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作为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少时曾叱咤风云,西安事变中他功不可没,周总理评价他是“千古功臣”。但也正因此张学良的大半生,准确的说是有52年的光阴都是在没有人身自由的幽禁中度过的。
张学良
人生有几个52年?这段漫长的幽禁生活,张学良是如何熬过来的呢?
年,张学良重获自由,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但彼时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回大陆走走,尤其是能到生他养他,他曾经战斗过的白山黑水间看看。
斗转星移,很显然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曾经的硝烟和战火似乎越来越远,和平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在这种背景之下,张学良要实现他的愿望并不算难。果然,很快大陆方面闻讯,即向张学良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欢迎来大陆参观。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然而就在张学良为回大陆而积极准备的时刻,突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的大陆之行嘎然而止。直至年,百岁老人张学良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那么,到底是为何,又是谁终止了他的大陆之行?
张学良为何一定要送蒋介石
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十几天之后,在周恩来的斡旋之下,西安事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张学良和杨虎城
然而对此次事件中的两位“千古功臣”张学良和杨虎城而言却是灾难的开始。
12月25日,蒋介石安然无恙的离开西安,途径洛阳,于次日抵达南京。
就在蒋介石的专机抵达南京的两小时后,有一架专机也抵达南京,专机上除了宋子文,还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张学良。
很显然,张学良此行是为了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那么,张学良真的不知道此行的凶险吗?
其实,就在张学良乘坐的专机在飞往南京的途中,飞机的驾驶员就曾劝张学良返回西安,不要去南京,以防不测。
然而面对生死,张学良却大义凛然地说:“没关系!如果有人要杀我,那没什么,我不在乎!”
疑问来了,既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蒋介石也已返回南京,那张学良为何还要亲自送到南京?
其实,张学良刚到南京,张治中便第一时间前去拜访,张学良曾说:
蒋委员长已经答应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打日本鬼子,我们非团结起来不可,非好好准备不可。现在日本人步步紧逼,形势危急……
由此可见,对于抗日,张学良心情迫切,而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答应了集中国力打日本的要求。
张学良
出于感激,为抗日大计,张学良不计个人安危。
但到南京当天,其实张学良就表达了想回西安的愿望。第一,他诚意已经尽到,将蒋介石送到了南京,第二,西安的事情他还不放心。
面对张治中,张学良坦诚地说:“西安事情,临行前虽然委托给虎城全权代理,但终非长久之计,请文白兄向委员长转达我张学良的要求,早做决定。”
很显然,张学良返回西安的心情是迫切的。当然,他并非是担心个人安危,而是想尽快回西安整军备战,为抗日全力以赴。
然而殊不知,此时张学良已经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由座上宾到阶下囚
但其实,张学良刚到南京时,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他被安排住进了宋子文的公馆,居住环境优雅,而且蒋介石给他配备了秘书和副官等共11人,随时听从张学良调遣,可以说少帅的气势犹在。
最重要的是,张学良此时行动自由,在南京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唯独不能返回西安。
此时,对于蒋介石的优待,张学良没有任何怀疑,只有心存愧意。
宋子文
就在张学良到达南京的当天深夜,宋子文来到张学良的房间,他是奉蒋介石之命,来劝张学良拿出认罪的态度。
张学良深知宋的来意,为了尽快返回西安,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写下了一份认罪书,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反省的诚意。
在认罪书中,张学良如此写道:
介公委座钧鉴: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犯纪律不敬事件之大罪。兹腼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罚,请处以应得之罪,振纲纪,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学良不文,不能尽意。区区愚忱,伏乞鉴察。
此份认罪书,张学良可谓写得情真意切,丝毫没有防备之心,但殊不知此认罪书正是使他成为阶下囚的铁证。
写完认罪书后,蒋介石很快召见了他,张学良借机向蒋介石提出返回西安的要求,但每次都会被蒋以各种理由拒绝。
为了稳住张学良,蒋介石将他视为座上宾,经常出去会客,就带着张学良,而且二人同乘一辆车,对张学良格外亲切,没有丝毫距离感。
张学良与蒋介石
最为关键的是,对西安事变,蒋介石只字不提,而且向张学良一再表示他抗日的决心。
无疑,这正是张学良的心中所愿。
果然,这一切,让张学良深为感动,他觉得蒋委员长是值得信赖的领袖。
当然,此时张学良将他在南京受到的礼遇的情况,不断的向西安方面传递。
如此以来,很快蒋介石就得到了一个重大喜讯:西安方面同意将扣留的南京十几名军政要员和50架战斗机及飞行技术人员,另名地勤人员。
原来张学良在南京能受到礼遇的原因在此,但至此他手中的“王牌”尽失。
很快,张学良在南京的处境开始恶化,南京高官的大小舞会不再邀请他了。当然,蒋介石再也没空陪他访亲探友了,甚至见一面都不可能了。
几天后,张学良被南京宪兵关押,开始进行审讯。
然此时,张学良并没有醒悟,他认为这一切不过是走走过程,很快他就能恢复自由。
但远在延安窑洞中的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却彻夜难眠。他当夜即撰文,向蒋介石提出抗议。
就连南京要员宋子文得知蒋介石要审判张学良,也颇为震惊和气愤。他跑去当面质问蒋介石:“你说话算不算数?”
蒋介石
然而面对宋子文,蒋介石拍着桌子吼道:“汉卿犯上作乱,我不能放他回去。军事法庭一定要开。”
最终张学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5年。
但很快,蒋介石又颁布了特赦令,赦免张学良的10年有期徒刑,改为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至此,张学良虽然被免除10年牢狱之灾,但却遭遇了50余年的幽禁,政治生命就此结束,被彻底打入冷宫。
少帅被扣,东北岂能答应?当然不能。张学良去南京前,将东北军指挥权交给了杨虎城将军。
此后,杨虎城曾致电南京,要求释放张学良。周恩来也曾致信张学良:“侯兄归来主持大计”。
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而且面对东北军和西北军两股军事力量,蒋介石已经有了应对办法,他扬言要派30万大军围剿东北军和西北军。
当然,蒋介石也明白,这两股军事力量绝不是好惹的,如果真要剿灭,自身也会伤筋动骨。
上兵伐谋,这一点蒋介石还是明白的。他深知,此时张学良抗日心切,不愿意两败俱伤,影响抗日大局。
为此,蒋介石放出了话,并派戴笠去做张学良的工作。
有一天,戴笠特邀张学良吃饭喝酒,在宴席间,戴笠透露:“南京方面正在调集5个集团军,共37个师30万兵力,调多架飞机,估计不用几日就要对东北军、西北军进行围歼了!”
戴笠与蒋介石
张学良听后大惊,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于是,戴笠给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服从南京的命令。
不出所料,张学良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得不委曲求全,答应说服西安方面服从南京政府的命令。
很快,张学良致信杨虎城并致函东北军:我们的血是为洒在日敌身上者,不是为内战而流的。劝杨虎城和东北军避免内战,保存实力。
最终,杨虎城被撤职,被迫出国考察,失去对西北军的控制,而后又被囚禁,而东北军也被蒋介石分化,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
西安事变就此落下帷幕。
张学良有没有机会逃走
张学良最初的幽禁地点在孔祥熙公馆,有15名特务和一个排的宪兵负责看守,逃跑是没有机会的。
年1月2日,蒋介石回乡休养,在溪口电令戴笠:“限旬日内送汉卿来此,离京前不得与任何人晤见,防范切忌疏忽。”
可见此时蒋介石对张学良看守的很严,即便回乡休养,也不放心将张学良留在南京。
几天之后,张学良被武装押送至溪口,一开始暂住在武岭学校,而后转移至雪窦山的中旅社。
雪窦山风景优美,当时为旅游胜地。但此时已没有游客,旅行社的房间也全被特务包下,而且蒋介石早有命令:“在雪窦山幽禁的张学良,没有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不许任何人会见。”
风景虽美,但张学良没有一点心情,面对宪兵的严密看押,张学良常常闷闷不乐,捶胸顿足。
但就在此时,张学良被幽禁在雪窦山的消息传到了浙江杭州的中央航校。航校中的东北籍官兵开始秘密策划营救少帅,主要负责人为航校副校长冯克昌。
民国时期中央航校
那么冯克昌为何要冒险救张学良呢?
冯克昌是上海人,并非张学良老乡。他早年在上海吴淞商船学校学习,而后追随孙中山,被送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
毕业后,冯克昌经人介绍,进入东北空军。后来,冯克昌得到张学良的赏识,被推荐为中央航校副校长。
因此,可以讲,张学良对冯克昌有着知遇之恩。
当冯克昌得知张学良被幽禁在雪窦山时,他决心冒险营救,一场营救计划在中央航校秘密展开。
的确,从当时来看,要营救张学良,飞机无疑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是最有成功几率的。
而中央航校具备这样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张学良的专机就是由中央航校保管的。
对于这一点,蒋介石也早已考虑到了。他经常打电话给中央航校校长周至柔,询问张学良专机的情况。
身为副校长的冯克昌自然知道蒋介石的用意,因此每次他都告诉周至柔飞机生锈了,部件坏了,不能起飞。但实际上飞机一直都在被秘密保养,完全可以起飞。
中央航校学员
经过周密计划,年3月的一天早晨,冯克昌率名东北籍官兵,分乘数辆汽车,以春游的名义向雪窦山出发。
下午时分,冯克昌率领的名官兵突然出现在雪窦山上,让负责看押的30名特务措手不及。
冯克昌对特务头子刘乙光说:“我们是来春游的,顺便看看老长官张副司令。”
刘乙光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他手下除了30名特务外,还有一个连的宪兵在2里地以外的雪窦寺,鞭长莫及。
就这样,冯克昌顺利见到了老长官张学良,他说明来意,并恳请张学良速速离开,乘专机飞往香港。
但张学良听后,却委婉拒绝了,他告诉冯克昌:“我张学良从来做事是光明磊落,逃跑求生,不是我张学良了!”
不仅如此,张学良还借机勉励冯克昌为国出力,抗日救国。
见老长官态度坚决,冯克昌只好带着部队离开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逃生机会,张学良就这样放弃了。
但刘乙光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出身黄埔,曾任蒋介石侍从室警卫队长及军统特务队长。他早已看出冯克昌突然出现,绝不是单纯地看望老长官这么简单。
在冯克昌离开后,刘乙光很快将此事汇报给了蒋介石。此后,冯克昌被蒋介石解除职务。
由大陆到台湾
的确,张学良此时此刻最想干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抗日!抗日!他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就像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九一八我失去冲锋的机会,那是我的罪恶!忍耐点吧!不怨天,不尤人,自励身心,以备国家需用你的时候,你能担起一个任务。”
但蒋介石再也没给他这个机会,而且几乎隔绝了他与外界的任何联系。不准他看新近报刊,不准收听广播。
而他只能从守卫人员的聊天中听到只言片语。
雪窦山上张学良与于凤至
他曾对陪伴他的于凤至说:“我想知道前方抗日战局势,我惦记着国家和百姓之安危。”
于凤至安慰道:“汉卿,还是既来之则安之吧。”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刻张学良别无选择。
不久,张学良的幽禁之地,由雪窦山转移至安徽黄山。而后又转移到湖南郴州。
年3月,张学良又被秘密转移至湖南沅陵县凤凰山。
但对于外界的局势,张学良依然一无所知。杨虎城将军也已被蒋介石秘密囚禁,张学良对此并不知晓。
此时张学良以埋头读书,消磨时光。
由于时局日趋紧张,日军逼近长沙,张学良的驻地不得不再次转移,经过长途跋涉,张学良最终落脚贵阳龙岗山。
此后,在贵州又辗转多地。
年,蒋介石密令:“张学良应当立即秘密移解到台湾。”
这年11月2日,张学良被秘密押解台湾。
蒋介石为何要急着将张学良押往台湾呢?其实按照当初国民政府给张学良判的刑期是10年,此时恰好刑期届满,按理来说应该恢复自由了。
很显然,蒋介石是打算长期囚禁张学良,怕大陆不安全。
蒋介石
自张学良被囚禁后,蒋介石便很少召见他。
年11月15日下午5点,蒋介石在大溪最后一次召见了张学良。
这次相见,两人沉默良久,张学良说:“‘总统’你老了!”
蒋介石说:“你头秃了!”
说完,张学良不禁泪从眼出,蒋介石也眼角湿润了。
的确,面对囚禁自己二十余载的蒋介石,年近花甲的张学良内心五味杂陈。
年,蒋介石病逝,张学良前往吊唁,并送去一副16字挽联,正好精辟地阐述了二人的特殊关系。
挽联如下: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chou)。
但张学良并未因蒋介石的离世而获得自由。
然年,随着蒋经国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幕了。至此,海内外要求恢复张学良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大。
大陆之行嘎然而止,白山黑水一场梦
年春节前,李登辉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幽禁,张学良因此获得彻底自由。
这一年,张学良已经是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
其实,早在年9月1日,蒋介石就向外界宣布恢复张学良自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获得解禁。然而那时的自由是有限的,仅限于出门旅游或走亲访友,但是不能离开台湾的,而且每次出门,身边有大批的便衣跟随。
而这次则不同,是完全的自由。然而张学良毕竟不是普通人,他的自由却依然受到某种无形的限制。
张学良与赵一荻
但落叶归根是国人的传统思想,尤其对遭遇了五十余年囚禁生活的张学良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因此重获自由后,张学良的最大心愿是回大陆探亲访友,去沈阳老家看看。
一天,张学良给他远在美国的朋友王冀打“我有急事找你,你能不能马上来台湾一趟。”
王冀是张学良交往多年的朋友,他曾任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退休后致力于中美交流事业。
即便如此,当时王冀并不清楚张学良此刻的真实想法。
王冀一到台北,就直奔张学良府邸,张学良一见到王冀就坦白地说:“我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陆看看,不知道中国领导人会不会欢迎?”
张学良为何会有如此顾虑呢,其实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张学良将军内心始终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袱。
他对王冀说:“我担心自己曾背有‘不抵抗’的骂名,国民党又说我是历史罪人,心里有点放不下这个包袱。”
王冀听后肯定的告诉张学良:大陆欢迎你回去。
其实也难怪,幽禁中的张学良对时事并不了解,尤其是他获取有关大陆的信息更难。
的确,王冀的话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张学良,大陆的态度一直都是积极的。
年,在西安事变2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周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能获得周总理如此评价者能有几人。
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大会上,周恩来同样出席,面对时任海军参谋的张学良弟弟张学思当场落泪,并深情地说:“25年了,张先生还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怎么不使人想起他就落泪呢?”
周总理
会后,周恩来设法通过秘密渠道,费尽周折,将一封亲笔信送到了远在台北的张学良手中。
这封意义非凡,而情深义重的信只有16个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而且周恩来考虑到张学良的个人安危,这封信没有收信人姓名,也还有写信人落款。
一句“后会可期”或许给幽禁中的张学良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然而这一天终究无法变成现实。
年,周总理在临终前将时任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长青叫到病床前,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特别是姓张的朋友。”
的确,大陆一直都没有忘记张学良,更何况此时大陆对外开放,张学良回去更是没有一点问题。
终于在王冀的开导下,张学良打开了心结,鼓起了回大陆的勇气。
然一想到回大陆,张学良又不得不有所顾忌,他这次能恢复自由,是因为李登辉下了解禁令。
张学良比较重感情,从内心而言,他对李登辉充满了感激之情,不然他哪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呢。
但张学良也深知当时台湾和大陆的微妙关系,他不想惹李登辉不高兴。而且他即便提出,李登辉也不一定答应。
思考再三,张学良决定先斩后奏,即联系好了再向李登辉提出请求。
很快,张学良计划以王冀为他的特使,即刻前往大陆,尽快拿到大陆领导人的邀请函,他希望邀请函的签发人是杨尚昆或邓小平。
当然,王冀的大陆之行特别顺利,张学良得到消息非常激动,他很快飞往美国旧金山同王冀商量。
为此,张学良安排好了在大陆的行程,他计划这次回大陆至少需要4天时间:北京待2天,希望见到邓小平;沈阳待2天,回老家看看,再看看乡亲们和曾经的旧部。
一切似乎都已水到渠成,回大陆的夙愿仿佛一夜间就可以实现。
因此,张学良此时情绪高涨,心情大好。
然而就在张学良刚刚返回台北,正积极准备着大陆之行之时,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到他的住所。
此人正是李某某派来的,张学良被叫去谈话。李某某一见到张学良,表情便非常严肃,张学良毫无心理准备。但他却看到李某某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此物正是杨尚昆向张学良发出的邀请函。
李某某
李某某严厉地责问:“我对你不薄吧?你为什么要背着我搞这一套呢?”
张学良无言以对,这对于重情重义的张学良而言,这无疑是当头一棒。
面对沉默中的张学良,李某某又进一步说道:“难道你还要搞个‘西安事变’或台北事变吗?”
此情此景,张学良不得不暂时打消了回大陆的念想,但回东北老家看看的想法却伴随着张学良的整个晚年。
此后张学良又有多次回大陆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又错失了。
东北大学旧貌
年,东北大学复校,张学良当选名誉董事长兼名誉校长,并受邀参加庆典。这本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但张学良考虑到台湾当局的态度,不得不放弃了。
这种心态成为张学良回大陆的一个羁绊因素。
除此之外,作为“西安事变”的历史功臣,张学良却有自己的苦恼:
他只想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人士,而不愿意被当作活着的历史人物或“西安事变”的辞典,让人们翻来翻去。
正是张学良晚年的复杂心态,让他一次次错过了回大陆的机会。
年10月13日,张学良将军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享年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