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我跑了4次贵溪,就为了寻找位于贵溪滨江镇浮桥村左家的南宋老码头,这个信江码头到今年为止,已经有整整年历史。今天早上,我又一次专程而去,终于发现这个南宋码头露出水面。
我们知道,罗塘河又叫须溪,贵溪因须溪而得名。而在须溪与信江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正对着贵溪老县城西门口的浮桥,现在正对着凯翔春天的楼盘。
据贵溪县志记载,宋绍熙三年,也就是年,贵溪知县李正通创建了这座浮桥,桥长尺,搭船70艘,取名叫上清桥。
说到上清桥,这里插一句,当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还为贵溪造浮桥写了一篇文章,叫《信州贵溪上清桥记》,介绍了贵溪之水的来处和去处。
贵溪县志还记载,这座浮桥后来被毁,改为义渡。清朝道光二十年,也就是年,邑侯徐大勋重建,改名叫再造桥。浮桥依傍着须溪口,有石头河堤防御大水,于是徐大勋给予加固堤坝,名叫徐公堤,并且在桥头设局置田来管理浮桥和堤坝。
民国26年,也就是年,浮桥移到贵溪大南门,叫中航渡址。到年,在江铜和贵电等驻地企业的支持下,贵溪信江大桥通车了,信江大桥上下游两个地方的浮桥都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哪怕去问贵溪城区生活几十年的老人,都未必知道贵溪城西还曾经有过南宋时期的浮桥,也未必知道城西对面的浮桥村还保留着年的老码头。
说到年浮桥从城西改到大南门,坊间有传闻说,当时日本鬼子想炸掉贵溪城,政府便把浮桥拆下,而在大南门这个河面最窄的位置重新设置,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逃到对岸的城南。
说了浮桥,我们不能不说一说作为浮桥头桥的东方红大桥和左家大桥,分别是老国道和现在国道通行的两座桥。民国23年,也就是年,东方红大桥为临时木桥,名字就叫浮桥头桥,抗日战争时候被毁了。后来在下游60米处建了低水位便桥,但是因为年年洪水问题被废除了。
年,在原址上重建东方红大桥,成为老国道上的一座桥。10年前的年,在东方红大桥附近的罗塘河上游,左家大桥开建,成为现在国道通行的大桥。
既然曾经有浮桥,那么,当年的浮桥通往哪里呢?据浮桥村的村民介绍,在浮桥上岸以后的右边,保留了一座用大石头砌成的石拱桥,沿着石拱桥延伸的方向,还有不少被独轮车碾过的石头古道,一直可以延伸到靠近贵溪大桥方向,通往贵溪北乡和鹰潭等地。
如今,浮桥不再有,南宋时期的码头还在,最大长度差不多2米的码头石沉寂在信江河畔,记录着对面贵溪城的变迁,一待就是年,不知道这里能不能成为贵溪乃至整个鹰潭的一道历史景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