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进山、亲水,才是最为清凉与惬意。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待久了,越来越向往质朴安静的乡村生活,为了寻找梦想中最惬意的生活,肉肉一直行走在路上。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深藏大山中的村庄,这里有你最向往的生活——石门村。
石门村位于溪口镇西南,深藏于大雷山南麓。在入村前有一条迤逦的小道,小道拐入一个山谷后,风景突然一变,四周山上都是毛竹林,谷底则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没看见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小桥,桥底青苔斑斑,桥上蒿草丛生,显然年代十分久远,这桥后就是石门村了。
石门古村是一个毛氏的聚居地,这里的居民大多都姓毛。据宗谱记载,石门古村始祖毛旭,来自衢州江山石门村,是后唐进士仁锵公季子。北宋初年,他随父亲来明州(宁波)上任,娶了一位奉化女子为妻,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为了让后人不忘祖根,纪念他出生的江山石门村,将此地起名为“石门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古村沿一条深溪而建,房子坐落在溪谷两侧,一座座石桥连起两边,整个村庄里大大小小有30多座古石桥。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村口的这座与众不同的叫梯云桥的石拱桥,桥面上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古桥,而是一个多平方的水泥浇成的小广场,走到桥下一看,才会发现这水泥路面下并排着五座乱石砌成的石拱桥,桥拱下,无数的鹅卵石有序地排列着,十分奇特,其朴实的风格,原始的用料,精致的构造,真让人拍手叫绝,所以梯云桥也叫五洞桥、五连桥。这样五座并排的清代石拱桥,在整个浙江省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里还以盛产大毛筒而闻名全国,“竹海飞人”更是远近闻名,这是石门村特有的独门绝技,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所以称他们为“竹海飞人”,是因为他们掌握一种当地人称为“抠竹脑”的劳动技能:徒手爬上一棵竹子顶端,用随身携带的竹刀削去毛竹顶部的竹枝;削完这一棵,为了省去爬上爬下的时间,就在上面攀住相邻的另一棵毛竹,抓紧后,利用竹子的弹性,将整个人荡到另一棵毛竹上去,再削“竹脑”,让人感觉是在高高的竹林间飞跃。
这件事在表面看来有趣轻巧得很,仿佛这些在竹林间飞舞的人真的会轻功一般,以为他们在十来秒内爬上竹尖是件丝毫不费劲儿的事。事实上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项作业的风险,有些竹子断裂后锋锐如刀,砍竹人手指的每个关节都远比别人硬实凸出,可以说时刻于惊险擦身而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村里的人穿越竹海走出乡村,毛竹也就再不是石门村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村民们不再为了竹顶端茂盛的竹脑而担心,竹林里也少了竹海飞人的影子,那些几乎天花乱坠的竹林“轻功”,开始渐渐成为了只属于老人们的绝技表演。然而沉浸在绝技中的观赏者,往往很难注意到“绝技”中包含的无限遗憾。由于后继无人,多年后,竹叶将只被风吹动,竹海里再不会有“飞人”。
石门古村是一个活在竹林里的秘境,整个村子被竹林怀抱,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农家屋顶飘着缕缕炊烟,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古村口溪水两岸的老屋都留存着一份历史的记忆,像一位垂垂老去的人,等待着后人去回想这份渐行渐远的记忆。穿行在一条条古韵悠然的巷子中,呼吸着竹林特有的清新气味,感觉整个人都宁静了起来,所有的烦恼都一扫而光。
那么你们来过石门古村吗?对这里有着什么样的评价呢?欢迎在评论区共同探讨,您的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