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苏联留学和生活12年之后,蒋经国终于获准回国。这十几年里,他从一名少年逐渐成长,蜕变为一名经历丰富、饱经世事的青年。不仅如此,已经在苏联结婚生子的他,还将自己的家人一并带回中国。
蒋经国决定前往苏联留学
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毅然离开中国,前往苏联留学。
作为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从小便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蒋介石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旧式军人,从小就让蒋经国习读国文。
后来蒋经国曾回忆到,父亲对他和弟弟蒋纬国的教导非常严格认真,“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都是经常来信指示我们写信、读书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蒋介石和两个儿子
年,蒋经国的奶奶王采玉,因病在家乡溪口溘然长逝。在料理完母亲后事后,蒋介石将蒋经国带到上海。
同年11月,蒋介石与蒋经国生母毛福梅脱离关系。他告诉蒋经国与蒋纬国兄弟俩:“因念经儿可教,纬儿可爱,凄恻无以为怀。‘条示’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尽,此后乃可一心致力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系。余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余以后之成败生死,家庭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
年,蒋经国在上海万竹高等小学读书时,蒋介石要求他每天早起后,学草书一百字,楷书五十字,既要学得像,又要学得快。
年,他从上海万竹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了上海浦东中学。当时,社会上依然延续着五四运动带来的进步思想,14岁的蒋经国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深受其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即后来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这所学校主要用于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而它的校长不是别人,正是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
借着自己身份上的便利,蒋经国有了参观黄埔军校的机会。在那里,他被广大革命官兵的热情深深打动,一颗立志救国救民的种子,在小蒋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年,上海一家日资纺织工厂与罢工工人发生严重冲突,进而导致流血事件发生。消息传出后,引起上海无数民众的愤慨。许多热血学生,都举行了抗议示威活动。
身为浦东中学学生的蒋经国,也身先士卒,以学校示威队伍领队的身份,先后参加了四次示威活动。
但在政府的压力下,表现突出的蒋经国最终被以“行为不检”的罪名开除,只留下无数同学和老师的叹息声。
在上海无处可去的蒋经国,只得前往北京。在那里,他进入了由革命元老吴稚晖创办的“海外补习学校”,并在那里第一次学习到俄语。
吴稚晖
年暑假期间,蒋经国又一次前往广州,探望自己的爸爸。当时的广州,可谓国民革命的圣地,汇聚了许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那里有许多苏联人,让蒋经国的眼界进一步开阔。
回到北京后,蒋经国愈发坚定了自己革命的信念。他逐渐开始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一剂良药。而要想深刻地掌握这一学说理论,就必须前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不久后,一位新结识的朋友,坚定了蒋经国留学苏联的想法。在邵力子的介绍下,他认识了著名共产党员李大钊。
当时的李大钊,就住在苏联大使馆里。一来二去,他给蒋经国引见了很多苏联朋友。在他们的感召下,蒋经国下定决心要前往苏联学习。
可要想去那里,蒋经国还必须征得父亲的同意。在向其禀告后,蒋介石先是不太高兴,但经过一番考虑,最终还是同意了。
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我决定允许儿子前往俄国。”
多年之后,在谈到蒋介石这一决定时,他的老友陈立夫解释道:他当时需要苏联的支持。
这个理由不无道理。由于当时还处于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党依然需要苏联的物资援助。
在取得父亲的同意后,蒋经国又向吴稚晖表明了心迹。对方看他去意已决,就鼓励道“青年人多尝试一次也好”。
蒋经国
就这样,蒋经国离开北京,准备前往上海,并在那里搭船奔赴苏联。在到达上海前,他先回了一趟家乡溪口,与自己的母亲毛福梅进行了道别。而在离开上海前,他还前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海执行部,正式成为了国民党党员。
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当时,莫斯科有一所由苏联出资创办的中国学校,名为“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而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莫斯科中山大学。
年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苏联方面为了纪念他,开办了这所学校。它的使命则同黄埔军校一样,是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
年10月7日,国民党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
在这不久之后,蒋经国便离开了上海,搭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货轮。而莫斯科中山大学,便是他留学的地方。
那艘货轮上除了蒋经国,还有著名军阀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冯弗能比蒋经国还小一岁,但同样怀揣着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向往。
11月底,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蒋经国终于到达了莫斯科。12月,他进入刚创办不久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成为那里的学生。
莫斯科中山大学
有道是入乡随俗,来苏联留学的蒋经国,很快有了自己的俄文名: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那时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汇聚了很多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蒋经国的同班同学里,便有后来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
虽然邓小平比蒋经国年长6岁,但两人依然成为了好朋友。那时候,他们经常与左权、徐君虎等人一起散步。年龄较小的蒋经国,性格十分开朗,不仅爱说爱笑,走路还经常蹦蹦跳跳。由于他经常穿着一件夹克式工人服,戴一顶鸭舌帽,就像一名童工,不久后大家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工人。
与此同时,已经进入青春期的蒋经国情窦初开,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段恋爱。而对方,正是之前与自己搭乘同一条船来苏的冯弗能。
但同很多少男少女一样,这样青涩懵懂的感情最后无疾而终。毕竟,当时的蒋经国充满革命热情,对感情的事想必不会太上心。
由于蒋经国的信仰非常坚定,再加上他是蒋介石的儿子,苏联方面一开始对他十分重视。很快,蒋经国便成为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双料团员。后来,他又成功升格为预备党员。
而随着自己俄语水平的提高,蒋经国也展现出出色的演说天赋。他开始参加各种群众大会,并向人们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每次反响都很热烈。
就在蒋经国的苏联生活一帆风顺之时,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让他的命运产生了改变。
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许多共产党员被捕,国共合作濒临破裂。消息传到莫斯科后,令中山大学的众多中国学子一片哗然。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一边是养育爱护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坚定信仰的主义学说。这种煎熬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蒋经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的集会上,他毅然登台进行演讲,对父亲的行为严厉谴责。
蒋介石
不仅如此,几天之后,他又通过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发表了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的公开声明。
不久后,蒋经国与邓小平等同学从学校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回国,而蒋经国却未能得到苏联方面的允许,只能留了下来。
颠沛流离辗转苏联多地
毕业之后,蒋经国先是前往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的“苏联军事情报局特种学校”就读,后来又转到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进修。在那里,他接受了各种正规军事教育。
年5月,从那所学校毕业后,蒋经国再次提出返回中国,但仍未被批准。
同年10月,蒋经国前往莫斯科塔那马电械工厂,成为一名普通学徒。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体验到苏联劳动人民的生活。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实权人物,而作为他的儿子,自己却只能在苏联从事最基层的劳动。这种落差,一般人是无法接受的。
但蒋经国没有就此沉沦,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去夜校补习工程学,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此同时,他在工厂认真做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然而,一年之后,共产国际又将蒋经国调往莫斯科郊区的谢可夫村。当时的苏联,刚开始推行集体农场政策,蒋经国便成为了村里的普通劳工。
从工人到农民,蒋经国又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由于苏联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再加上劳作十分辛苦,年,蒋经国生病卧床一个月。
这年10月,共产国际又给他分派了新的工作:去西伯利亚的一个小火车站,做搬运工。
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比莫斯科更为恶劣。在那里,蒋经国很快又病倒了。
西伯利亚
年初,他身体有所好转后,被送到阿尔泰的金矿工作。
阿尔泰位于西西伯利亚南部,终年被冰雪覆盖。在那里,蒋经国度过了饥寒交迫的9个月。
10月,他前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入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担任普通工人。
经过这么多的辗转迁徙,蒋经国的身体和意志都遭受了很大折磨。但此时的他,依然怀抱着高昂的革命信念,没有向生活屈服。
在这个机器制造厂,蒋经国从抬机器等简单工作入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技师。由于工作认真勤勉,一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助理厂长。
邂逅苏联女孩两人喜结连理
在乌拉山重机械厂期间,蒋经国在认真工作之余,还认识了那里一位女工。
这个姑娘是白俄罗斯族,比蒋经国小6岁,名为法伊娜·瓦赫列娃。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铁路工人,一家人住在叶卡捷琳堡。
不幸的是,在瓦赫列娃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先后去世。她是由自己的姐姐安娜,抚养长大的。
在与蒋经国结识后,也许是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她对这个来自中国,同样无依无靠的哥哥产生了亲近感。就这样,两人的关系一步步拉近,最终坠入了爱河。
瓦赫列娃和蒋经国
由于已经在苏联生活多年,蒋经国的俄语十分流利,因此与瓦赫列娃的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碍。这对异国情侣,逐渐开始谈婚论嫁。
结婚这种大事,是一定要征得家里人同意的。为此,蒋经国给父亲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这一情况。
最终,蒋介石同意了儿子的婚事。年3月15日,两人正式结婚。同年12月,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蒋孝文出生。
蒋经国获准回国带妻子见自己父母
年底,发生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努力,事件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年3月,莫斯科向蒋经国发来急电,要他立即前来。蒋经国得知,自己终于得到允许,可以返回中国。
3月25日,蒋经国带着妻子,踏上了回国的路程。此时,他已经在苏联生活了12年之久。
回到中国后,4月下旬,蒋经国在杭州,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在见面前,蒋介石特别要求,儿子的苏联媳妇必须穿中国女人的旗袍,不然自己不见。
瓦赫列娃
为此,瓦赫列娃穿着一件赶制好的旗袍前来,并用刚学会的汉语,称呼蒋介石“父亲”。
但当蒋经国向蒋介石下跪时,不知所措的她只是站在一边,令蒋介石不太高兴。
但蒋经国及时进行了解释,要父亲不要见怪。蒋介石这才缓和了态度。
他告诉蒋经国,要教会这个洋媳妇说汉语、穿中式服装。蒋经国连连应允。
当得知瓦赫列娃还没有中国名字时,蒋介石为其起名蒋芳娘。
4月27日,蒋经国又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溪口。见到母亲毛福梅后,这对母子抱在一起,大哭起来。
毛福梅打量着儿子的外国媳妇,笑着问她叫什么名字。
蒋经国回答:“芳娘。”
母亲听了,说道:“太俗气了,改成方良吧。”
就这样,瓦赫列娃以蒋方良的名字,载入了中国史册。
在溪口众多亲朋长辈的提议下,蒋经国和蒋方良在那里补办了婚礼。
4月30日,新郎蒋经国身穿长袍马褂,头戴一顶呢帽;新娘蒋方良则凤冠彩裙,完全是中国新娘的打扮。婚礼在丰镐房报本堂举行,丝竹齐鸣,杀猪宰羊,都是中式婚礼的模样。
后来,蒋经国与蒋方良又孕育了两子一女。蒋方良生活低调,就像中国传统妇女一般深居简出。
蒋经国一家
来到中国后,蒋方良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年12月15日,她医院,享年88岁。
蒋方良的遗体经火化后,与丈夫蒋经国相伴长眠于大溪陵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