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新闻 >> 正文 >> 正文

福建龙岩这个小山村太厉害了,近百个姓氏迁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0/7
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1/9214453.html

福建龙岩漳平赤水镇香寮村是龙岩地区为数不多的千年古村,自唐朝末年开始便有人迁居于此,繁衍生息。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封闭,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越,对于古时战乱时期不失为一个世外桃源。唐末以后不断有各姓氏族人陆续迁居香寮村,根据资料显示,姓氏总数最高峰时将近百个。这期主要讲讲香寮村主要姓氏的迁居情况,参考资料有限,如有遗漏或者有错误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在赤水、双洋镇的岭兜、赤水、员当等村,聚居着一个古老的家族——香山曹氏。香山,今名香寮,是曹氏的发祥地,故称“香山曹氏”,这里建有“曹氏宗祠”。曹氏从唐末迁居到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最早开发宁洋县的家族之一。

《曹氏族谱》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年),徽州婺源镇(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曹惇厚(宋绍兴诰封“昭德将军”)随将军陈昭烈父子入闽,在唐军中任府兵都校,分戍漳、泉一带,后被调守新罗县苦草镇(今龙岩市区),为香山曹氏远祖。他的子孙在唐军里世袭任职。唐末,群雄竞起,战火蔓延各地,一些达官显贵纷纷弃职避难,惇厚公的裔孙为避兵乱,匿名迁居香山,为香山曹氏始祖。

从惇厚公入闽,到曹泗公出世,其间三百余年,九代单丁。曹泗公生于北宋皇佑年间(~),人称“碧泉仙人”,族谱载他“生而神奇,长而学道”,“有除妖活众之功,殪虎灭蛇之法,乡人神之”,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道教人物。赤水、双洋一带至今还流传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宁洋县志》载其事迹。到了十三世,香山曹氏便衍为五支,分仁、义、礼、智、信以示区别。有的支派则从香山移居西溪、岭兜等地。明朝万历十六年,二十五世孙曹文烨、曹鸣凤等族人,最早创辑《香山曹氏族谱》。

由于年代久远,香山曹氏变迁情况很复杂,有待稽考。据查,香山曹氏除赤水、双洋两地较为集中外,还有不少分衍到长汀、沙县等地的曹氏后人。

据苏氏族谱记载,苏氏早年随唐军入福建,从仙游石壁兜,历永春毗湖,尤溪竹灌,再迁尤溪岑柄樟树兜。至北宋元佑年间(公元年)迁居香寮,有多年历史。

宋元佑年间(),尤溪的二十三郎公第四子苏一郎迁徙至香寮,为香寮苏姓一世祖。第四世二八郎公住香寮店坑(现顶坑),至第十一世,四二、四七、四九郎公三兄弟葬在香寮粗溪崙,称“观音墓”(时为元朝至正元年即年)。第十七世苏瞻(~),号梅山公,于明弘治年间,在盖竹溪肇建苏氏祖祠“永德堂”。年代,因土匪出没,盖竹溪苏氏陆续搬迁至香寮、田头、双洋徐溪等地。年永德堂失火焚毁,年由苏氏廿九世苏周发起,旧址重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祭祖。

第十七世苏阿普,明嘉靖年间农民起义军首领。第二十六世苏向倾,直隶州州同(从六品)。

根据三明张姓考略资料记载,唐僖宗中和年间(~),河南固始人张睦随王绪、王审知入闽,为张氏入闽始祖。后梁开平三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张睦因辅佐王审知治闽有功,被封为梁国公。张睦卒于后唐天成六年(),葬在闽侯上街镇上街村赤塘山。张睦育有五子,其后裔以“凤池”为堂号,迁徙遍布福建、广东及海内外各地。

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光禄大夫、武威节度使张睦为国事操劳一生,征战多年,为国平乱,立有大功。念其年高准予告老,赐封张睦为太师梁国公爵位,荣归故里沙县赤朱山牛栏角祭祖三日以彰皇恩浩大。封长子张廊泉州兵马副使,次子张惟礼建州兵马副使,三子张惟义固始武威军教头,即日启程赴任,不得有误。钦此!

大唐天福元年(年)七月吉旦

张睦后裔八八郎公(生于年,系永安小陶洪田、漳平香寮张氏始祖)于宋太祖开宝三年()21岁时,从侯官(今福州闽侯)迁徙至龙岩县十一湖(今漳平市双洋镇十一湖村)以耕山为业,受当地王解元器重,王以女配之为妻,遂居该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八八郎公墓道在双洋镇十一湖电站旁。其后裔居留田、赤水、岭兜、西溪等地务农为业,至第五世开始外迁。宋嘉泰三年(年),张八八郎的第十世裔孙张十一郎与子从龙岩留田迁居永安洪田镇上石郑坑(今永安市洪田镇上石村)定居。其子孙支分永安洪田镇上石村和小陶镇大陶口、松山、吴地村及永安城关。

清雍正年间,八八郎公第26世裔孙张维腾自永安洪田上石村迁居香寮村,以耕田为业,租管家后洋深洋田,架屋启宇,堂名“振德堂”,遂开基香寮,为香寮后洋张氏始祖。

第29世张兆元,拔贡,直隶州州判正七品;第29世张玉丰,监生,补捐直隶州州同,从六品,兴建后洋大土楼,厝名“双桂堂”,现仅存大门。

南宋景定年间,傅以南(?-,进士),以太守乞致仕,避地自吴灵璧入闽汀,抵汀州府宁化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居之。生子三:旦郎、景郎、是郎。

第三子是郎,名正先(廷),号仰斋,增广生员,赠礼部侍郎;由宁化石壁迁长汀县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生子八。第七子念七郎迁江西。

念七郎后裔大九郎与胞兄六七郎从江西洪都迁延平府永安县,于明英宗天顺八年(年)迁至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乡(今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六七郎居上傅,其后裔迁居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大九郎居下傅,现传28代。第十九世傅正容(~?,又名傅士庄),任县丞(即今副县长)。

据永安小陶《管氏族谱》记载,北宋年间(~),管俞(又名二十七郎)自江西随征入闽,始居于汀州馆前里,后迁沙邑三十都石峰(今小陶镇石峰村),再迁头(今小陶镇头村),为永安管姓开基始祖,郡望河南平昌。

明隆庆、万历年间,永安市小陶镇垇头村管新美(讳字印,~,香寮管氏始祖)迁居双洋溪口山坑,再迁入宁洋县城定居,捐个八品官。

明万历、天启年间,其孙子管应蛟(号耀云,~)移居香寮村上傅定居,娶妻曹氏有矛(~),为香寮管氏开基祖,肇建宗祠“种德堂”,卒后葬许家山。奉祖父管新美为香寮管氏始祖。

元朝时期,王氏迁居香寮许家山。其后裔再迁至永安小陶镇吴地村罗畲自然村。王姓在香寮定居约有多年时间。现住香寮的许家山王氏派系人口稀少,仅几户人家。明代伟大航海家王景弘出生于香寮许家山自然村。年前,王姓从许家山迁居香寮村旦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姓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来到香寮,在野外从事段木香菇栽培,现定居香寮,有十几户人家,分布在全村各角落。这三个姓氏中柳姓人口最多,胡姓次之,练姓最少。

其他各姓迁居情况

王姓,一支由许家山自然村迁居至香寮村部,与明代著名航海家王景弘属同一支派;另一支自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由安溪县剑斗镇陆续迁来香寮定居。

雷姓,畲族,清朝时期,畲民雷光宝(系香寮雷氏开基祖,娶妻蓝氏)由上杭县才溪乡雷屋村迁居香寮,祖屋“蓝雷寮”。其后裔分衍至员当、岭兜等地。

詹姓,民国抗战时期,有五户人家从安溪县祥华多卿陆续迁来香寮定居。

吴姓,民国初期,有三户人家由安溪县感德镇迁来香寮定居。

官姓,民国时期,由安溪县迁来香寮定居。

林姓,来源有两支。民国时期,分别从福清、安溪两地迁来香寮定居。

许姓,民国时期,分别由漳平城关和长汀县迁来香寮定居。

华姓,民国时期,由连城县迁来香寮定居。

刘姓,来源有两支。一支系民国时期,由永安小陶镇吴地迁来定居;另一支系建国后,由上杭县南阳迁来香寮定居。

戴姓,建国初期,由南安市迁来香寮定居。

罗姓,建国初期,由连城县迁来香寮定居。

杜姓,建国初期,由福清市迁来香寮定居。

凌姓,建国初期,由漳平和平镇安靖村迁来香寮定居。

黄姓,建国初期,由厦门同安迁来香寮定居,系厦门公安安置移民落户。

陈姓,建国后,分别由永安小陶镇吴地和安溪县、大田县迁来香寮定居。

温姓,建国后,分别从永安北罗畲和双洋镇员当迁来香寮定居。

肖姓,由安溪县迁来香寮定居。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厦门、金门相继沦陷,沦陷区人民不愿当日寇奴隶,纷纷逃难到内地。鉴于宁洋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福建省政府在宁洋县设立了垦务所,安置内迁移民开展垦荒工作。

年,由福清、仙游两县迁来失业渔民二百多户,七百多人,安置在宁洋县境内的香寮、百种畲、石寮、吕风、白潭等村定居开垦。抗战胜利后,福清、仙游移民,思乡心切,纷纷返回原籍,已开垦的耕地交给当地人耕作。而香寮村林地自然村安溪籍张吉等三十多户人则愿意留下来,在这里长久定居,垦复耕作,遂成为香寮村民。

姓氏祠堂

永诜堂,位于香寮香山坪,系曹氏祖祠。曹氏惇厚于唐末开基香寮,其后裔第十六世于南宋绍兴年间肇建,至今有八百余年历史。该姓后裔陆续迁往岭兜、赤水、员当等村繁衍定居。

永德堂,位于香寮盖竹溪,系苏氏祖祠。苏氏于宋元佑年间(年)开基香寮,其后裔第十七世梅山公,在明嘉靖二十年(年)所建,至今有年历史,形如“蜂巢”,屋后有油竹,风吹嗖啤响,声如黄蜂之进出。

下井堂,位于香寮桥下自然村,系傅氏宗祠。傅庆二、傅庆三兄弟俩于年肇建,清嘉庆24年(年)重建,形如“螃蟹”,至今有五百余年历史。门前有贡生旗杆,系清附贡生傅士玉、傅士梅兄弟于清雍正二年七月(瓜月)所立。当时,傅家子弟生活富裕,有门口“浮油”之说。

种德堂,系管氏宗祠,位于香寮上傅,为管应蛟肇建。

振德堂,系张氏宗祠,位于香寮后洋,为八八郎公第26世裔孙张维腾肇建。

转载声明: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获得作者授权的媒体、网站,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