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中南部有山脉号括苍,南呼雁荡,北应天台,西邻仙都,东瞰大海,贯穿于丽水、缙云、仙居、临海、黄岩、永嘉之间,苍苍莽莽,绵亘数百里,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它由西南入临海境,蜿蜒于城西之张家渡、永安等乡镇。登临米筛浪峰,站在浙东最高峰之巅,俯瞰山下,永安溪与芳溪怀抱之中的便是括苍镇。
张家渡口遗址
始于张汝锴所办义渡
括苍镇原名张家渡镇,顾名思义,名字与渡口有关。
据史志记载,南宋之前,这里叫石塘。五代时期永嘉程氏成为首批移民入驻,逐渐形成村落。其中湖阜就是多个自然村之一。后朝,许氏、金氏、李氏的先祖先后迁入,人口渐增,这片原始的山沟沟才逐渐复苏。
黄沙双娄村有书生叫张汝锴,字俞仲,于宋理宗淳祐元年登进士第,官至宗学博士和诸王宫教授。宋宝佑年间(-),已过甲子之年的张俞仲丁忧回藉,到湖阜探亲访友。见此地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便在永安溪畔隐居,于石塘山西南麓伐竹结茅,自号竹屋。再造一舟用作渡船,免费为民摆渡。每天愉悦于山水之间,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逍遥自在。作《咏象鼻岩》诗云:“曾入苍舒万斛舟,至今鼻准蘸清流。君王玉辂催行驾,安得身闲伴白鸥。”文中蕴含曹冲称象之典故,隐喻昔日朝堂之上侍君伴虎的才子,今日已然是永安溪畔的闲象,清流浣濯,白鸥为伴,何等悠闲自在。
永安溪位于灵江上游,起源于永嘉、仙居交界的牛坞坑山,从白水洋镇罗渡村入临海境内,至三江村与始丰溪会合后汇成灵江。流经张家渡一带的河道已不受江潮影响,属纯粹的溪水性河流。永安溪是迷人的,每个季节都美艳如画。入春,两岸新绿初妆,生机盎然,溪中碧泉翠绿,溪间多汀渚,芦苇嫩绿,芷兰丛生,白鹭翔集,沙鸥低鸣。夏日,远山含黛,近峰苍翠,溪岸灌木葱郁,溪中水势涛涛,紫霭升腾,呈现粉蓝色的神秘光芒。秋季是枯水期,清澈的细流在白色的鹅卵石滩中涓涓流淌,堤岸上雏菊摇曳,芦苇金黄。
明代就形成了大商埠
张家渡自古是临海西部及仙居通往台州府的重要关津。
正因为特定的地理位置,张家渡村渐渐兴盛,慢慢形成集镇,成为临海西部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村北的永安溪南岸是一片深水港,村人叫它大门头,从原先的小埠头渐渐地形成了商埠,每天泊满长船,装卸繁忙。从大山里下来的竹筏和长船,沿着永安溪将椽、板、炭、枕木、竹木制品等山货源源不断运抵张家渡,部分在当地交易,大部分则通过长船运往下游的临海,再展转到海门、黄岩甚至宁波、温州、上海等地。
繁忙的航运业不仅兴旺了商业,还带动了手工业生产。大量的竹木砍伐成就了相应的铁器业,所以张家渡的打铁铺很多,当地生产的砍柴刀、斧头、菜刀等铁器闻名遐迩。
明末清初是张家渡的鼎盛时期,往后历经了数百年兴盛不衰。期间先后出现了几家大商户,形成李、金、许三姓鼎立的局面。经商队伍日益庞大。贸易繁荣经济,经济促进教育,教育影响文化,于是张家渡镇街道井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临海出西门的第一大镇。目前尚保存完好的古街,大部分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小海门古时曾设造船场
渡口对岸是小海门村,西靠狮山,南临永安溪,地理风光殊胜。县志载:“石塘,其下流二里,石龟、蛇相向锁之,为小海门”。据地质部门探测,上古时期台州湾海岸线往北延至小海门附近,从椒江海门到小海门之间有深水航道。小海门很早就设有造船场。民国初期,是灵江上游主要的长船生产基地之一。特定的环境使该村大多数村民世代从事航运事业。
在岩门大桥边上的一幢民房里,笔者找到了最后的渡工王中。王中家里世代撑船为业,父亲王叶田就是张家渡口的老船工。建国后渡口属于小海门村集体所有。王中接父亲的班后,从载重3吨的手摇小木船,到五六吨的长船,再到后来的汽车渡他都操作过。一直到年大桥建成,才彻底告别了渡船。来到渡口原址,即今张家渡大桥上游几十米处,王中告诉我,作为小海门村人,撑船是基本技能,几乎每个劳动力都会。溪流上开渡船也简单,小水时,将渡船调个头就过岸了。遇夏季发大水,河面达多米,水流湍急,那就有点困难,曾几度移至上游的石塘山岩嘴下过渡,即张汝锴最早开设渡口的位置。
象鼻岩渡是古渡之一
在古渡口遗址边上,竹屋庙修建一新,门额上题“张汝锴纪念馆”。溪畔是思君亭,亭上楹联:“义渡永安溪恩泽百姓,留名张家渡德传千秋。”亭旁,一身官服的张汝锴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其实,在张家渡镇的永安溪上,还分布有许多小渡口。由于是溪河,水浅滩多,也没有个固定的埠头,长船过岸,插入石滩便可以下客。史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象鼻岩渡。山头许村有塔儿头渡。湖新村有斫柴渡。
象鼻岩渡位于今下洋顾村石塘山的东北麓。这一带多为冲积沙滩地,面积上千亩。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曾客居于此,他在《五岳游草》中云:“象鼻岩踞江上游三十里,横石百丈,宛然真象从山顶掀鼻吸潭水,水复伏波凝碧,游鱼娓娓。余葺茅椒其上,为白象山房。山之左右有坎焉,深无底,流瀑布其中为石塘。”今隔岸仰望象鼻岩,其状栩栩如生,如王士性描绘无异。只是山下深潭不复再见,也难见“鼻准蘸清流”的奇观。一道峡涧,已被灌木杂草填满。此岸,四周植被茂盛,环境清幽。沿着百米陡峭崖壁,一条泥路引向永安溪,溪畔有埠头状,大约就是象鼻岩渡口的遗址了。峡谷入溪口处是大片的湿地,水草盈盈,一巨岩浸在溪水中,酷似人头,即传说中的看象人。河面宽约百米,对岸是长潭村山上王自然村。上游,在新建的苏台高速公路大桥底下,有水牛状的汀渚随波沉浮,即浮岩。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乡贤陶凯将张汝锴《咏象鼻岩》一诗镌刻於石崖上,至今字迹隐约可辨。
张家渡口石碑
历史的渡船承载着“解放”使命
据专家考证,王士性创办的白象书院在山北麓的长东坑村。现在遗址上找不到一点痕迹,张家渡老街上却给它留了一席之地,现为历史博物馆。馆中一幅宣传画引人入胜:张家渡的教育史源于“渡”,成于“渡”。南宋进士张汝谐,渡己渡人,文脉首开。明代王士性创办白象书院,为括苍最早的学堂。清代金铭之兄弟兴建西溪草堂,既为私塾,又济贫民。清末金剑青毁家兴学,立本小学泽被西乡。民国时期,屈映光捐资捐产,城西中学美名远扬。教育“摆渡”,无私奉献,传承括苍文脉,挺起文化脊梁。
湖新村有斫柴渡。该渡从下洋顾到湖头村,以运载大岙村出产的山地货为主。年冬,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期,中共括苍中心县委指派地下党员林源到仙居、临海、黄岩等地的边缘地区开辟工作。林源动员民众建立大岙农会,并以此为中心发展人民武装力量,成立了一支民兵队伍,为此吸引了四邻各村大批的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投入革命怀抱。在捍卫红色政权的斗争中,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当年林源等地下工作者,频繁往返于张家渡各村,组建党组织、秘密建立交通联络站,转达上级指示,领导武装斗争,输送进步青年到浙南游击纵队,为配合临海全境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永安溪沿岸到处留下了这些革命者的身影。所以,张家渡及附近各渡口,对于台州的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
延伸阅读
渡有“则”
近日,笔者再上张家渡。与港航局和括苍镇有关人员,系统地考察了张家渡的历史文化古迹。
期间,镇政府一位纪委干部的一席话让人感受颇深:我们共产党干部,要以先辈为榜样,廉政如永安溪的清泉,清澈干净一尘不染。我们无时不在过渡船上,要严格遵守人生规则,平安到达彼岸。只有兢兢业业,时时以人民利益为先,才能从职位上平安过渡,进退自如。
责任编辑:余彩虹台州日报台州晚报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