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河刚刚创作完成的一幅堆木画作品。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新华社合肥10月16日电(记者马姝瑞朱青)长满厚茧的右手紧握着刻刀,左手轻轻地将筛选好的薄木片一层层摆上画板,刀锋沿着木质天然的纹理刻下去,时而凝重深沉,时而游走灵动……
握着刻刀的人叫周自河,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吕辉村一位普通的乡间老人,同时也是一位身怀“绝活儿”的民间艺术家。
木雕,是徽州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流派众多,其中一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成为后来的“堆木画”。
这一徽州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是起源于宣城,由明末清初徽州版画名匠汤芝清创立,他熔铸汉墓魏窟绝艺和徽州三雕技艺,历十数年终成“堆木画”。
“堆木画在木雕中比较另类,属于大写意雕刻,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动、传神的审美意趣。在具体刀法上,讲究刀刻过程中的即兴发挥,我们行话叫‘随刀走’,既同木雕有着无法分割的‘血缘’关系,又与传统绘画有着相通之处。”周自河告诉记者。
周自河正在讲解堆木画的艺术特点。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如今已65岁的周自河也是在机缘巧合中与堆木画结缘,成为第十代传承人。
“我自幼喜欢书画。年退伍后,有一次在溪口镇朝天洞雪峰寺拍照时,不慎坠崖受伤,被雪峰寺长老胡小风所救,而他正是堆木画第九代传承人。”周自河回忆说。
因为投缘,时年七旬的胡小风遂将堆木画技艺,以及自家“双口卷刀出笔法”的绝活,传给了当时年届而立的周自河。
“从那以后他就迷上了堆木画,发痴了一样不可收拾,到现在都30多年啦!”周自河妻子俞兰英说。
入伍期间,周自河是一名航空兵,一直从事战斗机维修和保养,这养成了他细致严格、勤奋钻研的性格,特别是对细节格外重视。而这种特质恰恰是堆木画所必需的。
周自河展示一幅半成品的堆木画作品。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他介绍说,创作一副堆木画,首先要设计好主题,并用手工在纸上绘出大样,然后挑选好木材的种类,大致的数量,并在带着树皮的木块,甚至整棵木材上对木料做初步处理。
到了真正“动手”阶段,木料堆叠根据画幅大小、作画主题的不同,一幅画至少要“堆”出七八层,多的可达数十层。雕刻时,刀如“笔”,木如“纸”,最后还需要透明的生漆粘合固定,整个过程中“一刀不慎、满幅皆毁”,任何一步都考验着创作者的技艺和耐心、定力。
周自河的手上遍布深浅不一的新旧刀疤。握手之间,如同触摸着老树皮一般。
“拿刀作画,这些小伤小痛都正常得很,不疼的。”他笑着说。在他自家院子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近百种雕刻工具,沉甸甸装满了一个大箱。
周自河刚刚创作完成的一幅堆木画作品。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随着周自河技艺的成熟和作品数量的累积,这项鲜为人知又独具一格的传统艺术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年年,周自河在宣城市梅文鼎纪念馆举办了个人堆木画艺术展,展出的60余幅作品得到广泛好评;年,他被吸纳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年,堆木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他本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如今,堆木画的知名度更高了,老周得到的来自政府部门的扶持也更多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刻画,并且后继有人。
“手艺人讲究一刀一笔都要挖空心思,做的是艺术品,守护的是传统。”周自河认真地说,“我不会停下来,只要刻刀不生锈,就要继续刻下去、画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