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非遗保护浓厚氛围,我县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特色价值、发展过程、主要传承人进行解读,通过“非遗传承在巴东”栏目不断展现巴东文化魅力,以巴东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巴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天推出第五期《寇准的故事》。
《寇准的故事》
寇准,北宋名相,因澶渊之盟名垂千史。生于年,卒于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考中进士,年仅19岁。当年即派任归州巴东县令(今湖北省巴东县),任期三年。青年入仕的寇准,衣食节俭、勤于政事,自年来到山大人稀穷乡僻壤的巴东,便与民同甘苦,为人解忧愁。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减轻农民赋税,一面劝农稼穑,为稳定中央朝廷与民众的关系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寇准的故事碑林
“寇准的故事”最早流传于寇准在巴东任县令的北宋时期,经过民间口口相传、史料记载以及文化工作者多年收集整理,寇准的故事现存篇。主要分为风情风俗、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劝农稼穑、仕途沉浮等。其中,风情风俗类如《万民伞》《寇公泉》《峡江红橘》《相公竹》《寇公植柏》等,主要反映巴东老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神话传说类如《朱笔锁山》《夜蚊子搬家》《梦断银案》《黄毛岭下镇水妖》《溪口审石》《寿宁寺拜鹿》等,主要反映巴东人民对他的爱戴之心和敬仰之情。诗词歌赋类如《七岁诗》《小寇准难倒大县官》《诗会巴秋云》等,主要反映寇准才思敏捷、博学多才。劝农稼穑类如《作劝农歌》《劝农亭》等,主要反映寇准深入民间,劝民弃猎,以农为本。
《寇准的故事》出版物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苏轼父子三人、王安石、陆游、王十朋、李洪等宋、元、明、清时期余名文人墨客,都曾在巴东缅怀寇准,留下诗文多达百件。巴东县十分重视“寇准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于年成立了寇准研究会,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集《寇准》。此后,由巴东县文联组织有关文化工作者,深入山寨田野,访问各界人士,编辑出版《寇准的故事》一书。
寇准任巴东知县时,与寿林寺方丈常在此对奕的石桌
寇准拜鹿的原生地巴东老城旧址
寇准到寿林寺必经之路,后人尊称相公桥
位于巴东老城凉水寺的相公泉
“寇准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缩影,是巴东人民经过代代相传、口传心授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不仅对三峡地区民间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寇准文化公园内的秋风亭: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常去的地方
复建后的巴东寇公祠
复建后的巴东寇公祠寇准塑像
复建后的县衙内景
来源于:《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总编
余建军
主编
张继华
编审
谭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