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张学良曾在溪口遇刺于凤至一言,让刺客放下

来源:溪口 时间:2022/6/8

导语:仇恨因为想不开,会变得更加疯狂,也会让人失去理智。西安事变与国家民族而言,利大于弊,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新局面,能够应对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只是于个人而言,事变还是造成一定的私人恩怨的纠葛。

张学良就成为其中牵连者,也是被动受害者。其在年被两次遇刺,幸得关键时刻夫人于凤至帮助,用真心与道理感化敌人。让敌人明白自己所作的错事,最终失声痛哭,不再执着于私人仇恨,也迎来自己的新生。

这位刺客是谁?为何要与张学良为敌,还要刺杀他?他们之间究竟有何恩怨,还要为难已经被软禁的少帅。其实说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无头案,因为与少帅无关,但也属于少帅失责。为此刺客把他作为第一个首要任务,也是最主要的敌人。

一、西安事变之后的被动

张学良因为老蒋执意内战而消极抗日,最终兵行险着,以兵谏发动事变,逼蒋抗日。最终组织内战爆发,形成内部各势力停止争端,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但代价就是自己的政治生涯与东北军被老蒋报复,从此不在是中国的独立势力存在,少帅也因此成为阶下囚。

此时的少帅成为老蒋牵制东北军旧部的工具,同时还是老蒋清算少帅的兵谏行为,迫使自己没有继续剿共的计划,为此怨念很深。软禁10年变为永久,则是对少帅不满的一种惩罚机制,用以洗刷自己曾经的耻辱。

因此失去权力的少帅很被动,不仅生活起居被监控,就是对外联系也需要报备,甚至被盘查,一点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老蒋是为防止以防万一,害怕其东山再起。又担心舆论压制,只能进行严密监视与防控风险。

二、因手下行为陷入私人仇杀

就是这样一个失势的人,还是没有摆脱自己被刺杀的命运。按理说少帅是国家功臣,不可能有人分不清利害关系,进行无脑暗杀行动。除非是日本人,因为张学良的兵谏,彻底把中国各方势力联合起来,一同对抗日军的侵华威胁。

给予日军很大的阻碍,但是还真没有。因为已经是既成事实,日军自信自己的实力具有碾压之势,不惧怕任何挑战。而暗杀之人不是别人就是袁静芝,此人是蒋孝先的夫人。其暗杀张学良是因为丈夫死于东北军之手。

而他的部下是实权将领,自己也没有能力刺杀。唯一能报复的对象就是张学良,因为其既没有权势,又面临不明朗的境遇。可以说是一个落魄的失意之人,正是自己的下手对象。其部下之错,应该由这位负责人承担。

三、夫人救护之心保住性命

为此把自己的仇恨归结于少帅身上,并为此进行两次的刺杀事件。为何她能够轻易执行自己的刺杀计划,而且还能脱身。就是因为蒋孝先的身份是蒋介石的亲侄子,死于西安兵变中。而她作为遗孀自然要为自己的丈夫复仇,其目的还是因为自己的境遇变化的问题。

把所有怨恨、愤怒与委屈都发泄在张学良的身上,为此为其报仇成为自己唯一的执念。第一次是在寺庙以为夫哭丧吸引少帅注意,但是被于凤至意外阻止,没有成功。而第二次则是在张学良散步时,装作疯女人,趁机掏枪射击。结果打偏没有中伤少帅,随后被随身护卫人员阻止,之后被于凤至认出是蒋夫人。

开始询问原由,袁静芝就把事情的起因说起,此时张学良才明白仇恨之由。于凤至直接开导对方,其丈夫不是少帅所为,而是手下私自行为,少帅不应该承担这一直接责任;而且少帅发动事变,只是为国家民族利益,对抗日本人的侵略,于国有功;你的丈夫蒋孝先为人品性不行,还在京津杀戮爱国志士,已经成为民族罪人,

最后就是丈夫的行为与夫人不规劝有关,同时不应该把私人恩怨与仇恨伫立于国家利益之上。这一番情感与道理让袁静芝默然无语。同时如果还要报仇,那就以自己的命偿还这次恩怨。于凤至的话语让袁静芝动容,也彻底放弃刺杀,放下枪失声痛哭,也为过去仇恨放下执念。

结语:关键时刻于凤至不仅说明利害关系,还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对方,就看对方能不能醒悟。庆幸的是袁静芝在关键时刻,已经被于凤至点醒。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行为不端,否则也不会被击杀。

而她放下执念之后,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此时老蒋也给予其帮助,让其安稳生活。直到后来新中国组建,其也担任过国家一员。她的新生因为放下执念,而得以重新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