折。清初,昆曲吸收了《孽海记》中的《思凡》与《下山》两出戏,保存原有的唱词,加入丰富的舞蹈身段和表演技巧,成为著名昆曲折子戏。该折中主要描写小尼姑色空,年幼时多病,被父母送入仙桃庵寄活。色空不耐拜佛念经的寂寞生涯,私自逃出尼庵。这个尼姑则姓赵。
而川剧里的陈妙常似乎还可以考证一二,据说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当然戏曲源自小说诗文和一些历史民间典故,被加工提炼,多有编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一番,也别有趣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