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花厅,是我先母的娘家,是我小时候的乐园,不知不觉地,我又与她分别了五六年了,她有许多的秘密,值得我去一探。
溪口花厅是位于川石乡溪口村中心的一片古建筑群,溪口村是一个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古村落。自东向西,徐氏古宅沿着东溪河畔而建,连绵一公里有余。从村中心到村头基本以徐氏人家为主,原来有三百多户,现在听老舅说有六七百户人家。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家姓徐。因此,溪口村是以徐氏为主的大村。
依稀记得,溪口花厅是村里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农历二月二时,我和母亲都会来花厅省亲。我们迎着熟悉的鹅卵石路七拐八弯之后,来到南大门,走进高大的砖砌大门,再向上走过天井,就是第一大厅,穿过大厅来到第二大厅,左边就是我外公外婆的家了,右边是母亲的叔公叔伯们的家,走过第二大厅右边的的门来到第三大厅也是外公族人的家,依次向上,我可以和表弟们去第四大厅玩儿。花厅是沿溪口村的东北小山坡建的,四个大厅自南向北相连,南边是大门,接着四个大厅建筑一模一样,有后阁、天井、大厅,后阁连着厨房,大厅两边是两个房间。第二、三、四大厅北面都有木板墙隔开,木墙中间有祭台、神位。从南向北,下厅比上厅高三四米,第四厅最高,它在小山顶上,有一小门开向西,因此,亲人们可以走南边的正门,也可以走西边的小门,晚上,两门一关,就是一个安全的封闭“堡垒”。外公的先人真是想得周到,在土匪猖獗的年代,花厅是较安全的地方,这是四幢典型的清代建筑群。
记得十几年前,我来到溪口探亲,我跟着大舅姆来到花厅,那时大舅一家已在新村建了新房,花厅已改为养鸡鸭的地方。同样花厅的许多亲人都迁到新村了,只有少数租房人在里面,花厅显得太冷清。我向大舅打听花厅的历史,大舅说,花厅是他们的祖先徐鸿公建的。我想:在古代能建这四大厅的主人要么是个达官显宦,要么是个大财主。果然如我所想,大舅说,他们的祖先徐鸿公是个官人,他考取后到了山东滨州当道爷,后来带钱财回家大兴土木,建花厅给儿孙们居住。
看到那花砖装饰的大门,那一块块条石铺成的天井,还有天井上的彩绘的防火墙,一定是有财力的人家才能建成的。光是把这座小山坡铲成四大块平地,在古代要花多少的人力物力呀!那建花厅的徐鸿公是何许人呢?我想:徐鸿公原是个乡下人,既然能到外地当官肯定是读书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名人吧。
闲暇之余,我开始查阅《福建通志》结果一无所获,不管是文举人,还是武举人都没有他的名字。我开始怀疑起来:溪口历史上是否有其人?最近,我在民国版《建瓯县志》上查阅黄氏家族材料时偶然间在选举志里看到了“徐鸿”二字,排在副举人之后,那么他至少是清朝的贡生了。我马上开始百度清朝贡生的知识: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那么,徐鸿公是哪一种贡生呢?我手上刚好有一本溪口村讳徐幼民先辈写的《玉溪徐氏族谱》,我仔细查起来,在其谱第6页查到记载:“玉溪徐氏鼎盛时期主要在康乾盛世,先祖勤奋创业,重在育人,读书进仕,旺族之举。初有十六世徐佩公康熙年间拔贡生,十七世徐鸿公康熙年间任山东滨州道爷,家乡建筑官邸,后人称花厅。”
原来,在徐鸿公之前溪口村就有耕读传家的良好氛围,就有徐佩公成了拔贡生。可惜没有记录徐鸿公是哪一种贡生。为了弄清事实,我电话联系了远在溪口村的年已八十的老舅,在电话中,他说,这么早的事情他也不知道了。要知道真相,只有一种办法,查山东省的《滨州府志》了,可是在疫情期间,到哪里查呢?我想到了去电脑上买电子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在电脑上花钱买到它。我一页一页地翻到了秩官志,果真在页查到了徐鸿公的记载:“徐鸿,福建瓯宁(有错应是建安)人,拔贡生。”原来,徐鸿公跟他的族人徐佩公一样优秀,也是拔贡生,什么是拔贡生呢?我又在百度上查起来:
“拔贡生作为五贡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一般来说,贡生入仕的途径只有三种:一是参加乡试,进而取得更高的功名;二是入监读书,期满后考选授官;三为直接经考试而授官。第三种途径原则上是针对贡生中的岁贡、拔贡和优贡生三种。岁贡生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后规定,经学政考选可选授为本省训导或学正(教职),只是七、八品官。拔贡生在雍正以前必须一律入监读书,肄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仕。”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推测:徐鸿公也是学而优仕的,他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清初每六年才一次的选拔中,他被学政选上,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才被授予滨州道员的官职。那清朝的道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衔呢?我想到了《官场现形官记》等小说中也有这一官名,但已印象不清,我再查起百度来: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
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
原来徐鸿公担任的是比建宁知府还大一级的道员,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知道他担任的是哪一种道员,他都是正四品官吧,可以上通巡抚,下达知府,甚至可以与朝廷沟通的官员。那么他任职的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滨州市位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师杜受田出生或成长在这里。”
原来徐鸿公工作之地是个历史悠久、经济富庶、人文鼎盛的大地方,大平原。
但在跟老舅的电话沟通中,我了解到徐鸿公虽然花费巨大的财力建了花厅建筑群,可是他在花厅建成留给子孙后却一去不返。说明他可能在去滨州当官前先在本省或他地当过官,才可能有财力建花厅吧。徐鸿公后来去了哪里?他是否还有后人在山东滨州?他的墓地在哪里?这些都成了一个谜团。
直到上个世纪末,徐鸿公留下的花厅还是他的子孙们生活定居的地方,可惜他的子孙们因为花厅交通不便陆续离开了它。人去楼空,有的卖给了他人,有的破旧倾圮,有的变成了养鸡场。四年前,一个叫“俺弟赖”的精神失常的徐氏子孙纵火把花厅变成了废墟,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溪口花厅从康熙时兴建到本世纪初,它经历三百多年风吹雨打,泽及子孙二三十户,一百多人。可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虽然今天的溪口花厅已是一片废墟,但徐氏子孙不该忘却它,更不该忘记这位花厅的始建能人——徐鸿公。学习先祖自强不息;纪念先人,创业唯艰,才能让后人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因为徐鸿公与花厅是你们家族共同的根!以上就是做为花厅徐氏外甥——我的初步探秘,欢迎亲们斧正!(、4、15于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