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张均斌孙庆玲
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游客的周末可以这样度过:带孩子参加一场自然农耕或陶艺手作的主题研学;在溪口老街品尝鸭头、生煎、馄饨等当地美食;到“一盒故乡”欣赏非遗竹编手艺和工艺品;傍晚,聆听一场“纳凉音乐节”;入夜,去手绘装饰风的民宿住下来……
溪口镇过去是一个黄铁矿职工生活区;十余年前,随着产业转型,大量人员和资金撤离,生活空间闲置,镇子不复往日的热闹和风光。年,溪口镇乘着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东风,开始探索“乡村未来社区”概念,加快推进交通、教育、医疗、文化配套集聚,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出台人才政策。随着文旅项目不断进驻,镇子的人气又回来了。
溪口镇“圃舍·共享民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摄
最近一年来,将各种文旅业态“串”起来的,是溪口镇的主题研学项目。溪口研学中心负责人周寒梅是一位85后,周一到周五,她在龙游电商产业园做管理工作,周末则在镇子里运营研学项目。周寒梅说,作为新兴产业,研学是一个很多人做、很难做好也很难赚钱的行业,而她之所以坚持了一年,离不开镇里干部们的帮助和鼓励,也是出于“给整个溪口做宣传、让返乡青年都有生意做”的心态。
刚开始着手打造溪口镇研学项目时,周寒梅面临缺资源、缺人手等条件限制,镇干部帮助她对接人防部门,开发了消防知识讲学演练课程。后来,溪口研学中心借助“青春联合会”平台,不断链接返乡创业青年,根据镇子里已有的文旅业态,逐渐拓展到非遗竹编、陶艺手作、自然农耕、户外拓展和木工手作5大课程体系。
周寒梅带孩子们研学。受访者供图
“研学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但做的是很大的事业。它能够把人引到乡村、激活乡村,让在乡村里的创业青年能有生意做,能很好地在这里生存下去;而我们本地的家长和学生,能在家门口就找到很好的课外教育资源。”周寒梅告诉记者,研学项目靠口碑积累吸引客流,每期招15~20位小朋友、收费多元,收益非常有限,但研学这个小业态能够为镇里的餐饮、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一连串文旅业态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周寒梅背后,是溪口镇于年打造的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和“青春联合会”。当时,溪口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成功招引电子科技大学研发中心、四省边际研学研究院入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林乐成、中央美院教授曹春生设立工作室,两次“荷赛奖”获得者傅拥军回乡创建摄影小镇,陶瓷艺术家吴琴芬带着她的“瓷米文创”入驻……目前,“青春联合会”已汇聚近百名返乡创业青年。
“青春联合会”会长、“一盒故乡”的创始人姜鹏在年辞去杭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视觉总监的工作,怀揣一腔乡愁回到家乡龙游创业。他戏称自己是“啃老族”:“啃了老天爷的资源,围绕老建筑、老手艺、老百姓这几个‘老’在这里开展工作。”
“一盒故乡”竹手艺人徐明光在工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摄
溪口镇位于龙南山区,山区坐拥40万亩竹林,过去发展传统竹产业。姜鹏的创业团队口号是“创客回归,乡村共富”,他们与清华大学美院教授林乐成合作,对当地传统手艺进行再开发、再设计,通过“大师带导师,导师带工匠,工匠带农民”的传帮带模式,以“前店后坊”的方式生产、售卖手工艺品。如今,已有多户笋农和29名竹编师傅与姜鹏团队合作,去年,仅竹产品销售额就达1万元。
在袅袅乡愁中,溪口镇也为周边乡村描画着未来的模样。
据介绍,溪口镇针对周边庙下乡、大街乡、沐尘畲族乡发展难题,探索出“一镇带三乡”路径,以创建未来乡村为契机,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集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近两年,“一镇三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4.54%,村民年人均增收10.2%以上。
在姜鹏的“一盒故乡”乡愁馆,不止竹编工艺品“出圈”,越来越多的村镇居民接受了直播电商培训。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开始学着直播,把原来只能在线下销售的发糕、米酒“搬”到线上销售。
溪口研学中心则在陆续开发新项目,把课程拓展到周一至周五的成人课程、把客源带到附近的乡镇。周寒梅希望,通过研学项目,进一步撬动乡镇的文旅产业发展,让每个业态每天都有客人、都有生意可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