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往今来,它便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老村落是历史的凝结,文化的载体,有的俨然刚毅地保持着原貌,有的可能有若干革新,但仍新旧融合一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村落名称,是地名中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一旦被官方采用,或被编入地方志、户籍、田册、谱牒,就被相对固定下来,约定俗成,广泛采用。
《浦江县地名志》(年7月版)中,收录了自然村名称(包括建制村名、别名、曾用名和地段、农点、废村名)条。这些地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记述姓氏的地名;第二是描述村落所处地理环境或自然景观的地名;第三是反映人们社会活动或历史事物的地名。
记述姓氏的地名为数最多,大致占全县村落总数的25%以上。据现有资料表明,浦江居民的祖先,绝大多数是从外地迁入的,占全县总人口七成多。人口在人以上的18个主要姓氏,其始迁祖,分别自东汉、隋、唐、五代,或北宋、南宋、元代,以迄明、清,先后分38批61支从外地迁入浦江,分别在不同地方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和宗法思想的影响下,浦江居民常以姓氏聚居,其居住地也常冠以或附以姓氏。其中,有的以单一姓氏得名,如黄宅、傅宅、钟村、何村、杨里、洪家、黄都、魏店、姓陈、徐村等;有的以两姓连称得名得名,如潘周家、方戴两宅、任项店、金费宅等;有的以姓氏连同所处方位得名,如上季宅、下季宅、外罗家、前葛、后葛等;有的以姓氏与村落规模大小或建村先后得名,如大王店、小王店,朱宅新屋、旧屋,杨家、小杨家,新傅村、旧傅村等;有的以姓氏加标周围地形、地物得名,如岩头陈、辛山黄、大溪楼、东岭陈、大园周、秧田王、塘岭金、洪田畈、戴山头、倪山背、岳塘下吴等;也有以姓氏连同当地知名建筑物得名,如道院前楼(成真道院)、南门于(县城南门)、县后张(在县署之后)、学前楼(学宫之前)等;有以历史事物或民间传说得名的,如郑义门、张学官、火烧张等。
描述所处地理环境或自然景观的地名也有不少。其中,有以村落所处位置得名的。这类地名,常附以前后、里外、上下、东西、南北,或口、头、脚、背、顶、底,以及中央、边沿、后坤(指位于自然实体的后头或尽头)等方位词加以区别。如寺前(惠云教寺之前)、溪后、殿下(白岩殿下)、坪上、岩下、桥西(下于桥)、城南(县城)、城北、曹源口、葛岭头、江山岭脚、岳塘山背、车岭顶、滂坑顶、东坞底、冷水塘沿、塘后坤、田畈中央等;有以里程、序列或以数字标示地势的村名。表示离县城距离的村名,如五里、七里、十里头等。表示序列的,如大房、第四房、四村、五村等。表示地势的,如三十田、三十六、三百亩、一大塘、八十田来等;以自然景观得名的,如仙华山、天仙塘、会龙桥、双溪口、盘山岭下等;以相似事物形状得名的,如马鞍山、马项岭、石台盘、盘里坞、金冠样等;以土壤、岩石、水流、气候等物态得名的,如赤土岭脚、白石源口、槁溪、潮溪、冷坞、云宫等;以自然资源或某种生物得名的,如梧桐、荷花塘、樟树下、大梓、枫树下、毛竹园、竹窠头、桂花明堂、鹤塘、石宕等;以不同字尾反映所处地理环境特点而得名的村名,所占比重很大。其特点是与山岭、溪流相关联。除直接以山岭得名的,如蒙山、金狮岭等村名之外,多以坞、坑、坪、岗、垄、路、畈等得名,如旌坞、梅石坞、深坑、西坞坑、寺坪、杭口坪、骆山背、塔岭、横大路、乌泥畈等。与水相关的,除直接以溪流得名的,如寿溪、大箬溪等地名外,还常以源、湾、滩、渡、潭、塘、堰、泉等得名,如曹源、大姑源、石塔湾、前溪滩、深渡、龙潭、南湖塘、古塘、清水堰、夏泉等。
反映人们社会活动或历史事物的地名也不在少数。人们常以地名来表达与寄托对家乡的美好愿望,反映社会活动和历史事物,记载他们在利用自然中所创造的地理景观。这类地名约占全县地名总数的10%左右。其中,有以祖先所从事的职业得名的,如蒋裁缝、王先生、刘铁、范麻车、杨先生、吴郎中等;有以从事商业、手工或副业得名,如鸡鹅市下、夜鱼市、卤冰店、画店、缸沿(缸窑)、王纸坊等;有的以人工建筑物得名,如治平寺、节妇门、廿四间头、八房厅、古佛堂、佛堂店等;有以交通、驿道设施得名,如郑街铺、上新铺、下新铺、西马路等;有以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得名,如青萝山房(宋濂曾筑房迁此)、潜溪(宋濂后裔迁此)、大夫第、儒林门、巡检司等;有以民间传统和历史掌故得名,如仙华山、宝掌洞、登高山、孝门桥、三雅村、九婆、六转、牛轭不直、牛磊丼等;有以美好愿望得名的,如平安、普丰、永丰、同乐、义村等;以历史变迁的泛称得名,通常冠以古、今、旧、祖、新等字样,如黄氏古道、旧楼古地、祖厅、新街桥等;有以祠堂或厅堂的堂号得名的,如永世(永世堂)、永锡堂、始美堂、鸿渐堂、留余堂等等。
还有,以浦江方言的“来(表示位置)”字来表达的村名,或村内地段名,如田来、店来、新屋来、湾来、山湾来,或祠堂来、厅来、明堂来等,比比皆是。
地名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是约定俗成的,所以有时也会随机演变。大体有几种情形:一是简化,包括简笔和减字,如大园写成大元,钟馀写成中余,箬帽山写成廿亩山,夏禹桥写成下于桥等。减字,如梧桐树下减为梧桐,东岭陈写成东岭,溪塍俞减为溪塍等。二是雅化,多在方音相近的范围内进行。如蒋裁缝雅化为蒋才文,和尚山雅化为和祥山,荒地雅化为芳地,猪肚坞雅化为芝都坞等。现在的大许,因地处浦阳江边常被大水冲淹,又因村民吴姓,村名为大水吴,后以方音雅化为今名。还有地名讹写的问题。原因多是为了贪图省力或不够认真。如虞宅讹写为于宅,潘宅讹写为泮宅,卢宅讹写为芦宅,槠树下讹写为楮树下等,在地名普查时已予纠正。
这么多的村落地名,重名是难以避免的。如“上新屋”一名,县内就有8处,“东山”“下方”分别有5处和6处。按照规定,一县之中建制村的名称不能重名,一个乡镇中自然村不能重名。建制村重名更名的,有原平湖乡利民大队更名为殿下大队,白马镇清溪大队更名为龙溪大队。按照以前的习惯,同名村不改本名的,可在村名前分别冠以乡镇名称或加冠另外名称,以示区别。如县内有三个朱宅,分别称为廿五都朱宅、桐木殿朱宅和水阁朱宅。两个石宅村,分别称为廿四都石宅、施村石宅等。
年,在全县行政村中,所辖自然村最多的是前吴乡的袅溪村(辖15个),村中居民最多的是江南办事处的文溪村(户,人)。距离县城最远的是中余乡王家山村(径距27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是花桥乡高塘村(米),最低的是白马镇何石塔村(新何,30米)。
年10月,根据上级部署,县内开展行政村和社区规模调整工作。经调整,全县原个行政村,调整为个,撤并率为45%。村均人口从人增加到人;20个社区调整为17个,平均户数从户增加到户。
读者或许会问我,为什么此文标题要用“村落”?第一,“落”是止息、停留的意思,又指居处。汉代刘向在《列女传楚老莱妻》中有说:“民从家者,一年成落,二年成聚。”村落、村聚、村坊、村部与村庄一样,都是乡民定居之处的意思。第二,上山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期的部落,距今已有万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为此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先民们曾是浦江最早的居民,这是我们的骄傲。
作者|何保华
原标题:《你知道浦江村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