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清晨,雾气朦胧,我带着相机、铁锹等设备上山,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保护区巡护与监测,因为黑叶猴的活动点以悬崖为主,所以每次进入保护区的路,都是在荆棘丛林中穿过,临近中午,我爬坡过坎来到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龚溪口站沿河客田镇红溪村远眺,四面环山、丛林莽莽。
我叫蔡鸷,贵州江口县人,自年成为保护区工作人员以来,从刚接触到保护区的毫无头绪到基层的“得力干将”,90后的我正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保护区。刚来的时候,我觉得这边乡镇偏远,沉下心来后,便很快适应了保护区的工作。我学的是生态学专业,一直希望能在自然保护区工作,能到野外去研究动植物,最近也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来提升自己,这条路我不后悔。
三年来,让我对保护区龚溪口站所辖的八个村,每一条山头都非常熟悉,哪一座山林,需要多长时间,主要有哪些珍稀野生动植物,我都如数家珍。
“你好,我们在玉米地里发现1只受伤的成年黑叶猴,是猴群的老猴王,因竞争猴王失败被咬伤,伤口感染看上去伤势严重。”去年9月26日,我在开展黑叶猴的监测巡护中,收到护林员救助信息。
在报告管理局后,随即采取救助措施,在捕获过程中为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我们用抄网和徒手捕捉的方式,意外的是,黑叶猴生性胆小怕人,眼前的这只黑叶猴却并未产生较强的抗拒和攻击行为,也许自知身体虚弱的原因,抑或是它明白我们正在实施救治,让工作人员轻易成功地捕获。
可惜的是,在送往管理局的途中,黑叶猴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经过这件事,我感到保护区工作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在救助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会亲近救助人员,逐渐变得温顺,这是黑叶猴正在向人类求助。
同时,那种深深的自责和无力感,促使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了解黑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知识,积累救治经验,肩负起保护区责任和担当。
说起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经历,我与同事们都会滔滔不绝:监测过程中遇到有七八只黑叶猴,正在村里找东西吃。黑叶猴的夜宿点之一是在悬崖峭壁上,它们即使在睡觉时也会牢牢抓住岩石,带幼崽的猴妈妈也是攀岩高手。
在沿河与务川边界两河口至龚溪口的洪渡河流域两侧的悬崖峭壁上,是保护区龚溪口站片区内的黑叶猴群主要活动地点,河岸两侧密林环绕,给黑叶猴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黑叶猴出没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也成了一带村民“最熟悉的外乡人”,我们的工作也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
同时,随着黑叶猴活动范围扩大,这也给管理站的监测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在长期对保护区群众的走访和参与护林员巡护工作中,调查追踪黑叶猴活动轨迹,逐渐确定了部分黑叶猴群的固定栖息地,还通过安装监控,更好地观察黑叶猴的活动,在今年的1月份,又发现了新景镇长依村碗水黑叶猴群增加了2只黑叶猴宝宝。也进一步说明近年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施平
编辑田勇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