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向来不缺乏人才,缺的是能够看清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才。正与恶,黑与白,向来是两个无法相容的力量。但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有抗衡、斗争的存在。
国共两党斗争多年,最终共产党得到了伟大的胜利。国民党并非不强,但它败在失去民心所向。建国后,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搞国家建设,国民党残留分子便跑到了台湾休养生息。对于这部分同胞,党中央一直期待着他们回家。
年,廖承志向上级组织提了一个建议,中央考虑后批示同意。蒋经国后来却说:这钱本该我出。是啊,这部分钱本该是蒋家子孙来出。
超越立场的深情厚谊
廖承志是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而廖仲恺又与蒋介石有着深厚的交情。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廖承志和蒋经国也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早年时期,廖承志便和蒋经国一道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生活。因两家父母来往频繁,这两个年轻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他们一同在莫斯科学习和生活,交流思想,是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只是,相似的成长环境,却没有让这两个好兄弟走上共同的人生发展道路。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廖承志毅然选择了共产党。而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自然而然成为了国民党的公子哥。
分道扬镳之后,两人的交集便少了许多。但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建立的深厚友谊,却从未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有所消减。这份超越立场的深情厚谊,让他们从未放下过对彼此的牵绊和关心。
国民党大势已去后,蒋介石带领一家老小和国民党高层逃往台湾。蒋经国随着父亲这一走,就是很多年。蒋介石在台湾安度晚年的时候,时常会思念家乡。临终前,蒋介石将蒋经国喊到跟前说道:“我死后,不要下葬,我还是希望将来可以安葬在故乡啊!”
听完蒋介石的遗愿,蒋经国心中百感交集。他按照父亲的遗愿,将其棺木暂时放置在桃源县慈湖行馆。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主要是因为此处与他们的家乡很像。他希望在不能回归大陆的日子,也让父亲感受到故乡的亲切。
建国后,廖承志与蒋经国各自忙碌着事业,两人从未联系过。至于心中对彼此的那份挂念,或许依旧深埋在两人的心中。
提议修缮蒋氏故居
年,廖承志已经在党中央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为了自己领域内的一把手。这一年,政治环境已经清明许多,廖承志便向上级提了一个建议:修缮蒋氏故居。
这个提议提出来以后,很快便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毕竟,蒋氏故居一直都被我党好好保护着。早在年蒋介石离开大陆的时候,毛主席便亲自指示道:“妥善保护蒋氏故居的房屋、祠堂等建筑。”
后来,解放军战士虽然心中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但还是严格践行了毛主席的指示。也正如此,蒋氏故居才没有在战火中被破坏。
在毛主席眼里,蒋氏故居并非一个罪不可恕的地方。这里的建筑,代表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一种历史文化气息。保护好蒋氏故居,是对历史建筑的尊重。
建国后,政府依旧沿袭着之前的传统,好好保护着蒋氏故居。这也是为何党中央在听到廖承志提出的修缮蒋氏故居的想法后,会立刻同意的原因。
当时,党中央在通过廖承志的提议后,立刻给奉化县拨了30万元的专款用以修缮蒋氏故居。在中央的财政支持下,蒋氏故居的房屋建筑、坟墓、祠堂等都得到了有效恢复。蒋介石父母、前妻、妹妹等人的坟墓,也都在当地政府的建设下得到了修复。
蒋氏故居的修缮工作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到了年,蒋氏故居的修缮工作正式完成。当时恰逢赶上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胡耀邦同志特地在大会上宣布:奉化茔墓修复一新!那时,远在大陆彼岸的蒋经国听说了这个消息,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事后,蒋经国感慨道:这钱本应该是我出的。
落叶归根之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孝道”为最大。孝敬父母,落叶归根,是几千年来百姓的共识。纵然年轻时候四处闯荡,晚年时期大家都想在老家的院子里享受人生最后的时光。这种对故乡的羁绊,是每一个游子埋藏在心中最深的情感。
对于蒋氏故居、孙中山陵墓等遗址的修缮和保护,一直是政府部门的长期性工作。每一年,政府都会拨专款用以修缮这些地方。
如今,蒋氏故居已经成为了5A级景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与此同时,蒋氏故居也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每逢清明节,蒋介石的后人都会来此祭拜。
蒋介石一直很重视家乡的建设,他在前往台湾之前便十分担心故居被破坏。后来,毛主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看完这句话后,蒋介石的内心百感交集,沉默良久。之后,他对于共产党的敌视也慢慢消减。
对于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是人生的终点。无论家乡有多远、有多不好,大家还是希望能够在家乡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养育我们长大的那片土地,总是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纵然外面的世界色彩斑斓,也抵不上家乡的微风细雨更令人安心。
小结:
乡愁是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它是一种纽带,将两岸的同胞紧紧联系到一起。两岸同胞血脉相融,中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血脉亲情。台湾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这一趋势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