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过溪口蒋公的故居,下一去处自然是位于宁波市中心的天一阁。
如果说,对蒋氏故居的拜谒是因为对现代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蒋公的崇敬;那么,对天一阁的访谒一定是缘自对一个古老民族于文化的渴求是何其的艰难、守护文化的传承又是何等悲怆的顶礼膜拜。
现代信息导行技术,直接将我们从溪口引导至距天一阁很近的宁波饭店住下。
想像着,即将见到的天一阁还仍是余秋雨先生散文巜风雨天一阁》里所描述的那个样子?从即将眼见着的天一阁还能感知到天一阁的创办者范钦老先生"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以及作为一个文化传承人健全的人格与文化良知?还依稀能见钱绣云因酷爱诗书而嫁入范家,而最终仍不得登阁阅读忧郁哀怨的目光?会否感受到因乾隆编纂巜四库全书》将天一阁家族性收藏变成一种行政性播扬的辉煌?……
带着众多的甚至是有些莫名的期许,在酒店房间稍事休整,便踏上去找寻天一阁的路上。
步行五六分钟,过了两个街口,便见到一块硕大的太湖石耸立在不算太宽大的城市广场上,上面是余秋雨先生字题字"天一阁.月湖"。一阵的纳闷:这里不是我想访谒的天一阁?再低头看看手机百度导航,明确无误地告诉我,天一阁正是这里!一瞬间,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的积累,让人一下子明白了怎么回事。
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让每一个国人都被裹挟在这一宏大的潮流中,绿色环保的旅游经济更是得到官方肯定与推崇。不仅仅是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被高度垄断与经济发展捆绑,古人先贤留下的人文景观更是被现今人们利用来增加就业、创造经济价值的极佳场所——太湖石上"天一阁.月湖"余秋雨的题字已经说明,我要访谒的天一阁绝然不能免俗,定不是巜风雨天一阁》所描述的哪个样子了!
从小广场左侧一个巷口进去不远,便可见类似于苏杭一带园林围墙,围墙正中是一座仿古门楼。门楼檐口下方是一块宽大的横扁,上书"南国书城",看上去都是古香古色的样子。大门中间被现代感极强的电子道闸分割成进出两个通道,以方便前来访谒天一阁的人留下一点经济贡献后,自动检票进入。
化了五十大洋,从电子道闸进入院内。
这是一座典型的苏杭园林!只是比一般的园林规模大了许多。
实实不知,天一阁这一古藏书楼四周,原来是否有东园、南园,是否有尊经阁、百鹅亭、千晋斋,是否有花骄厅、状元阁等这一系列的木质建筑。从成色看,应该是从别处移植过来或者新建的。
游览了一大圈,终于见到了天一阁。在这个宽大园林里,它静静的蜷踞一隅。被假山假水包围着;被花草林木包围着;被全然不相干的亭阁楼台包围着。作为藏书楼的天一阁显得是那样的孤单与瘦小……更让人感知到文化传承的"极端艰难、极端悲怆"!
余秋雨先生在巜风雨天一阁》里明确地定义了,范钦老先生创建天一阁用于藏书,其终极目的并不在"藏",而在于让藏书中所承载的知识、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作为藏书用的天一阁,在现今的社会语境下,能够起到文化知识广泛传播的示范意义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调在华夏大地唱响了几十年,你自然不能否认其经济成就。但也要极清醒的认识到,历史上曾经满腹经纶的文明古国,从士大夫到民间庶人都秉持的"恐诗书之味薄,则纨绔之习深"理念的民族,人人都以挣到钱为成功之标志,显人生之意义。以至现今的国人,人均年读书量不足个位数。自诩还算是喜欢看一点书的人,对稍长点网络文章都只能是匆匆流览而过,已然丢失那份读书的静心。而以色列、欧美包括日本韩国人均年读书量都是二位数以上。长此以往,如何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真心的希望,在这座园林里孤独存在的天一阁,其承载着的文化韧性和文化传承的示范意义,能警醒行色匆匆的我们,已经深陷蔓延无边的浮躁。不仅仅让我们疏离了书卷,更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