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新闻 >> 正文 >> 正文

那一抹别样的三清红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2/28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产于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的三清红有着怎样的个中滋味?从天师葛洪炼丹种茶到闽南女子匠心制茶,在北纬30度,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花岗岩,穿越年的氤氲风烟,看那一抹三清红的岩韵风骨如何炼成?

丹丘之地出大茗

自古名山出好茶,三清山也不例外。其既有独特的山水自然禀赋承载,又有深厚历史文化溯源。

三清山位于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正好处在北纬30度附近。这是地球上一个神奇又微妙的存在,人类古文明在这条纬度带上生根发芽,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也层出不穷。茶叶也是北纬30度上的另一个奇迹——据史料记载,茶叶最早的栽培利用发源于北纬30度的中国,直至今日,中国十大传统名茶中有九种在北纬30度附近。同纬度附近黄山孕育出“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这样的口碑好茶。其实不管是十大名茶,还是像三清红这样的小产茶,都各具特点,都值得茶友们细细品味,品味自然孕育之灵,品味茶农辛勤之劳,品味茶叶至味之味。

三清山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据江西省志、玉山县志记载,晋代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著名道士葛洪,约在东晋升平年间来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至今山上仍保留着葛洪所掘的仙井和炼丹炉的遗迹。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所谓服饵,就是通过服食药饵来摄生养命,以达到修道成仙、长生久视的目的。起初,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风险很大。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对茶这种用作服食的神奇植物寄予相当大的希望,把茶视作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上药”。由此,茶这样一种草木类药饵,在真人道士的服食过程中渐渐日常化、嗜好化,并逐渐在民间扩散开来,于是,茶从一种功能性的药物,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嗜好品。《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丹丘,是道教传说中的的神仙所居之地。至今,在三清山核心景区三清宫附近,可以找到成片的野茶,虽属小乔灌木科,长于悬崖峭壁石缝中,其杆粗如成年人手臂,其高两米有余。

明清时期,三清山茶产业发展就初具规模,开始外销。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年),福建东南沿海日本倭寇入侵,福建泉州地区被倭寇攻陷,当地闽南居民第一次大举内迁武夷山地区和江西,他们中的茶农移民后仍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并带去了闽南的制茶技术和闽南茶商,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多为闽南人后裔。三清山第一批闽南移民,便形成在这一时期,以当地林姓为主。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退守台湾侍机反攻复明。由于内忧外患,当年便急病身亡。清康熙于年继位,启用“平贼五策”,对东南沿海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切断郑成功家族的外贸财源,销毁沿海船只,茶叶贸易改经江西从广州出口。由于海禁政策,闽南沿海开始了继“倭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内迁,部分闽南茶农、茶商进入武夷山和江西地区,在所到之地辟茶园建茶厂开茶庄,开茶行茶号,经营茶叶。有着红茶鼻祖之称的河红,便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从被誉为“万里茶路第一镇”的上饶铅山河口口岸出发,漂洋过海,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也被赋予“茶中皇后”的美誉。当时,作为河红来源地之一的三清山茶,就是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顺着信江河流而下,走到铅山河口口岸,然后从此出发,向北沿着京杭运河走向大江南北,并向东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据《玉山县志》记载,清末、民国初期樟村(三清山西麓)的茶叶最著名。本县怀玉山、三清山和邻县德兴、婺源上饶北乡等地所产茶叶,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加工精制外销。到民国四十七年产量达到了担,民国二十二年发展到多担。“听我爷爷讲,我们祖祖辈辈都有在三清山种茶、制茶,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了,这个产品远销蒙古和苏联”,三清山中心小学原校长林祖援就是闽南移民的后代。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大开荒、大发展时期,三清山茶产业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最终因交通区位、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而陷入沉寂。年,“农业学大寨”风潮开启,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垦荒地,开展生产自救,各地兴建了众多垦殖场,解决暂时性的粮食短缺问题。三清山脚下的游击垦殖场,就隶属于玉山县怀玉山垦殖场分场;年区划调整后,游击综合垦殖场成立,驻地金沙;年4月,游击综合垦殖场易名三清乡,辖4个行政村。据第一任场长郑先荣介绍,六十年代,游击垦殖场就建立了自己的茶厂,并拥有茶园3万多亩,市场主要是计划外销,最高峰年产茶青达到5多万吨。翻开年版《玉山县志》,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话,“茶园遍布全县各地,西北山区尤适应茶叶生长。怀玉山、三清山所产的云雾茶,久负盛誉。”现在走进三清乡方塘村,茶厂旧址墙体斑驳,墙上遗留的标语,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忙场景。

三清山茶为何最终没能形成如武夷山“大红袍”、“黄山毛峰”般知名的品牌茶,我们似乎可以从以下方面找到原因。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下《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武夷、闽北茶业出口改为福州,闽南、安溪茶叶出口在厦门。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将武夷山红茶种植、制茶技术及茶树树种窃至印度,年,印度茶叶出口首次超越中国。这个时期,正是河红茶由盛转衰的主要阶段,加上陆路交通开始取代水路运输,铅山河口古镇昔日的繁华不再。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发展重心转移至工业,各地垦殖场纷纷改制转型,鱼米之乡“小富即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如今,到三清山寻茶,我们只能从荒芜的茶园、斑驳的茶厂和故人的记忆中,窥探她的“曾经”。

土楼姑娘续茶缘

时光荏苒,三清山茶重出江湖,与中国旅游产业的兴起,与闽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旅游业从无到有,特别是在年邓小平登黄山之后,全国各地旅游业加速发展,素有“小黄山”之称的三清山,开始进入国人的视线。从年建立管理局,到年成立管委会,再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短短30年时间,三清山由一介“山村野夫”进入全球视野。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三清山茶正是借由旅游业的兴起重新被发掘。

年,来自福建土楼的闽南女子苏梦丽,慕名来到三清山游览。当时,三清山景区尚处在开发阶段,交通条件很差,乘坐旧式中巴,汗水和扬尘让头发油腻打结,颠簸了一天,只能夜宿山下小旅馆。在怀疑和踌躇一宿之后,她继续行程,由双溪口乘坐椅式缆车进山实地察看。“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激灵,负氧离子简直要让人醉倒”,这一次的经历让苏梦丽的心情有如“过山车”一般,当翻过禹皇顶,沿阶下到巨蟒峰平台,贴着石壁小径转弯后,司春女神峰和巨蟒峰跃然眼前,她决定留下来,此前,她在武夷山下工作,“就这里了,奇怪的感觉,这是一个熟悉的地方,仿佛曾经来过。”苏梦丽从卖旅游小商品、小吃和经营照相业务起步,在三清山上开启了创业之路。

景区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开始,苏梦丽每月下一次山,光是从山上的居所到山顶缆车站,就要走两个多小时。白天忙做生意,晚上只能蜷缩一角,睡冰冷地铺。山上的潮气重,大哥看到妹妹吃这样的苦非常心疼,要带她回福建,但苏梦丽心中有她的诗和远方。

年,三清山获评国家地质公园,开始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对山上业态进行全面清理,苏梦丽刚刚接手经营的一个小餐厅面临关停整改,她果断决定将小餐饮改为茶舍,在海拔米的悬崖边上开了山上第一家茶馆。苏梦丽认为,新业态是挑战也是机会。这个大胆的决定,得到了管委会领导的支持。

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年,三清山成为江西第一个、中国第七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来山游客进入快速增长窗口期。苏梦丽的高山茶舍经过多年经营和数次改造,与三清山共同成长,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和景区文化名片,相貌端庄秀丽、气质恬淡优雅的苏梦丽被南来北往的游客们称为女神峰下的“东方女神”。

这一年,苏梦丽把自己的户口,由福建老家迁到三清山脚下的东坳村,成为了大山里的永久居民。苏梦丽一家循着先辈的脚步,在三清山落地生根。

很长一段时间,茶馆主要售卖周边地区的品牌茶,一次,一位游客问道,茶舍有没有当地产的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更大胆的念头突然在苏梦丽脑海里闪现:在三清山种茶,卖三清山自己的品牌茶!说干就干,苏梦丽带着团队开始在三清山寻茶。

接下来的发现令苏梦丽分外惊喜,传说中隐藏于灌木丛中的大片老茶树陆续被找到和确认。因为长期被灌木和杂草掩映,茶树只能靠顶端的叶片呼吸,那些长年不见雨露和阳光的茶树干,光秃秃的,保持着最原生态的模样,仿佛翘首期待着有缘人的出现。

经业界多方专家考证,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文化浸淫赋予三清山天生出好茶的禀赋。首先,土壤适宜。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三清山的土壤为14亿年前冰川时代大自然的慷慨遗存,是经历万年风化雨蚀而来的岩石红壤,这种独特的三清红花岗石发育有大量网格状裂隙,富存构造裂隙水,为茶叶提供了富含铁、硒等微量元素养分。其次,气候独特。地处怀玉山脉腹地的三清山,海拔-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0.9℃,由于沟壑纵横,这里常年云雾袅绕,宛如仙境,年相对湿度高达82%,形成了有利于茶叶生长的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其三,文脉涵养。三清山的峡谷间,遍布着数万亩野生大龄茶树,历经岁月沧桑,层层叠叠地铺排在在山风涧水、晨曦雾霭、斗转星移中,遵循着道家顺应自然之风,与三清山的至美风光相伴相生、水乳交融。清同治《玉山县志》载:“茶以三清山产者味特清冽。前志称西坑茶,与灵山并重,然不及三清远甚。”西坑茶,指的是河红茶原产地之一,武夷山西坑村产的茶。由此可见,三清山茶的品质,在当时就得到官方认可。

苏梦丽立即与游击垦殖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始了她在三清山的创业新征程。砍伐灌木、翻除杂草,整整3个月后,原茶林才得以重见天日。不施肥打药,人工除草窝肥......在精心复垦和精心培育之下,以游击垦殖场所属方塘村为核心,周边2万多亩茶林重现生机。年,苏梦丽成立元盛茶产业公司;年,三清红茶品牌注册成功。

山水精神育品牌

北宋王安石《题玉光亭》写道,“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南宋韩滮《涧泉集》有云,“金沙岭头净无尘,呼吸风光聚精神。”元代鲁贞《赠龙文》题,“信兹山之精神兮,奚至斯而溶结。”三清山水“有精神”“聚精神”“溶结精神”的品格,是历代文人的共识。

到了明代,这一精神品格,有了更为厚重的物化呈现:成型于明代的三清宫等道文化遗址,呈八卦状排列,被誉为中国道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不仅凝聚了传统道文化的精髓,而且是建筑规划艺术精品。

此后,山水有精神的三清山,诞生了中国第一条高空栈道、第一条玻璃栈道、第一条索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三清山茶穿越年的氤氲风烟,身披一抹鲜红的轻纱,向世人展示出别样之美:

三清红的原料采用三清山高山野生老枞鲜叶芽尖,沿用古老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经采青、萎凋、揉捻、发酵、炭培、分选、复火、包装、入库,九道工序制成。每片鲜叶茶,均采摘于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初长的嫩叶,严格遵循不发热、不红变、不损伤的“三不”标准,除揉捻这一步骤需要借助机械以更好地促进氧化发酵作用外,每道工序都由具有丰富制茶经验的师傅手工制作完成。据介绍,一袋克的三清红茶,大约需要6万片高枞芽尖方能制成。制成后的三清红茶,条索紧细、圆而挺直、身实骨重,细条中略显绒毛。经农业部权威机构检测,三清红不仅符合有机茶国标,更因山上独特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条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大大超过一般茶叶。

“这个茶叶长期生长在云雾缭绕没有人烟的环境中,它的品质自然而然就是非同其它地方可比的,完全是有机茶”,江西省茶协会会长黄光辉这样评价。

开汤香气溢人,汤色金黄、清澈明亮,晶莹剔透间金圈涟漪,随后在香气氤氲间,再经冲泡过后的汤色渐渐由金黄转为橙红,红艳透亮。“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温庭筠在其《西岭道士茶歌》里描绘的品茗境界,似乎在三清红这片茶叶里,得以再现。

十年磨一剑。如今,三清红茶已经形成了种茶、制茶、销售、茶衍生品全产业链条,承担起传承当地多年茶文化和制茶工艺的重任,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增收;元盛公司所属的三清红集团,成为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单位;“三清红”成为江西省著名商标,荣获“江西茶香天下”上海茶博会优质产品奖、中国(济南)第四届茶博会最具发展品牌潜力奖以及多项国家级金奖,产品更是通过了ISO及有机转换认证。三清红的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野生黄金茶畅销省内外。

“这些都是大山给予的,我们只有用心做事,用良心和匠心做好茶叶,才是对大山最好的感恩和回馈。”年12月9日,苏梦丽的侄子和侄媳妇在三清山女神峰下举行了山顶婚礼。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不仅将苏梦丽和三清山紧紧地系在一起,也将这个闽南大家庭与三清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十年间,苏梦丽的十多位亲属从福建来到三清山落户,在山里从事跟茶,跟文化旅游有关的工作,他们在三清山结婚、生子、买房、安居,开枝散叶,成为三清山里一家人。

守着这么好的山和神奇的茶资源,如何依托三清山世界级的品牌做好茶产业文章?苏梦丽已经谋划好了新一年茶产业的发展版图。

“我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地——福建永定土楼,曾经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工作过,最终定居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三清山,这一切好像有某种关联,又仿佛冥冥之中的缘分。”

编后:我们感谢苏梦丽对这座大山的情有独钟,对三清红茶所倾注的感情和努力,他们延续了前人的制茶工艺,使当地茶产业重新走上市场的舞台,让我们在游览美景的同时,可以品尝到有文化、高品质的三清红茶。“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们相信更祝福,在不久的将来,苏梦丽创建三清山茶品牌的梦想,伴随三清山旅游的发展步伐快速前行,并不断壮大,将三清红茶由北纬30度附近的小产茶,打造成业界知名的品牌茶,为景区植入新的IP和内涵,为三清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图/视觉江西艾世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