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剡界岭一带的两条溪流,方向南辕北辙,名字却相同,都叫剡溪。
更为奇特的是,两条剡溪都有“剡溪九曲”胜景。
从剡界岭北去之水,通常称为嵊州剡溪,也称“北剡”,经新昌,过嵊州,汇入曹娥江,再入钱塘江而入海,一路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嶀浦、鼋头渚九处景点,统称为“剡溪九曲”胜景。
从剡界岭南来之水,通常称为奉化剡溪,也称“南剡”,出溪口,称剡江,在江口汇入奉化江,再入甬江而奔海,一路有六诏、跸驻、两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处风光,也称为“剡溪九曲”胜景。
公元年,即元代至正二年,时任庆元路总管王元恭主持编撰了《四明续志》,为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
庆元路,即现在的宁波市,公元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明州改称庆元路。
庆元路总管王元恭主持编撰的《四明续志》,详细介绍了奉化剡溪的九曲之胜,这是关于剡溪九曲的最早文献记载,至今年。
从此,历代寻访剡溪九曲者不计其数,文人墨客,吟咏不绝。
我的奉化剡溪寻访之旅,历时九天,成文18篇,全面记述了剡溪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以及现在之风貌,寻访了解剡溪者,可为借鉴。
剡溪之源,剡界岭,年之前属于新昌、奉化两地共同管辖,村中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以路为界,一边属新昌县第一区剡界岭乡,一边属当时的奉化县第三区万乡岭乡。
村民为了纪念曾经一条小路分隔两县的历史,给那条小路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中英街”。
剡溪源头所在地,年12月建成了剡界坑水库,水库淹没区,蜿蜒入深山,不见头。
水库之下的水,一路积水成溪,汇溪成江,奔流向海。
溪口镇剡源村与剡界岭相邻,年由水碓头、前岙和晚香岭合并而成。
东晋永和十一年,即公元年,担任会稽郡内史,领右将军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受到会稽郡刺史王述的排斥,毅然辞去“右将军”之职后,曾隐居晚香岭,建有别业,写字牧鹅。
王羲之归隐晚香岭期间,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是个爱才之人,连下六道诏书,诏王羲之回朝任职。
然而王羲之归隐之心已绝,六拒帝诏,以书画赋诗教育子孙,终其一生。
王羲之“六拒帝诏”的典故,自此流传。
王羲之隐居之地东晋时人烟稀少,可谓与世隔绝。
晋穆帝的诏书,吏官无路前往晚香岭,诏书送达的地方,现在被称作了“六诏”村。
南宋建炎三、四年,也就是公元、年,婉约词家李清照,为避金兵之乱,曾两次追慕王羲之足迹,寓居六诏,避乱赋词。
遭遇丧夫之痛的李清照,词中悲情难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剡溪九曲,就从一曲六诏开始。
六诏下游的跸驻村,帝王车驾停留之地,渊源颇深。
公元年,唐朝灭亡,名士陈文雅,隐居在奉化剡溪畔,在金塘坞寺院中,剃发为僧,避乱生存。
公元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
公元年,钱镠之孙,19岁的忠懿王钱俶即位,广揽人才。
忠懿王钱俶听闻陈文雅有盖世之才,于是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前往拜访陈文雅,邀其出山,希望助其安定吴越。
《四明谈助》记载:“五代时,陈殿中隐于此,吴越忠懿王亲往顾之,故有是名。”
剡溪流至跸驻,与南来的黄沙水相汇合,成就了跸驻两水交汇的独特风貌。
二曲跸驻,两水相汇成两湖。
剡溪与黄沙水于跸驻相汇后,原来被一条沙丘分隔为南北两湖,两湖在沙丘末端再相汇,湖中的巨石,竹筏可以从石间通过,这就是曾经的两湖概貌,峭壁幽潭,又称“小盘谷”。
《四明谈助》载,“湖有大石,离立。去石数百步有潭,甚清洌,鱼百数头可数,所谓小盘谷也”,“两湖,水阔如湖,多植榆柳。有三石突兀如屋,离立湖中,竹箄穿石过之。”
上世纪三十年代,沿剡溪修建公路江拔线,开山凿路,对剡溪沿线有所改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两湖地带填湖造田。
现在看到的,公路与剡溪堤坝之间的大片田园,曾经就是两湖所在的水域。
三曲两湖胜景不见湖,我们只能在古人的文字里,遥想曾经两湖风光无限。
剡溪流经臼坑,溪中有石,坑石有穴,洼深如井,因此而名臼坑。
臼坑,后来写成桕坑。桕,字典释义为,乌臼,即乌桕树,叶可染皁,籽压为油,涂头令白变黑,为灯极明。。
剡溪流经桕坑村,臼坑山下的余脉向南凸出,与剡溪相依,形成了一道榧树湾,迂回婉转,连续多个大“S”相联绕,形成了旖旎的山水风情。
四曲臼坑,风光优美。
剡溪流经三石村,丹山赤水之地,剡溪九曲之五曲。
三石村由陈家、何家和赵家三个自然村组成,因村后丹小山,三块巨石重叠而上,其形如磊,故名三石。
三石村陈家先后出过三位尚书,北宋末年的户部尚书陈显,南宋嘉定年间的工部尚书陈德刚,明代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陈瑜,成就了“一门三尚书”的佳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剡溪三石段,截湾取直,填溪造田,曾经迂回曲折、旖旎婉转的三石风貌大变,我们现在只能从古人的文字里,遥想五曲三石曾经风物。
六曲茅渚,因陈氏始祖陈棠,在剡溪边结茅庐隐居而名。
黃宗羲《四明山志》记载“唐末,陈某自长安使吴越,遭乱不能还。钱氏留为奉化尉,遂居其地。”
唐朝末年,陈棠从长安到吴越任职,公元年,唐朝灭亡,天下纷乱,陈棠再也回不到长安,于是就在剡溪边上结茅庐隐居。
公元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都城杭州。
陈棠被吴越钱王任命为奉化县尉,自此定居奉化,历代繁衍生息。
后来隐居跸驻,吴越国忠懿王钱俶求贤之人陈文雅,正是陈棠之后。
六曲茅渚,山环水抱,乡村风情,怡然自得。
剡溪一路千回百转,流经康岭村,与班溪相汇,再次形成了两水交汇的自然风貌。
村口有桥,名叫康岭桥,桥头有碉堡,穿越历史风烟,无言诉说,屈辱与苦难。
班溪汇剡溪,流淌千万年。
七曲班溪,溪水无言,已历风烟无数。
剡溪与班溪在康岭相汇后,原本流向高岙,与明溪相汇后,再迂回流向公棠,出溪口。
历史上的高岙,地处两溪交汇处,溪流迂回曲折,风光迤逦,地近雪窦山,山清水秀,因此被誉为剡溪九曲之最。
剡溪截湾取直后,直接从康岭流向公棠,与明溪在公棠相汇。
剡溪不再经过高岙,剡溪九曲之最,因此名存实亡。
高岙地理风貌,经历了三次巨大改变,再也不是古人们诗中的样子。
高岙,作为亭下湖村的一个自然村,从亭下湖水库流出的明溪水,绕村而过,依山傍水。
八曲高岙,依然是一个令人想念的地方。
公棠,剡源九曲的最后一曲,剡溪出溪口后就是江了,称为剡江。
公棠,旧称公塘,宋时在此设公塘寨。
黃宗羲编著的《四明山志》写道:“公棠山,旧称孙兴公游四明山,得棠一本,植之于此,故名。”
孙兴公植棠,因此而名公棠,这就是公棠之名的来由。
孙兴公即孙绰,会稽(今绍兴)人,东晋文学家和书法家,官至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孙绰早年博学善文,放旷山水,著有《天台山赋》流传,期间曾游历四明山,也就有了在剡溪畔植棠的姻缘际会,因此成就了一个地名:公棠。
岁月变迁,历史不断被改写,地理风貌也不断被人类改变。
剡溪三曲两湖、五曲三石、八曲高岙,都因为剡溪截弯取直,溪流改道,再也是古人们诗中的样子。
沿溪而行的江拔线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对原有的剡溪风貌,也有较大改变。
目前,金甬舟铁路工程已经启动前期工程,铁路建成后,剡溪的自然风貌又将变换,趁着改变之前,把剡溪九曲走遍。
剡溪九曲寻访之旅,是一件累并快乐的事情。
整个行程历时九天,与剡溪相关的班溪、明溪的行程还未完全计算在内。
寻访考察,劳心劳力,身心疲惫,5月25日,天气炎热,我寻访四曲臼坑和五曲三石,回来后中暑数日,就医才好。
但寻访之旅更是一次收获感动的过程,这种感动所带来的快乐,足以胜过所有的心力付出。
一路走来,我不仅沉醉于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里,更被这些山水风情背后的人文历史,深深触动。
在寻访考察过程,经常询问所遇村民,每一次,都能得到善意与热情的回应,感谢一路而来所遇的每一位纯朴的剡溪村民。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准确详实的史料,成文发布,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这期间特别感谢在二曲跸驻遇到的王绍定先生,村中古桥名字我看不清楚,王先生正好路过,我向其请教,由此得知,王先生是跸驻中学的退休老师,对剡溪一带了如指掌。
王先生邀我至家中,向我展示了关于剡溪的一些古籍与记载,并且在我后来的考察写作过程中,一直给予了大量的史料支持。
跸驻村的一份介绍资料中,提到江拔线修建于年,我在文中据此引用,王先生看到后感到这个年份不太准确,数次请教高龄老人,得出江拔线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在七曲斑溪,从康岭桥的建设年份中,终于知道了江拔线建设的准确年份,年。
在八曲高岙考察过程中,王先生专程到高岙,向一位不会上网的高龄陈先生领取关于高岙的资料,使得八曲高岙一文,史料更加充实。
剡溪寻访考察之旅,暂告一段落,仍有村中人文史迹,有待深入挖掘,有缘再向剡溪行!
剡溪的自然风光,历代吸引寻访剡溪九曲者不计其数,文人墨客,吟咏不绝。
元末明初,台州临海诗人陈基、江苏苏州诗人高启都曾游历剡溪九曲,留下了大量诗篇流传,每曲文章中已有摘录。
还有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的《句余土音.剡源九曲诗》,至今流传,现摘录如下,留存:
一曲六诏:右军泼墨处,一昔来金庭。九曲自兹始,六诏想清风。
二曲跸驻:殿中良高节,钱王更谦光。荒祠虽蔓草,馀韵尚苍茫。
三曲两湖:茫茫一溪水,何以分两湖。桃花石壁眩,经界已模糊。
四曲臼坑:臼溪多乌臼,榆林多青榆。应怜战场下,旧是神仙居。
五曲三石:五曲为三石,本堂居其中。深山避北马,奠畏大隧风。
六曲茅渚:殿中有初祖,来诛茅渚茅。乃生千万孙,国香遍神皋。
七曲班溪:班溪水盈盈,中有常春天。闻道居人少,吾将老此间。
八曲高岙:高岙更奇绝,可惜归禅关。何不庐其庐,其听飞瀑泉。
九曲公棠:公棠乃尽头,晦水清且嘉。本堂有龙驹,别署太史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