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站在鑫藏修公益书屋中,能听见苕溪水流淌的声音。
金旸说,她太喜欢这条溪流了。但显然,对一片山水的热爱,不会是她要做一家乡村书屋的全部原因。
金旸和孩子们交流分享
鑫藏修公益书屋位于杭州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车子从杭长(宜)高速百丈出口下来,用不了十分钟,就可以抵达。“藏修”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藏修游息”,意为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鑫”不用说,它是书屋创始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旸的一个标识。
书屋的背后是苕溪
溪口村所处的位置是三镇交接处,除了百丈,还有鸬鸟和黄湖。就我个人而言,鸬鸟和黄湖是早已熟知的名字,而百丈,如果不是鑫藏修公益书屋以及年初的那场大雪塑造的竹原美景,我还真不太了解它。
乡村对阅读的期待
年的5月30日,是个周日,鑫藏修公益书屋正式开启。它由闲置的溪口卫生站改建而成,有一个大院子,房子是上下两层。进入书屋,眼前是整面大书墙。
上下两层,都是书墙
其实,在鑫藏修公益书屋面向公众之前,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已经热气腾腾地办了起来,年2月至年3月,一年时间,书屋已经举办一百余场活动。
但对于金旸而言,最初踏入乡村的时间,还要再往前推。
金旸是70后,杭州人。8年前,她到建德的一所山区小学举行了一次征文活动,作为拓展,这次活动她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一次讲座,教孩子们写作文、画画。
孩子们非常好学,但是当她请拥有三本以上课外书的孩子举手时,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当地的老师们也在坐席之间,从讲台上望过去,多数老师头发灰白。无疑,这里很难留住年轻的老师。
“这个对我触动很大,就想把外界的信息、书籍、阅读的方法带给他们。”金旸说,她知道一堂讲座其实给孩子们带不来太多东西,“但是,可以激励他们多阅读,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后来,她真就把这里的孩子带到了城市。当地产稻,孩子们稻草人做得非常棒,金旸和当时的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嵇亦工一起帮孩子们在西溪湿地博物馆办了一场展览。
与溪口村的缘分,开始于4年前,也是一次讲座。因为儿童作家与杭州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教师的身份,金旸省已经为浙江省40多个县市的孩子做了多场讲座,本来这次讲座,也是她极为日常的一次行动。
大礼堂里坐满听课的孩子
那是个夏天,天气很热,讲座在村里的文化大礼堂举行。
“我给他们讲写作,整个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天很热,空调也不够足,但附近几个村子的大人小孩全都来了。”
从作家的角度而言,文学与乡村密不可分,可从村民的角度来看,文学有什么用?金旸说,讲座的火爆其实源于大家对孩子提高写作水平与阅读能力的一种需求,这种渴望埋在村民的心中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来做这件事情。
“这次讲座结束以后,村民都跟我说,能不能留下来。”那一刻,金旸喜欢的苕溪水可能真的促使她下了决心,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做一个公益书屋,然后将城里的优质资源引入乡村,同时,也提供一个城里孩子体验乡村生活的场所。
图书与孩子之间的“小事”
在书屋的筹备过程中,讲座也在村里的大礼堂继续。
“每次都很火。”金旸记得,年8月,因为台风,她就在礼堂的门厅里讲课。“雨落在青石板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好响,我的讲课声差点被淹没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有一种好似穿越了的神奇感觉。”那种感觉非常美好,金旸想要把这种江南村落的美好与宁静带给更多人。
金旸为孩子们讲写作
慢慢地,因为疫情来袭,大型大讲座变成小范围的辅导,频次也密集了起来。来书屋的孩子,不限于溪口村,还有附近其他村子。一次讲座结束,到下一次的时候,孩子们会把自己的作文拿给金旸看,和作文一起拿来的,还有家里的土特产——比如笋干之类。
下雨天,课堂挪到门厅里
金旸很感动于孩子的单纯与独立:“他们自己坐公交车来,有时书屋还没有开门,就在门口等。本来我很担心他们的路途,但是孩子和家长都说不要紧,这里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那样被保护得很好,他们独立性很强,对书屋也非常信任。”
鑫藏修公益书屋以童书为主,每一本书都是金旸自己精挑细选过的。在这里,国内外的童书经典几乎都可以找到。
鑫藏修公益书屋内景
因为数量巨大,而且时时有新增,金旸说不出书屋究竟藏了多少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缺少专业管理图书的人手。如今,书屋与余杭图书馆实现了一种打通。“他们把书屋的图书进行了编目,两边实现通借通还,现在书屋相当于余杭图书馆的一个分馆。”金旸说,图书馆的书也会运到书屋,这样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可以阅读的图书种类也就更多了,除了图书,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也实现了共享。
把一个闲置的卫生站改建成一座充实的书房,所要耗费的精力与财力是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方面。
我问金旸,有没有想过做一些可以收费的项目?
她说,在乡村做阅读推广,不能从孩子们身上赚钱。“就是搞搞活动,聚聚人气,乡村的消费观念也和城市不一样。我就想把一些好的图书和理念带过来,也是精神的共同富裕,这其实蛮快乐的。”想起前不久的一次活动,孩子们穿上汉服,老师们讲解宋韵,金旸就忍不住快乐起来,“都是免费的,他们很接受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难得。”
金旸和孩子们在一起
说完这句话,金旸给我分享了她与百丈中心小学陈老师的聊天,陈老师的学生们在盼望着金旸开班,他说:“谢谢你,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了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
年冬,鑫藏修公益书屋成为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共同发起的“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第二批成员之一,我正是在省社科联对民间阅读推广的调研中,知道了这个书屋,以及它在做的一件件“小事”。
因为一只鸭子,全村出动
从一次鸭子的“越狱”事件,可以看出村民对这座书屋的态度。
鑫藏修公益书屋养了几只柯尔鸭,“因为很多小朋友来书屋,就想养几只鸭子可以给他们看看。”但是清明小长假的有一天,金旸说,有一只鸭子“越狱”了,“它居然会飞,当时有几个工人在鸭棚附近做工,鸭子可能受到惊吓,其中一只就飞到河里了。”
后院的鸭子
为了这只鸭子,几乎全村出动。本来,大家都觉得鸭子不会飞,没想到网兜一靠近,它就“哗”地飞到几百米以外了。幸好,鸭子的其他“朋友们”还在书屋,它没有继续飞走。但是,苕溪在溪口村的这一段,河面非常宽阔,最后,有几位村民穿了那种捕鱼的皮衣,下水把鸭子捞了回来。
“村民都来帮忙,有拿渔网的,有乘竹筏的。大家这么热情,我说我更加要好好做事情了。”金旸说,平时,村民也时常会走进书屋看一看,然后又走了,完全把她当自己人。
在我走进鑫藏修公益书屋的大门时,正好遇到百丈镇的一位工作人员,她要带金旸去看一看书院一侧的一个粮仓。粮仓也是闲置不用的,金旸想租其中几间做一个艺术交流空间。
这一年,金旸已经邀请了很多作家、艺术家来到书屋,为村民带来精神食粮。但是,她觉得不够,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可触摸的艺术实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她在探寻一种沟通城市与乡村渠道。
正如金旸说的那样,一场分享,其实并不能为孩子带来瞬间的改变。阅读的本身正是如春风那样,它对生活的浸润,是一天天,一年年,当我们行进了许久再回头看,才会发现其巨大的力量。
苕溪岸上的野花正在盛开
回望自己的成长,金旸觉得也是如此。她的父亲金志强也是浙江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出版了《怕痒痒的恐龙》《咕噜咕噜摇呀摇》等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课外读本”,还曾获多种儿童文学奖。
金旸说,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她今天在乡村里所做的事情——“会带动更多人到乡村来办书房,也会帮乡村养成创新和学习的习惯。”
在人们热烈讨论读书这件事的暮春四月,鑫藏修公益书屋的“曲水流觞”也将完工,它的水来自一道村里免费使用的山泉水,环绕着大半个院子,一直流到书屋背后的苕溪。
金旸想用这一与茶文化有关的仪式,吸引孩子,将传统文化中美与向上的部分传递到今天,她还想吸引各界的大咖,在百丈停下脚步,与她一起为乡村做一点事情。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钱江晚报共同发起,联盟搭建共享平台、凝聚浙江相关社科普及基地以及民间力量,联合各地的读书会深入推广全民阅读,目前有24家读书会参与其中。本次走读为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文澜读书岛的第场阅读推广活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