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得晋江干流滋润,地处晋江人海处。晋江是泉州境内第一大河,福建省第四大河,发源于福建中部的戴云山南坡,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两溪汇于南安市丰州镇英兜村前的双溪口,以下称为晋江。
西溪为晋江正源,发源于安溪县剑斗、白赖、湖上、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城厢、凤城,在城厢镇仙苑村纳蓝溪后始称西溪,再入南安县仑苍、美林、溪美,至丰州双溪口与东溪汇合,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东溪源于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海拔米)南麓,流经永春县锦斗、呈样、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等乡镇,在永春境内称桃溪,至东平乡东关桥纳湖洋溪后始称东溪。后出东关入南安县,经山美水库、码头、梅山、洪濑、康美、美林、丰州等乡镇,在丰州双溪口与西溪汇成晋江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晋江干流从双溪口流经丰州,经北峰、浮桥,绕过泉州城,然后经东海镇流入泉州湾,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从晋江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几何形状上看,晋江水系具有格子状扇形水系的特征,对泉州城形成百川汇聚山环水抱之势。
整条晋江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西溪、东溪源头分别至安溪湖头和永春,统称为上游。上游支流多,东溪流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就有桃溪、湖洋溪、诗溪、淘溪、罗溪,西溪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一都溪、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潮碧溪、英溪和东田溪。
这些支流多在高山之中,河道比降大,水流瑞急。从湖头和永春至双溪口,统称中游,中游河道比降变缓,水源丰富。上游和中游水系犹如扇面形状,百川从多到少,逐步汇聚。双溪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支流少,河道比降小,河床展宽,水流缓慢,犹如扇柄。
古代风水理论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强调水势在风水中的重要性。
风水理论还认为,水势不当也会造成灾害,除了用人工方法避免水害外,重要的是城市的选址最好选在河曲处,形成水抱之势。此方是最佳:“大江大河一二十里而来不见回头环顾,中间虽有屈曲,决不结穴。直至回顾之处,方是龙脉止聚。
泉州城在处于晋江干流人海处的环转回顾之处,水因山势形成环流,泉州城正位于“龙脉止聚”之处。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它滋养万物,调节气候,净化环境,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但如果不注意大自然的和谐,任意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不注意保护,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象泉州城这个地方,如果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雨季时就会造成山洪瀑发,山体滑坡,泥石俱下,形成洪灾。旱季时由于水源枯竭,庄稼枯死,饥荒遍地。因此,古代泉州人除注意保护北面大山森林外,还在入水口处建塔,以求镇住水口,保护水风吉地。
泉州城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紧固。第一水口处建有溜石江塔,第二水口处建有石湖之塔,第三水口处建姑嫂塔,又叫关锁塔。这三座塔都建在地势险要之处。如溜石江塔就与两侧的凌霄、宝盖二山形成鼎足之势。
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此塔建在巽方吉地,塔建成后,泉州举子在秋闱中大捷。5年后,即万历四十七年()庄际昌高中状元。
古代风水学理论认为水源即财源,在水口建塔、庙、阁等能保住风水,使财源茂盛,人文兴旺。
其实水口是检测水位、水质、水流的最佳地点,水口水流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泉州城的人民生活,因而受到民众的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