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施平、程亚西等40余位年逾百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春的回信中赞叹了他们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爱党之情,他们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懂得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老兵们的经历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则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而为老兵们做好传记编写刻不容缓,这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去年年底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给习总书记写信时共有46位百岁老战士,到目前短短的时间,已经有4位离世。
新四军在年的抗日烽火中应运而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铸就了可贵的铁军精神。年,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新四军老战士以及党史专家学者等共同发起成立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新四军研究合辑。截至目前,研究会逐步梳理记录下老战士们的成长、革命故事,我们可以跟随着他们的回忆去感受战火纷飞时期的惊涛骇浪。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介绍,今年研究会的重点就是做好这项工作。
施平施平:与蒋介石的两次交锋施平于年出生于云南大姚县,在年7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前夕,正在浙江大学读书的施平就迎来了与蒋介石的正面交锋。浙江大学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从年12月10日至年1月20日,这40天对社会、对国民党和蒋介石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迫使蒋介石亲自到“浙大”和学生谈话。
蒋来校之前,做了几项部署,其中有一条,由教育部发来电报,要开除浙大学生会主席施尔宜(即施平)、副主席杨国华,遭到全校同学的一致抵制。施平回忆,年1月20日那天,大雪初停,校园内寒气逼人。蒋介石到校后,直接要求施平和杨国华前去会面。刚一见面,蒋介石立即训斥施平鼓动学潮,破坏学校正常秩序,是做过“反省院”的共产党。为了抗拒国民党以“共产党”罪名而任意逮捕搞爱国运动的学生,施平反驳自己进校以来行迹皆可查,只是纯洁的爱国学生,在座的教务长可作证。后蒋介石要去学校礼堂训话,向学生宣称抗日不易,应先剿灭共产党安定内部,来日再收复东三省。一个多小时的训话,礼堂全场静静没有反应。蒋介石走后,施平召集全体代表到学生会开会,大家一致决定,救亡运动照旧,不复课,不解散纠察队。
次日下午,蒋介石再次来到学校召见施、杨两人,这一次蒋介石判若两人,温和劝解。隔天下午,蒋介石发布命令,让两人立即离校,否则马上解散浙大。
为了保住浙大,施平和杨国华决定离开学校,形式上辞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职务,但不停止抗日救亡运动。虽然住在校外,施、杨两人依然带领学生们进行工作。年1月,施平正式入党。施平加入新四军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护送邹韬奋。
丁景唐(左)丁景唐:在上海“孤岛”时期的宣传战年“七七事变”和上海“八一三”炮声惊醒了还在读高中,沉醉于书海的丁景唐。经人介绍,丁景唐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以实际行动投身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洪流,这是丁景唐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年11月,丁景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青年会中学第一任中共支部的支部书记,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年冬,丁景唐调任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编辑刊物《联声》。《联声》是上海“孤岛”时期进步学生刊物中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份刊物,是学生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联声》自创办起,就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能够紧密地联系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地启发教育学生。如茅丽瑛被暗杀事件、“皖南事变”等,都有文章反映其事,而且用的是春秋笔法,蒙蔽敌人,写抗日爱国的各种文章。丁景唐根据工作需要和学生对象的特点写作,用黎容光、芳丁、洛黎扬等笔名,写了六十余篇各种题材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上海“孤岛”时期学校和各种文章和社会生活众多方面。
上海成为沦陷区后,党组织对《联声》及时做了休刊决定。年12月太平洋战争前,我党估计上海将出现沦陷后的最残酷环境,已将一部分暴露身份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分别撤到抗日根据地,社会关系好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仍在上海敌占区工作生活,作长期艰苦的隐蔽斗争。此时丁景唐已担任地下党学委宣传调研工作,负责联系在上海从事学生刊物工作的几位同志,他们除进行自我教育和开展“交朋友”活动外,还按照党组织关于敌占区的工作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这一年,丁景唐和同志们商量决定,自己不能办刊物,就向敌伪办的刊物或商办刊物投稿,借敌人宣传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丁景唐发动他领导下的党员,用各种笔名向《女声》投稿,而且屡投屡中,其中有杨志成、鲍士用、杜淑贞、董乐山、陈新华、李祖良、陈嬗忱等,还有些爱国青年,如沈寂、陆克昌、李冷路等,在当时政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进行韧性的散兵战。
自丁景唐入党踏上革命征程以来,已过去近七十多年,他由党的一名小兵变成老兵,党的理想信念一直燃烧在他心中。回顾往事,他们曾为抗日战争时代的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谱写一曲青春之歌,为之欣慰。
阎道彰阎道彰:抗战时期的两次进城经历时至今日,新四军老战士阎道彰回忆起全面抗战期间,他两次进家乡河南睢县县城截然不同的境况时都感慨万千。一次是年家乡被日本占领沦陷后的进城,一次是年阎道彰随部队进城接受日伪军投降。
年5月日本兵侵犯了睢县县城,城门楼上和一些建筑物插满了日本国旗。街上跑的全都是穿着皮靴、留着小胡子、打着日本旗、牵着大狼狗的日本兵。老百姓大都逃到乡下或躲起来不敢出来,尤其是妇女和年轻人不敢露面。日本兵所到之处见女人就强奸,见到男人就抓去做苦力。中国人在路上遇见日本兵或进出城门都要给日本兵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全身上下从里到外都要搜一遍,尤其是对妇女不管年轻的年老的都要一个不漏地搜身,受到侮辱,如果略有反抗就会被辱骂或用刺刀刺,用枪杆子砸,让狼狗咬。
当时才10岁的阎道彰随爷爷进城,亲眼看到百姓受到各种欺辱,当时就产生了要走出家门参加抗日队伍的强烈愿望。年,阎道彰终于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跑到淮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队伍。
年8月,抗战取得胜利。当年的阎道彰在新四军四师特务团任文化教员,驻守在津浦路沿线蚌埠宿县一带,准备接受日本兵投降。9月24日凌晨,新四军四师特务团赶到溪口县城,等待日伪军投降。进城经严密搜索,没有发现一个敌人,据群众反映,上半夜日伪军已全部逃之夭夭,街上没有人,商店全关闭着。等到老百姓知道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商店也逐渐开门营业,街上大人小孩都出来了。
第二天全团开出睢溪口县城北两公里的地方,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隆重庆祝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庆祝睢溪口解放。全团的司号员组成的军乐队,兵分两路纵队,按团部骑兵连,炮兵连、重机枪连三营的序列,多人浩浩荡荡,军乐队吹着军号,高唱革命歌曲,高呼口号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阎道彰回忆,当时城里城外的群众全都出来,夹道欢呼,个个手中拿着红旗、捧着大红花,有的端着茶水拿着鸡蛋慰问人民子弟兵。不少老大爷老大娘激动得热泪满眶,气氛十分热烈,场面壮观动人。两次进城,一次是作为亡国奴,在敌人的侮辱欺压下进城,一次是翻身当主人,轰轰烈烈地进城。这两次进城,让阎道彰深刻地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让人民翻身当主人,才能打倒侵略者,建立新中国。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已经出版的部分研究著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