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原名张祥圣,江都郭村镇南荀村人。宣州宣笔厂董事长。
张苏13岁时拜清末宣笔制作大师朱炳生为师学习宣笔制作技艺。同时,又与其弟子张宗铭,张宗元,张祥芝共同切磋。由于他天资聪明,天生勤奋,善于用脑用心用手,多看多悟多练,出师后就已经成为当地的制笔能手,开始带徒了。不久,他又先后到江都野田毛笔厂,郴州毛笔厂,南荀毛笔厂担任技术指导。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各地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江都与泾县(安徽宣城)都是制笔之乡,却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江都制笔工业发达,工艺精湛,却缺少黄鼠狼尾与山兔皮的原材料,泾县虽然原材料丰富,但制笔工艺几度式微。于是,双方于年达成了“人物交换”的协议,张苏作为技术人才来到泾县,泾县向江都提供制笔所需的原料。
张苏来到泾县后,先后在安吴毛笔厂,泾县宣笔厂,宣州溪口笔厂担任过技术指导。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张苏觉得自已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就于年携妻子举家来到宣城溪口安家落户,办起了宣州笔厂(后更名为“张苏笔庄”)。
张苏得先人真传,自己又潜心钻研,视制笔为自己的生命,终生与毛笔为伴,每天坚持伏案制笔不辍,一直在为提高宣笔的质量而孜孜以求,一直坚持做到:
首先是严把原材料关。他所需的制笔猪鬃,是专门采用省级猪鬃出口基地家乡郭村的,他所需的制笔羊毛,也在江苏有二个定点产地。其次是经过他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独创了鬃毛的脱脂工艺与技术。经过他处理的鬃毛,不仅除去了油脂,而且增加了硬度,能够使得成品既易着力,又能运笔自如,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较易蓄墨,又不肥滞,书写更为流畅。再次是工艺严谨。小小一枝毛笔,看似轻轻一握,但从选亳到成品要经过二百多道工艺,他是口传手教,道道把关,一以贯之。还有就是他广交书画大家,将自已的产品,特别是新品免费送给他们使用,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再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加工,直至满意为止才正式定型。这些,都使得他们生产的宣笔质量上了几个档次!
不仅如此,张苏还注重挖掘早已失传的宣笔制作工艺,倾心于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开发与创新。经过他的手,整理制成了“仿唐鸡矩笔”,“仿宋瓷笔”等古法宣笔。他还根据书画大家的特殊需求,开发出了长锋羊毫笔系列的“玉骨冰心”,“玉竹明珠”,“长颈鹿”,“鹤颈”以及紫毫宣笔“雪山青玉”,“宣州紫毫”,“黄山烟雾”,“乌溪清泉”和兼羊毫的“兼毫书画”等新品种。
由于张苏制作的宣笔原料纯真,工艺独特,技艺精湛,所以,他的宣笔一直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除了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著名书画店外,还大宗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他的笔更是书画名家手中的至爱。如林散之,吴作人,陈大羽,亚明,箫娴,欧阳中石,武中奇等都慕名前来试笔和订笔。
欧阳中石称张苏的笔“得心应手”,武中奇先后四次亲临笔厂,评价为“刚柔并济,大小由之”;康有为的女弟子箫娴赞曰:“万毫齐力,四德俱全”(笔之四德为尖,齐,圆,健);林散之则赋诗曰:“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制亦佳。秋水入池花满座,斜箋小草兴无加。新笔几枝初试手,尖圆齐健是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郁风先生夸曰:“书画得意张苏笔,江南宣城第一家”。张苏所制宣笔已经超脱产品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工具,已经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承载着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了。
张苏本人也因为制笔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特意定制了“张苏制宣笔”作为礼品赠给与会的国际友人。他的宣笔制作工艺在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于年授于“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年授予国家级宣笔制作传承人。(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