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新闻 >> 正文 >> 正文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的商业类建筑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0/15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下宁波历史之宁波古村落的商业类建筑的事,浙江沿海有三个港口——宁波、温州和台州,后两个港口附近有较高的山丘将其与浙江其他地区相分隔,而宁波平原则为港口的贸易和运输提供了较为深广的腹地。一千年来的区域发展中,宁波既是一个贸易港,又起了浙东地区商业系统的中心城市作用。劳动的分工、各地商品的专业化以及需求与消费的差异,通过一个遍及城乡的商业集散网得到交流。江南水网平原的独特地理条件,使得水运在商品的运输和流向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宁波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出去的水路,呈轮辐状辐射,宁波乃至浙东地区生产的地方特色商品,通过这个水路网流向宁波,而北方或岭南等外省的商品或中转物资也经港口到达宁波后,再通过水路网向其腹地发散。

浙东尤其是宁波平原这种独特的区域经济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商业元素在古村落历史发展及聚落形态当中的独特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里有一个概念——“集市社区”,值得我们注意。正如在前言中已经阐明的那样,其实,单一村落还不是具备真正完全意义的“农村基本单位”,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并不是由他所在村庄的狭窄范围决定,而是由他所在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的。因此,有些村落因其在商业集散网中的节点地位、或者处在水路驿道的重要位置,而获得了特殊的发展机遇。这些村落,其整体形态布局受到商业发展变化的影响制约非常明显。

同样因居水路特殊节点而兴盛的还有宁波奉化溪口的岩头村。岩头村环村皆山,由狮子山、牛路岗、化岩山、西峰山和后门山等两三百米高的山丘簇拥环抱,岩溪自南向北流经村落,形成东西窄、南北长的溪谷盆地型整体格局。在岩溪东西两岸形成了两条夹溪绵延伸展的商业老街——溪东街与溪西街,其中尤以溪东街商肆店铺集中,街面悠长完整,风貌气氛浓郁,以一条街的完整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商贸繁荣的浙东村落街市的历史风貌和细节。岩头作为一个地处山区、相对闭塞的古村,会形成贯穿南北的溪东西两街、尤其是溪东街这样一条商肆连绵、各业汇聚的商业街市,当年它一定曾是一定范围之内的商贸中心地,否则无法解释小小一个山村何以支撑这样商贸繁盛的街市。

那么,是什么历史原因历史情境造就岩头村当年的地位?分析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岩头村沿岩溪向来建有筏埠,每天有十几条竹筏往返于剡江畔古镇萧王庙,那个时候,岩溪上游的万竹、大堰等地,由于去奉化县城受山高路险的横山山脉相阻,往往从水路取道岩头,坐筏北出溪口达萧王庙,然后搭夜航船抵宁波。水路在交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岩头成为奉化西南山区与奉化县城及宁波之间的交通节点村,岩头筏埠,送出去的是奉化西南山区盛产的毛竹、木材、柴爿和木炭等山货,运回来的是大米、食盐、棉布和药品等山区需要的日用品,成为奉化西南山区腹地的出口通道和物资集散地,自然商货云集,行旅不绝,商行店号在筏埠所在村落汇聚也就不难理解。

其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增,地处山区溪谷地域狭窄的岩头村,因其出产不足供人所需,形成了闯荡天下、外出谋生的风气,据粗略估计,时至今日,岩头毛姓定居上海的约有两万之众,散居国内其他各地的约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各国的约有一千多人。相对于一个村的范围,这样大量的旅外的岩头人,为赡养在乡的父母、接济贫困的亲友,每年皆有较丰的资金汇入岩头,使其成为一个消费性很强的村落,较强的“内需”,进一步促成了岩头商贸的繁荣。溪东街全长约米,平均宽度为2米,现状路面铺装材料以水泥为主,应该为后来整治时候所改,店铺屋檐底下的“上街沿”则大多仍为石块或石条铺砌。整条街的地势由南向北递增。

两边建筑以二三层为主,二层楼檐高约4.5米,三层楼檐高约7.4米。东南边靠山,西北边面朝岩溪,背山面水,环境十分优越。当年的溪东街,商肆连绵,鳞次栉比,米店、肉铺、钱庄、理发店、中药店、南货店、咸货行、布庄店等应有尽有,买卖兴隆。曾经比较有名气的店铺有:文大米店、毛福梅父亲所开的祥丰南货店、东来杂货店、大成米店、仁昌小店、永瑞袜厂、永昌布店、东升南货店、金昌钱庄,等等,这些店都于民国年间繁荣兴盛。溪东街现存备案的商铺老建筑有17处,老街的面貌基本保存完好,对于浙东村镇的经济史、商贸史和民俗生活史的研究也是十分难得的实物遗存。宁波象山的儒雅洋村则是因位于象山至宁波的驿道而兴盛。

宋朝时儒雅洋村成了宁波象山西向的交通要道,清中期鼎盛,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村东北道路沿溪至欧阳桥折东跨西沙经墙头镇通象山县城。民国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为乡公所驻地,信用社、邮电局、影剧院、初中、中心小学均设于此,除了商店,还有农贸市场,逢农历四、九集市,是象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浙东古村落中的商业类建筑是比较活跃和有特色的一类,且门类繁多,如各种店铺、作坊、医馆、钱庄、客栈、当铺等,为我们勾勒出浙东村落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这些建筑有的成片聚集成街市,如走马塘村、韩岭村的老街,岩头的溪东街、溪西街,等等;有的则是在村口、桥头、庙前等村中交通要口或人群集散之地,如儒雅洋村村口王家桥头的老字号赖源昌,经营南北货,坐落在弘儒路和支河交汇处,是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浙东村落中的店铺大多为“下店上住”式建筑,底层为店面,第二、第三层为店家自己居住,空间紧凑,十分符合店铺经营生活方式的需要。如“赖源昌”,平面为曲尺形,主体两层,局部三层。一层为店铺,二三层为住宅,是典型的“下店上住”式建筑。一层后退60厘米,形成檐廊,作为顾客停滞购物的空间。又如岩头村的东来杂货店,位于溪东街,紧邻永宁桥头南侧,为三开间三层单檐硬山四坡顶的木构建筑,内部靠桥头这边的墙角有一段靠背面外墙的直跑木楼梯,与开间方向平行地通向楼层,底下是店面,上面两层店家自住。店铺等一类商业建筑还十分注重营造适于村人停留、小憩、闲聚的公共空间,以提高店铺的人气,人气旺则财气旺,在兴旺自家生意的同时,也为村落公共生活贡献了一份公益,实则是一举两得。

无形中在创造村落公共生活“中心”的过程中,店铺也积累了口碑和品牌。如儒雅洋村“赖源昌”的底层后退60厘米,形成檐廊,下为石条铺砌的“下街沿”,作为顾客停滞购物的空间,现在又在檐口与街对面檐口之间搭上黑色纱网遮篷,将这一空间进一步放大,成为村口、桥头、两街交汇处的标志性空间。又如岩头村的东来杂货店,店面直接面向岩溪,隔东街即是大块鹅卵石堆砌的岩溪溪坎,有遮篷越过街面从店铺的二楼伸至溪边,溪边立有遮篷的细小支柱,架上竹座椅可供往来行人在溪边小憩闲谈,形成桥头店前一个亲切宜人的、可停留、可休闲、可购物的类公共空间,同时也十分利于杂货店的日常经营。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我们下次见,喜欢这些历史故事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