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江山市城北小学毛静
金话筒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个地方,一是城市,二是乡村。如何缩小这两个地方的差距,让乡村富起来,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在衢州江山,人们向着富民强村的目标,绘出了一幅幅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茶山飘香,绘就绿色共富
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要创新,要发展。江山市张村乡双溪口村的十罗洋茶场,四月里一片繁忙,通过科技赋能、品牌赋能、数字赋能打造的金字招牌“罗洋曲毫”迎来了采摘季。这个号称“茶过七道,空杯留香”的江山名茶,市价已达每斤千元。起初,村民普遍种植“绿牡丹”,但由于海拔、气候等原因,产量不高,品质不佳。“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曾任村书记的廖松柏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成立了茶场,把它作为“共富”的“试验田”。
品种不行怎么办?与浙大合作,育种选优;工艺不佳怎么办?向专家请教,反复试验;品牌不响怎么办?同部门合作,推广参展。经过3个月的比对评选,“罗洋曲毫”最终脱颖而出,一时掀起了当地的采茶制茶热。当初的茶山变金山,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茶,仅采茶工报酬一项,每年就直接实现农民增收近1亿元。
稻鱼种养,绘就金色共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秋十月,江山市大桥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村民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双丰收”。
素有“浙西粮仓”美誉的大桥镇,坚持生态优先,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建成了多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种生态米、养稻花鱼,一田双收、一水两用,形成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多元农业经济模式,稻谷产量高起来了,价格涨起来了,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双突破实现了!“稻渔种养”绘出了如画江山中最美的金色田野。
精神领航,绘就红色共富
俗话说:“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少不了。”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也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七月的江山市塘源之乡洪福村,党旗飘扬,一批又一批的党员群众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被列入中央“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洪福村,在历史底蕴中解码精神力量,在遗迹典故中找准文化定位,找到了以文化振兴乡村的“制胜法宝”。
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听红军故事、吃红军饭……红色研学体验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红色挺进师主题馆开业后,仅三个月,就迎来90个旅游团,村里依托红色旅游增收了百万余元。由红色精神领航,不断延伸的红色旅游产业链,正让村民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你看,如画的江山就在脚下,绘就共富的画笔擎在手中,色彩斑斓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