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长江三峡巴东境内,有个颇有名气的古镇么?它叫官渡口。
官渡口处于三峡之巫峡出口位置,北面尖子山,南有大面山,南北绝壁隔江对峙,山势陡峭若门,江面仅有80米宽,故名石门山。石门以上,过“楚蜀鸿沟”,便是四川地界,故石门山又名“蜀口山”。
楚蜀鸿沟石刻《湖北通志》载:“蜀口山,县西四十九里,旧名石门山,唐天宝六年(公元年)改名。今名关渡口,巫峡到此而尽。”又传:此地原名纪塘关,因唐庐陵王出游江南,在此渡江,故名官渡口,沿用至今。
官渡口附近考古发掘出旧石器时代遗存:战国中晚期文物甚丰,有巴楚攻伐之战争遗迹、三国蜀吴征战旧痕……实证官渡口与著名的大溪文化同源,同样是远古峡江人生活居住之所。
昔日官渡口官渡口水陆交汇:陆路,通往万流的驿道由此经过,是古道要冲;水路,上达巫山、奉节、重庆,下通秭归、宜昌,是进出巫峡船只躲避风浪与停泊休息的地方。
古老的官渡口是何模样,无从考察。清代诗人薛德玉有《官渡峡》诗描述,堪为凭证:
官渡峡开江水平,征帆来去趁新晴。波澄远浦云初敛,船压中流浪不惊。
片幅直凭风信递,一旌高挂日光明。艄人笑向巴山指,溪口斜阳钓艇横。
地理官渡口现代的官渡口古镇,坐落在自北向南倾斜的坡地上,仅一条街,长约3里,商铺临街且多是屋,街道狭窄。老街上,有一道高达数米的石碚。石碚上竖刻“要区天成”四个大字,左旁小字谓“咸丰二年首夏铁岭衍秀”。衍秀于清道光年阿任宜昌府同知,乃知府副职、正五品。他来峡江视察,在官渡口留字,告诫后人此境地势险要。
“要区天成”石刻官渡口对岸峭壁上,建有龙王庙。《巴东县志》载:“清嘉庆24年(公元年),四川学政吴,舟行殆覆,忽风吹到岸,惑神佑,倡建。”
昔日,峡江往来木帆船,多在此停泊,商贾船工均到庙内敬香拜佛,祈求水上平安。可惜,龙王庙在特殊年代被拆毁。
官渡口龙王庙江对岸倾斜石坡上,一方巨石横卧江边,横刻“我行周”四个大字。右边竖刻“光绪乙巳季春月谷旦”,左边竖刻“监修委员渝州童天泽书”。
“我示行周”石刻实乃水情警示:若江水未淹此石刻,可安全行船;若水淹这四个大字,表示水势流急,行船危险,必须泊船待水退后再走。
江岸:我示行周石刻位置此典故源自《诗经》:“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童天泽把“示我周行”改为“我示行周”,用心良苦也。
身为食媒体饭的记者,我年代乃至其后数十年间,在宜昌与重庆间乘船往返N次,每次都曾于船上凝眸官渡口。为三峡工程作前期文物古迹淹没调查,年曾赴官渡口采访过一次。
当年,我还去过官渡口镇以北的西壤口。此境因其独特地势,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张飞曾镇守于此。关公张飞死后,刘备起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巴东县志》载:“追兵急,备烧栈断道,然得免”。
西壤口:即神农溪出口西壤口古墓甚多。年,考古工作者在李家湾发掘了四座古墓,出土有巴氏矛、巴氏剑、巴氏盾等兵器。后续考古还发掘了一些殷、商、战国、汉代遗留下来的墓葬群。
有趣的是,西壤口竟还存有始建于明代的“杜甫草堂”遗址。查《杜甫年谱》:“大历三年,杜甫东下夔州,三月报江陵”。杜甫行至西壤溪时,觉得身体不适,便在此地租借了一间草堂,暂作静养之所,曾写有“西壤溪”诗:
“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冬来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山下青莲遗故址,时时常有白云遮。”
西壤溪,即神农溪。西壤口,即溪流由此入江口也。“壤溪渔火”后历为巴东古八景之一。以西壤口巫峡为背景的画面,是现五元人民币的版面图案。
因三峡库区蓄水,官渡口镇已整体搬迁。
官渡口旧貌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