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高级艺术品鉴定评估师》研修班开课第五日,浙江省婺州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龙泉瓷器实战派鉴定专家王帆老师,带来了大量精美的龙泉窑实物标本供学员们上手学习使用,其中不乏国内甚至世界罕有的珍稀佳品。王帆老师结合大量极具权威性的窑址出土器物图片,为学员们讲解了龙泉窑瓷器发展概况,剖析了龙泉窑各个窑口的特点及辨伪要点,高屋建瓴,脉络清晰,实战意义极强。
在此主页君为大家总结了今日的课堂要点以便大家参考复习。深入参与中艺藏课堂,多多与专家交流探讨,亲身上手体验感受文物真品,结合文博网校线上课程巩固学习,方能对文物艺术品鉴定拥有更深刻的了解哦~
一.龙泉窑各窑口分布地图
二.五代至北宋早期的龙泉窑
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初期,这种看法沿用了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的结论,但陈万里先生没有跑过上垟。结合龙泉窑窑址考察,王帆老师认为龙泉窑的始烧时期应为五代晚期。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外形饱满,线条流畅,仿品则线条呆滞,真品胎细白,仿品胎更坚硬,致密度也高于真品。
五代至北宋初期龙泉窑釉色以晶莹透亮的玻璃质灰白釉为主,极少开片,很亮而略带玉质感,不见火光,仿品由于杀光做旧,釉虽有光却不晶莹,灰亮,不作旧则火气冲天
真品釉面若开片,则开片不规则,深至胎骨,仿品极少有开片的,有也是较浅、规则、嫩裂的感觉。
北宋早期延续越窑风格,针刺工艺消失,以划轮廓图案为主要工艺特征,垫烧方式不变,形制仍和越窑一样,圈足开始外撇。
二.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先是学习婺州窑烧制明器、龙虎瓶,但很少在划刻工艺上取得进展,中期是五管瓶烧造高峰,高档五管瓶有强烈的耀州工艺特征。中期垫烧工艺改变,烧造窑口由上垟转移到金村,工艺比较粗,灰白釉,大量烧造明器、五管瓶、盘口瓶。
北宋晚期,皇帝审美取向发生变化,原本贡瓷中均、定、饶、处、耀都以划花精湛为审美取向,要求使用高温的石灰釉,以透出划花工艺。徽宗时代,划刻花被摒弃,审美取向更偏向釉素烧、开片,形的简洁。
三.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龙泉窑
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以荷花纹饰为主体的划花产品大量外销,主力窑口,从金村向大窑转移。
南海一号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贸易商船,出水大量龙泉窑瓷器,其特点是品种比较单一,纹饰单一,多以荷花为主题的划刻工艺。
石灰碱釉的发现和使用,最早在北宋晚期,石灰碱釉的特点是流动性差,容易烧出厚釉,玉质感强,有层次。方瓶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有产品。
这一时期五管瓶的特点是,高度降低,釉色开始失透,主题以荷花、缠枝牡丹为主。
这一时期,龙泉窑开始工艺繁杂,划刻、贴塑等各种工艺并用。
龙泉窑南宋早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汝窑所使用的釉素烧,时间大约在修内司的内窑之前,窑址应该在大窑叶坞底一带。釉素烧工艺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次上釉和陶化过程,只有汝窑,官窑,龙泉窑三个窑烧制釉素烧。
两宋之际的贯耳瓶形制特点是,敞口,收颈,略鼓腹,高度一般在15厘米以内,通体施石灰碱釉,开片占比较大。
这一时期釉质类玉感的产生原因,一是2到3次的釉素烧,釉层肥厚,有深度,二是江南湿度大,经过年左右的酸性氧化,加深了类玉光感。四川遂宁出土的光感就和江南出土的光感有差别。
四.宋元之际的龙泉窑
南宋之前,朝廷对龙泉窑的影响较大,而在南宋以后,龙泉窑对官窑的影响非常大,龙泉窑的产品种类以及形制,几乎涵盖全部官窑产品。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烧造工艺,文化内涵,审美价值,都达到文人文化的顶峰,出现官窑哥窑的烧造,划刻花完全消失,釉素烧普遍使用。器形门类高雅化,多样化。
文房雅器,这个时期的高端产品,大多为龙泉窑自行研发的产品,融合了官窑,湖田窑等特点,其中笔洗、水注的类型最为丰富,部分器型来自于北宋汝窑造型,部分经过改进,有更加简洁大气的风格。对工艺精益求精,抓大放小,对于器物底部不太讲究。这一时期,还会仿制汉代以前的礼器,同朝的金银器,仿唐代的铜镜作陈设用具。龙泉窑也同样大量烧制茶具。
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以中小号为主,大号罕见。应该为醒茶装茶之用。
官器及仿官器大量出现,官窑集中烧造地,在溪口的瓦窑垟、草灰;大窑的叶坞底、山树连。显著特点是:1.全部采用纯瓷质垫饼,大部分圈足,也有平底刮釉,少量卧足产品2.拉坯、利器,工艺精湛,施釉均匀3.烧造水平高超,窑温控制达到历史顶峰4.瓷土淘洗精细,堆放洗练过程要求非常高,甚至超过官窑。
宋代晚期,出现贴花工艺,缠枝菊花纹为主,佛具上使用佛教符号,宋元之际,碗心贴塑梅花,南宋晚期,大量出现双鱼贴塑。
小的文房雅器,底部一般是模印而不是拉坯。
窑红不是烧出来的,是长年之后析出来的氧化铁结晶。
宋元之际,温度控制及修胎工艺上稍有下降,但形制线条依然是南宋高峰期的水平,元代早期的贯耳瓶,线条开始夸张,双耳与器物大小不协调,显得臃肿,烧造温度明显过高,修足过于粗糙,虽然有素烧,但挂釉已经退化,开始有加贴塑的元代风格出现。
宋元之际,还出现铁褐和铜红产品,早期出现在双鱼洗,酒杯,酒壶,玉壶春瓶上,有成功者烧出鲜红发色,大多为褐色,点彩从宋元开始,一直持续到明代东区安福。
龙泉窑造像的起源在南宋晚期,应该是受景德镇造像影响而兴起,南宋主要造像为佛教,道教,12生肖三大类,釉色一般粉青梅子青,工艺上,不上或极少上护胎釉,宋元之际的观音,均不带靠山。
元早期有很多划刻工艺回归两宋之际,原因是釉工艺水平下降,以工代釉。元代是龙泉窑产量的高峰期,大量出口,朝廷在宁波设置庆元路,负责出口贸易,元代瓷器总体产量提高,质量下降,并产生新的窑口。
元中期的贯耳瓶,器形比较民俗化,工艺,修足水平明显下降,温度过烧现象普遍。
总的来说元代龙泉窑,器物变大,胎体厚重,发色青绿,圈足开始粗糙,碗盘类均采用圈垫,刮釉比较随意,大盘的圈足外侧多为斜立面,洗、盏均采用底无釉。釉素烧消失,类玉感消失。品类上,文房雅器锐减,以大宗盘碗为主,主要是出口商品,人物造像主要以观音为题材,全部有靠山,开脸工艺大幅下降,瓷土加入高岭土护胎釉,红脸严重。
五.明代龙泉窑
龙泉窑在明洪武开始烧造官窑,称处州官窑,终于永乐。其工艺特征:1.垫烧采用瓷质圈烧,垫圈非常规矩,足端满釉;2.洪武年代,釉色偏青黄,永乐时期,釉色青绿,纹饰和同期景德镇官窑一样;3.划刻工艺是典型的三刀工,纹饰流畅工艺精湛;4.器型主要为小碗、大碗、大盘、玉壶春瓶、执壶、梅瓶为主,主窑口为岙底的枫洞岩。
整理by蔡颖
中艺藏文博教育:隶属于中艺藏(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旧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教学基地、中国人民大学金石轩实践基地、北京开放大学培训中心战略合作单位、北京市诚信创建企业,主要从事文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各类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修复,艺术品经纪,艺术会展策划,科技检测,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等),长期为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银行金融机构、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拍卖典当、珠宝行等提供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