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池头志愿者在食堂帮忙打菜。(余建文摄)
上午9时多,奉化区西坞街道高楼张村老年食堂里,菜刀在砧板上飞舞,蒸锅热气腾腾,厨师正在为老年人准备午餐。“给村里老人烧饭就是给自家人烧饭,要弄得干干净净的。”前来帮忙的志愿者李维申说。
民以食为天。在村(社)一级的基层居家养老服务中,办好老年食堂,让老年人“吃好饭”是最核心的问题。
近年来,奉化区以“区级补助一点、镇(街道)配套一点、村级补贴一点、老人支付一点”的四个“一点”为原则,大力引入志愿服务,在全区推行运营实体化的惠民老年食堂,打造“孝膳堂”特色服务品牌。全区个服务网点已形成“15分钟助餐配送餐”服务圈,老年人只需以低廉价格就能享受“饭来张口”的待遇。
蒋家池头村的新探索
上周五上午,笔者来到西坞街道的蒋家池头村。村老年食堂就设在村委会办公楼里。上午10时,蒋均飞等三名志愿者正在忙着准备午餐。
“今天的午餐是葱油鲳鱼、茭白烤肉、马兰香干和咸菜笋丝汤,晚餐也想好了,鹌鹑蛋、小黄鱼、蘑菇炒青菜、芋艿咸菜汤。”55岁的蒋均飞平时在一个乡村家宴团队干活,烧得一手好菜。她告诉笔者,老年食堂一周制订一次菜谱,每顿标准是三菜一汤,其中两个是荤菜,“保证三天的菜不重样”。
创办老年食堂的建议是村党支部书记陈伦在年提出来的。“年轻人多出外务工去了,老年人自己买菜烧饭,困难很多,吃得也不好。那时,我到几户老年村民家走访,掀开食罩一看,有些菜搁得时间久了,都长毛了。”陈伦说,他看着一阵心酸,决心要给老年人办点实事。
经过改造,年夏天,蒋家池头的老年食堂投用使用,并取名为“孝膳堂”,为75周岁以上的独居老年、残疾人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中餐、晚餐服务,每人每月只需花元就能吃饱、吃好。村妇女主任杨亚凤说,之前也去其他村庄学习过,基本是两菜一汤标准,“我们提高到三菜一汤,宁可村里多补贴点,让老年人选择度大一点,吃得满意些。”
蒋家池头村不过千余人,村民多外出务工或种点花木,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陈伦说,村里仔细研究过,老年食堂若按照老模式,包出去运营,多半干不好,“我们只请了一名专业厨师烧菜,另外组建了一支70余人志愿者队伍,轮班给食堂帮厨,还辟出一块菜园子,给食堂供应新鲜蔬菜。这样,食堂的服务有保障,又能大大减低运营成本。”
接近10时半,老人们陆续来到食堂用餐,志愿者邬杏娣、胡爱浓挨桌给老人端菜盛饭。志愿者胡淦权把热腾腾的饭菜按户装进餐盒,用小三轮给村里10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送餐。
目前,蒋家池头村老年食堂每天有50余名老人前来吃饭,其中8位是九旬老人。85岁的王志恩和79岁的蒋美娣老两口已在食堂吃了3年,很是满意。“我们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来元,只要花元就能解决一天两餐,吃得很落胃,志愿者服务也很尽心。”王老伯连声夸村里食堂办得好。
村民在“孝膳堂”享用惠民餐。(余建文摄)
优化运营,打造“孝膳堂”品牌
居家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老年食堂不仅仅解决吃饭问题,同时也是老年人相互交流、排遣寂寞的重要平台,村里也能及时了解每位老人的生活状况。”陈伦说。
与鄞州、北仑、慈溪等富裕地区相比,奉化农村的集体经济要弱一些。在村集体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如何办好老年食堂,考验基层当家人的“智慧”。
这其中,发动志愿者、当好服务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亚凤说,村民志愿者邬义凤是做水产生意的,每天她帮食堂从奉化市场以批发价采购鱼虾肉等新鲜食材,基本是义务劳动,仅此一项,一年就能省好多钱。“70余名志愿者每人每个月到食堂服务一次,洗菜烧饭,从早上6时多一直忙到下午5时,有的还经常给食堂送调料送食材。”杨亚凤说,大伙热情很高,觉得就像给自家老人做菜一样,还吸引了周边税务场村的村民一起来帮忙,“通过服务,尊老敬老的文明氛围更浓了”。
老年食堂要长久运营下去,资金平衡是关键。“既要节流,也要开源。我们坚持一套班子抓到底、一项规定明标准、一支队伍保运作、一份服务留人心、一份保障促长效这‘五个一’做法,推动‘孝膳堂’顺利运作。”陈伦书记介绍,村里形成一套协作运营、专人管理、群众监督的制度体系,并积极向外争取资金援助,“除了政府补贴外,还有爱心企业为食堂捐款,这样村里每年只要出几万元,就能维持‘孝膳堂’的运行了。”今年8月,蒋家池头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项目在年宁波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铜奖。
近两年来,奉化区以蒋家池头“孝膳堂”运作模式为样板,逐步在全区推广,成为奉化农村居家养老的一个品牌。区里为农村老年食堂制订了食品卫生和服务标准,各地还发挥各自区域特色,创新花色,亮点频出。裘村镇裘四村在老街上建起“长者饭堂”,并辟出1亩多地的爱心菜园,让老人自己种菜,在劳作健身的同时,为饭堂提供蔬菜。尚田街道的王家岭村与爱心企业结对,引入资金“活水”,村里符合条件的老人,每人每月花元就能享受一日三餐。村主任王平郞说,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除了老年食堂,还设了阅览室、聊天室和休息室等设施,老人们餐前饭后能聚在一起下棋、聊家常、看电视,十分惬意。
尚田街道王家岭村志愿者采收番薯供应老年食堂。(余建文摄)
制度保障,扩大“为老助餐”服务圈
自年全区第一批老年食堂创建以来,奉化区一直将“为老助餐”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作来抓,从满足农村偏远地区老年人吃饭难题着手,通过建设实体化老年食堂、设立邻里助餐点、依托养老机构、社会餐饮机构配送餐、“互联网+”等方式,逐步扩大助餐配送餐覆盖范围。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里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对农村新建老年食堂进行补贴,建造食堂最多补贴20万元,投用后,按照就餐人数,给予最高7万元的补助,大大激发了村(社区)创办老年食堂的热情。“我们与镇(街道)、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推进。结合区内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空巢独居老人分布等情况,因地制宜采取自建老年食堂、‘中心食堂’配送、现有网点(养老机构、社会餐饮店)签约共建、农村邻里助餐点、‘互联网+’助餐5种方式建设,确保每个村(社区)具备一种以上助餐方式,扩大助餐配送餐‘服务圈’”。
引入优质社会团体,标准引领,“以点带面”,探索老年助餐专业化服务路径。今年,岳林街道引进康喜乐嘉团餐企业,在迎恩社区打造一家“中央厨房”助餐配送餐服务平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依托康喜乐嘉配送餐团队,实现原材料采购、老年餐制作、送餐一整套服务流程,服务辐射整个街道老年人。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区个村(社区)与服务机构开展助餐合作,共建成各类助餐配送餐服务点个,其中实体化老年食堂45个,助餐配送餐网点数量覆盖全区92%的村(社区),惠及余名老年人。区里还以岳林街道、西坞蒋家池头、溪口沙堤村三地为样板,构建“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团餐企业+居家上门服务队伍”的助餐配送餐体系,并联合团区委探索志愿服务“积分银行”模式,打造奉化特色养老服务品牌。
记者余建文
奉化区委报道组严世君
来源:中国宁波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