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资源 >> 正文 >> 正文

闽清炮台山上说炮台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0/6

梅城后山有座“炮台山”,这是稍有年纪的人都知道的事。如今,在那一带,人们更多的是知道那带童话味的“孩儿头”山,还有就是近年刚时髦起来的“梅城森林公园”了。对于那充满硝烟味的“炮台山”,似乎已被人们渐渐所淡忘。

即使有人还记得“炮台山”,兴许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经请教于梅城土生土长的老前辈,方知那是一处古炮台遗址,山也因此而得名。而且还了解到,县城周边山头共有五处炮台,“炮台山”的炮台只是其中之一。

“炮台山”古炮台遗址处,原先已有一个土名叫“坪岛”。就因为此处天然成坪,似一小岛,因以名之。可想而知,选择此现成坪地建炮台,应属地理优势之一。但是,炮台设此,欲守何方,目标何处?要解此题,只要到过实地观察,稍有军事常识的人就会一目了然。

原来,站立于炮台山,不仅整个县城尽收眼底,而且朝东方向,梅溪与闽江交汇的溪口河段,以及沿溪边走向的进城路也能一览无余。所以,假如有外来之敌,不管是走水道还是走陆路,炮台山之炮皆可居高临下,择机炮击,保护县城。再朝西方向,则对梅溪洋桃渡与西大路的动静亦是一清二楚,尽在炮火射击范围内。而正前方是城区的梅溪北岸,河道自西向东蜿蜒环绕,宛若县城的护城河,炮台山与此段河道之间构成一个扇形保护区域,县城就在这扇形之中。从整个城区的地理位置看,“炮台山”的炮台是县城防卫体系的主炮台,处于核心地位。

第二处是溪口炮台。其位于现进城路、原造船厂上方山上,这是县城在溪口方向的一处外围炮台。此处将溪口梅溪河段和进城路置于眼皮底下,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只要外来之敌一露头,即可与“炮台山”主炮台组成双重火力,封锁闽清的第一重门户。

第三处炮台位于台山之巅、临江一侧。即现在“黄乃裳纪念馆”座落处,当时馆舍基建清基,尚见半圆形的土墩轮廓。该炮位向溪口方向,可与溪口炮台互为犄角,对溪口河段和路面形成夹击态势。转向闽江上游一侧,火力可覆盖榕星村猴山隔一带。而闽江江面则是该炮台的正面防卫之地,以此可与闽江上下游各要塞组成事关全省形势的江防体系。也许是此处炮台的重要地位,守台将士常年以台为家。久而久之,竟在炮台侧下方建起了供眷属居住的房屋。此地土名“守狮”,或与此处形势如雄狮踞守于江面之上有关。后来,这里还成了闽江北岸白河江自然村跨江翻山通往县城的一条捷径。而“台山”之名或许就与此炮台有关?不得而知。

第四处炮台位于现榕星村猴山隔山上。此处位居高地、面江临隔,与台山炮台构成交错火力,乃针对闽江上游和江北来犯之敌,是县城北面的防卫要塞。

第五处炮台位于县城之西的小西山山顶,即后来的电瓷厂厂区西侧的一座小山头。此处山虽不高,地也非险,但其位置不同寻常,向西北可近距离控制梅溪洋桃渡口,而自西大路进入县城必经山脚下隘口(俗称“隔门”)。故此地犹如一座城楼,雄踞城西门户。况且,背后还有“炮台山”主炮台做为其后盾,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县城周边的五处炮台,星罗棋布,高低结合,长短互补,远近交织,前后配合,构成了巧妙、合理的双重防卫网。此种布局应属一项军事行家之作。

如此一项军事杰作,到底建成于什么时代,至今未找到相关记载。根据历史大格局来分析,如果闽清县城的炮台设施包含有闽江江防体系来安排,或有可能建成于沿海倭寇猖獗、抗倭形势严峻的明朝中期。乾隆本、93版《闽清县志》均载:“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陷福安道,由连江径趋闽(县)、侯(官)、怀(安)三县乡都及闽清、长乐、福清等地。至六月,稍稍解去。”可见,明朝中期抗倭形势十分严峻,闽清县城炮台体系建成于其时,极有可能。

但有一个史实可以证明,炮台的建成至少不迟于清初。据乾隆本《闽清县志》载:“姚壮,字尊高。顺治十五年,由武举拔补闽清县汛守备。”而民国版《闽清县志》则明确将姚壮列为“驻防千总”序列。清代的千总属于基层军官,统领的士兵人数在—人之间,属于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营级或者团级军官。可见姚壮当时应属闽清县的军事首长。后来,台山炮台侧下方建起的眷属居住房竟是姚将军一族后人的祖厝。该祖厝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姚家人的,直至解放后的集体化时期,生产队还在使用这座房屋。据此可以推测,台山炮台应是姚壮当年驻守的营地。台山炮台的重要性和县城炮台体系建成的大致年代,由此亦可知之大略。

可惜,在漫长的城防历史长河中,闽清县城炮台防卫体系并未见到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记载。即使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民仍有利用古炮台痛击来犯日寇的例子,如海南的秀英炮台于年2月10日,就是利用古炮台打响了海南人民抗日第一炮。至于闽清县城的这些炮台,那时哪怕是能配备一般的火炮,闽清县城或可避免遭受日军飞机两次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的低空轰炸。

如今,盛世和平,县城炮台遗址多已湮灭。谨留此史料,既为纪念,亦为考察闽清县城的历史、军事以及地理变迁提供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者:张德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