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达清等
第期
民国华侨在宣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华侨遭排挤,被迫回国谋生。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在宣州慈溪(今属狸桥镇)一带建立垦荒农场以安置归国华侨,遂命名为“侨乐村”。年12月12日,侨乐村正式开工建设。年6月,侨乐村内建筑基本完成,6月15日下午3时,侨乐村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侨乐村的创立,为失业归国华侨提供了良好的栖身、劳动之所,也是我国对现代大集体农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可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占领宣州,侨乐村惨遭破坏,从此再也没能得到完全恢复。(童达清)
宣城新女性
宣城新女性
民国时期,民风渐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逐渐传入,国内妇女解放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城市女性得风气之先,她们追求自我解放、独立平等、个性自由,服饰前卫,与传统旧式女子形成鲜明对比。左图为上海崇德女校之宣城毕业生郑洁红、屠学兰,右图为皖南中学女学生汪如珍。均摄于年。(童达清)
白茅岭农场
白茅岭农场(上海市劳动改造管教总队),又称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年3月作为上海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教养外移基地,建于皖南郎溪、广德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占地40.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设在郎溪县涛城镇长乐铺东侧,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目前,该农场正在实施场监分离,农场逐步移交给光明食品集团。图一为该农场刚成立不久,犯人集体出监劳动。图二为郎溪选举委员会宣传车经过设在分流的白茅岭农场企业。(图/郎溪县档案局、白茅岭农场,文/黄为民)
上海知青下放宣州
年12月22日,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掀起了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或农场的热潮,一直至延续到年才结束。
宣城县委举行上海下放知青欢迎大会的场景
年11月,上海电视台至宣州拍摄《大有作为》《广阔天地》等纪录片宣州溪口新汤大队的上海知青利用出工生产的片刻休息时间读报学习,背景为一座古建筑的坐基。(焦正达)宣州知青下乡
与大中城市一样,宣城县城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上山下乡”活动。图为县委、县革委、县人武部有关领导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焦正达)
广阔天地炼红心
年,旌德知识青年张小五插队祥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伐木劳动(上图),工休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图)。年1月,旌德县霍家桥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踊跃报名(下图)。(图/梓山人,文/方光华)
上海知青下放绩溪
绩溪县于年春接收上海下放知识青年85人,安置于尚田、板桥、临溪等乡插队,之后又陆续接收安置上海、马鞍山、屯溪等地的插队知识青年共计人。年底,下放知青全部回城安排就业。(季文)
(本图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