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文史贵溪你也许不曾见过的贵溪老县衙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0/6

建县以来,贵溪县衙门搬迁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南到北、一路向东。

城南旧衙门位置示意图

一、县治溪口

贵溪建县后数百年,县衙门在须溪(罗塘河)汇入信江的河口边上,即今信江大桥南端。

旧志载:“须溪北流,过五面峰下,将至县,巨洲(即指南门洲)横绝,折而东流,数里至上航渡口,合大溪。明季水道不复迂曲,正对灌坞坑入大溪东流,遂为绝潢。今溪口自徐公堤成,水复向上坊桥口合大溪矣。”

道光二十年(),县令徐大勋重建浮桥,名“再造桥”。桥之旁即须溪,旧有石堤以御水而成桥,公因而筑之,故名“徐公堤”。

为什么要逼着罗塘河水往东流呢?因为贵溪民谚:“水打上坊桥,卿相不离朝。”

二、何时过江

道光版《贵溪县志》:“历五代而废置莫考”。

北宋雍熙末至端拱初(年前后),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撰成。“就贵溪口,置贵溪县。即今理也。”“今理”即“今治”,说明北宋初年县治仍在城南旧址。

朱熹《上清桥记》书影

南宋绍熙三年(),贵溪知县李正通在西门外新建浮桥,请朱熹写下《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

文中提到:“贵溪之水,其源东出铅山之分水,北出玉山之镇头者,合为大溪。自弋阳西流,经县治南,少西乃折而北。”由此可知,当时县衙门已在信江北岸。

道光版《贵溪县志》中还提到,“嘉定(-)间,县令赵彦彬重修。绍兴(-)间毁于盗,惟主簿陆嘉材所建厅独存。”

绍兴年间离北宋末年很近,被毁县衙门可能建于北宋,但在南边还是在北边,无法断定。而嘉定年间重建的县衙门肯定在北边。

根据资料推断,唐末、五代十国、北宋初期,县衙门都在须溪口。在南宋绍熙前的两百年间,何时、何因过江迁到北边暂时不得而知。

三、一路向东

县衙门示意图

县衙门迁到江北后,从县城的最西边,多次向东,直到茨荸弄西。

在元朝,贵溪旧县衙估计用了不少年,到元末的至正二十二年(),才新建县衙门,位置稍东移,大概在老城西门外。

明代永乐十四年(),县衙门被大水冲了大半。七年后重建,即今所存旧址。

族谱书影

《梁氏五修族谱》中有文《茨蒲垄祖冢记》,“逮宋改迁茨蒲垄,将予族祖坟山平冢为堂,以七十一都东南两港及月峰山山场易之。”

“逮宋改迁”不够准确,另有两条信息得注意:一是新县衙建在梁姓茨蒲垄的祖坟山上;二是迁祖坟有补偿。

茨荸弄西侧县衙大门

历明、清、民国,茨荸弄西侧的县衙门沿用五百多年。日军侵入贵溪,老衙门被烧,民国贵溪县政府重建,直到年贵溪县人民政府迁出来。

刘长明贵溪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