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介绍 >> 正文 >> 正文

剡溪两碉堡,何处话沧桑颖之星语

来源:溪口 时间:2023/10/2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剡溪九曲寻访之旅第九天,公棠。

剡溪,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剡界岭,从源头到溪口,一路有六诏、跸驻、两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处胜景,被称为“剡溪九曲”。

剡溪九曲寻访之旅前面的八天里,我已经分别走访了剡界岭、剡源村、一曲六诏、二曲跸驻、三曲两湖、四曲臼坑、五曲三石、六曲茅渚、七曲斑溪、八曲高岙,以及相关的班溪和明溪沿线。

寻访的过程,也是一次收获感动的过程。

一路走来,我不仅沉醉于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里,更被这些山水风情背后的人文历史,深深触动。

公棠,剡源九曲的最后一曲,剡溪出溪口后就是江了,称为剡江。

从溪口镇江拔线往岩头方向左转,过藏山桥,再右转溪南线,可至公棠村。

藏山桥,停车久留。

两座大桥,并列横跨剡溪之上,都叫藏山桥,一座是新建的钢筋水泥桥,另一座是始建成于年的钢构桥梁。

藏山桥上游,班溪与剡溪交汇处的康岭村,也有一座结构相似的钢构桥,名叫康岭桥,同样建成于年。

同年建成的两座钢构桥,使重要的交通干线江拔线得以修成贯通,江拔线贯通于年,之后的六十多年岁月里,钢构的藏山桥和康岭村,一直是江拔线的必经之桥,称为北通宁波、南达金华等地的交通要道。

当时的江拔线,从钢构藏山桥通过,走溪南线,过班溪村,再从钢构康岭桥回到溪北。

年,溪口镇剡溪北岸,亭下湖水库之下,开办了银凤山庄,随后开始建设横跨明溪的银凤大桥,并且沿溪开山凿路。

年,江拔线改走溪北,沿溪而上,不再绕道藏山桥和康岭村了,但是藏山桥仍然承担着溪口通往溪北一带的交通要道。

钢构藏山桥因年代久远,锈蚀严重,年被列为危桥,年,钢筋水泥桥建成后,钢构藏山桥禁止通行,但并未拆毁,两座桥并列横跨于剡溪之上。

年6月26日,我第一次前往岩头村,和同行者曾在钢构桥下嬉水停留,现在想来已是美好的回忆。

年,钢构藏山桥启动修缮,原计划仅对部分钢构件加固,但是由于部分钢材锈蚀严重,难以有效接合,于是改变方案,保护性拆除,再按原样重新建造。

年5月,建成后的钢构藏山桥,是一座人行景观桥,只为承续难以忘却的沧桑历史。

藏山桥,从年开始建设,历时两年建成通车,钢桁架桥结构,主孔两个,全长米,因桥南头的村庄名叫藏山村,因此而名藏山桥。藏山村,现名上山村。

藏山桥和康岭桥,都由德国人设计建造,钢材和水泥都从国外运来,所以当地人把钢构桥也称为“洋桥”。

宁波三江口著名的灵桥,也由德国人建造,年建成,至今83年。

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溪口镇作为蒋介石老家,成为日军的轰炸目标。

年12月12日,日本空军第一次轰炸溪口,6架战机,精准定点轰炸蒋介石故居丰镐房和别墅文昌阁,蒋介石原配夫人,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就是在这次轰炸中在丰镐房后门被炸身亡。

此后的岁月里,溪口及所属区域,遭受日军轰炸多达十余次,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年4月20日,日军攻陷宁波后,首先就向奉化进犯,4月23日,占领奉化和溪口,日军驻溪口的司令部,居然就设在蒋介石的故居丰镐房。

日军杀害村民、侮辱妇女,惨无人道之恶行与当地人民所受之苦难,罄竹难书。

日军强抓村民,在交通要道藏山桥头和康岭桥头,修筑碉堡,驻兵驻守,挂有“良民证”的村民,向日军行鞠躬礼,才能过桥通行。

我的上篇文章,介绍剡溪七曲斑溪和康岭桥头碉堡风云的文章发布后,当地网友“马成”留言说:“作为半个班溪半个康岭人,小时候最喜欢听外婆讲关于这段屈辱历史中的逃难经历,飞机就在头顶飞过,轰轰响,只能往后门山逃。村子被侵占后,整个村的人被集中到下街头晒场,像极了电视剧中的那些村民被集中问话的镜头。还会讲一些当时听起来血腥恶心的男的被杀,女的被辱之类的事情。现在想想到底是经历了多大的苦难,才会有如此的豁达,才能如此惟妙惟肖地把这些经历当故事一样讲出来。只是后来随着外婆年纪越来越大,关于这段历史也是越讲越少,直至现在再也听不到了。铭记历史!想外婆了!”

网友“潘剑飞”也留言说:“记得溪口外婆生前讲过,外婆的婆婆过碉堡因年纪大没及时行礼,被掌掴。更可恶的是,日军追不到前来偷袭的游击队,把在田里农作的小叔子抓去杀害了。日寇罪恶滔天!”

看到他们的留言,遥想那一代人所受的屈辱与苦难,更知当下之和平生活,如此美好!

珍惜和平!勿战!

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撤出溪口后,溪口人民的苦难与屈辱,终于结束。

藏山桥头和康岭桥头的碉堡,就是日军侵占溪口的见证。

本来是寻访剡溪九曲之公棠,却被这一段历史带远了。

公棠,介于藏山桥与康岭桥之中间地带,剡溪与班溪在康岭交汇后,原本流向高岙,与明溪相汇后再迂回流往公棠。剡溪截湾取直后,剡溪直接流经公棠,并与北来的明溪相汇。

公棠村的对面就是潺潺而来的明溪,溪畔就是银凤山庄。

公棠,旧称公塘,宋时在此设公塘寨。

在村中问村民,为何叫公棠,居然无人能回答,我多方查询古籍,终于寻得了答案。

黃宗羲编著的《四明山志》写道:“公棠山,旧称孙兴公游四明山,得棠一本,植之于此,故名。”

孙兴公植棠,因此而名公棠,这就是公棠之名的来由。

那么孙兴公何许人也?几经查证,得知孙兴公即孙绰,会稽(今绍兴)人,东晋文学家和书法家,官至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孙绰早年博学善文,放旷山水,著有《天台山赋》流传,期间曾游历四明山,也就有了在剡溪畔植棠的姻缘际会,因此成就了一个地名:公棠。

《四明山志》记载,九曲公棠,“与晦溪水合,入于泉口,注于江”。

晦溪,今称明溪,泉口,今称溪口。

剡溪的自然风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向往。

元末明初,天下纷乱,台州临海诗人陈基、江苏苏州诗人高启都曾游历剡溪九曲,留下了大量诗篇。两位诗人来到公棠后,都写到了孙兴公。

陈基公棠诗:

九曲棠梨风作花,兴公手植信堪夸。

欲知此日谁为主?隆国诸生太史家。

高启公棠诗:

入江水稍决,霜降未可涉。

颇闻往来人,出门即舟楫。

前飞惊鹭远,下饮垂猿捷。

何处问兴公?风吹赤棠叶。

清人文人孙达公棠诗云:

剡水蜿蜒卅里长,晦溪自北会公塘。

大儒蜕骨尊遗陇,制使兵机想旧防。

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是非成败转空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