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董村,地处亭下湖水库之上游的桃花坑峡谷中,再上游毗邻远近闻名的栖霞坑村。
千年董村,人文与风景荟萃,颖之数次游历,探寻岁月的足迹,阅读光阴的故事。
董村村民不姓董,多姓竺。
千年以前,这里曾有董姓居住,村庄始名为董村,穿村而过的溪流原名叫董溪。
宋代时竺姓迁入,董姓外迁,村名董村未改,但是董溪改成了筠溪。
筠,意指竹,而“竺”姓早期时即为“竹”姓。
竺氏始祖本姓姜,殷商时期受封为孤竹国的君王,因此以国为姓,改姜姓为“竹”姓。
殷商末年,孤竹君王把王位传给儿子叔齐,叔齐不肯受,一定要将王位让给哥哥伯夷。
兄弟两人相让不下,共治孤竹国。
武王灭商后,叔齐、伯夷不肯事周,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双双饿死于首阳山。
东汉时期,枞阳侯竹晏,感于“竹”姓先祖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面加了“二”字,竹姓因此改成了“竺”姓。
董溪改名为筠溪,就是因为竺姓而改。
董村竺氏来源于绍兴嵊县,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即公元年,嵊县灵鹅村的竺表恩,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礼部尚书。
竺表恩的一支后裔从嵊县迁至奉化泉口,即今奉化萧王庙大埠村,到了北宋中期,竺表恩第六代孙竺汝泉一脉,从萧王庙迁入笔架峰下的桃花坑溪畔隐居,至今约千年了。
竺汝泉,被认为是董村竺氏始祖。
《四明谈助》记载,“奉化桃花坑山筠溪,夹溪百姓多姓竺,凡宁郡诸竺之先皆出此。”
黄宗羲编著的《四明山志》和甬上文人全祖望的《鲒埼亭集》,都记载了高士竺汝舟居董村。
那么,黄宗羲和全祖望记载的竺汝舟,和竺汝泉,是什么关系呢?会不会是同一人呢?
四明山杖锡寺名僧修己,与竺汝舟交好,曾赠诗赞董村。
昔日神仙宅,今为长者居。
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
董村地处笔架峰下的桃花坑,关于桃花坑,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记载说: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桃花坑。
光绪《剡源乡志》也有记载说:董村,桃花坑山下,古名董溪云南,即是此处。
筠溪,源于徐凫岩、三折岭、南培岭三条支流,入董村后名为筠溪,与明溪汇于亭下湖,再与剡溪相汇后,出溪口。
绝壁笔架岩,适合开发攀岩项目。
董村历史悠久,村内古宅遍布,历代能人辈出,牌匾众多,而且都有故事和来历。
南宋时期,董村出了一位名人竺大年,官至太子太傅,即皇太子的老师。
竺大年善于说《礼》,行为严肃庄重,无论是乡邻或朝堂,声望都很高。
董村上堡自然村的竺家祠堂中的“理学名宗”牌匾,就是皇帝为竺大年的二亲所赐。
现存之牌匾,复制于清代道光十八年。
竺大年为了方便乡人进出,曾出资在筠溪上修建了一座广通桥,历代屡经整修。
到了清代咸丰八年,即年,生员竺林等人再次筹资重建广通桥,上覆屋九间,成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廊桥。
广通桥连通了俞村和董村之间的筠溪两岸,曾经是筠溪上游村民进山出山的必经之桥,也是栖霞坑古道之隘口。
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廊桥失火,壮观的廊桥毁于一旦。
重建时改成了水泥桥,亭下湖水库建成后,水泥桥也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两端的桥基尚存。
颖之游访董村,在一间闲置的古居中,看到了一个牌匾:裕德堂。
题头: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清和月。
落款:特简奉直大夫广西西隆州知州谢德溥题。
这块牌匾陈旧,四围的纹饰精美,此牌匾属于原迹,不是近年复制,年代久远,非常珍贵。
乾隆十五年,即公元年,至今年了。
董村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分衍出了董一至董五多处村庄,各村都建有祠堂,其中以董四村的“听彝堂”最为宏大。
“听彝堂”,这名称就耐人寻味,彝,意为法度、常规,听彝,意思就是尊敬并听从祖宗家训。
听彝堂始建于明代,重建于乾隆四十二年,即年,十多块匾额高悬堂中,“松筠节操”、“节励冰霜”、“护室颐年”、“理学名宗”等等,都有故事和来历。
董村老街,曾经是当地的货物集散地,也是栖霞坑古道的必经之路。
著名的栖霞坑古道,是唐诗之路的宁波段,通过栖霞坑、董村,而至溪口,联通了奉化与余姚。
年9月,亭下湖水库竣工蓄水,年,溪口至董村的溪董线公路修通。
栖霞古道的董村段和亭下段,因此被公路和水库改变,现在的栖霞坑古道,只有栖霞坑村至四明山镇唐田村这一段了。
颖之游访董村期间,村民以为我是记者,多位村民向颖之反映,村里饲养的羊群,太污染环境,羊粪臭及附近,并且直接排入筠溪,流下亭下湖水库。
颖之游访亭下湖水库尽头的俞村遗址时,也曾遇到羊群放牧于水库边,而亭下湖水库是饮用水源。
董村蜂蜜,远近闻名,颖之游访董村时,见到村民竺师傅家的蜂蜜,非常诱人。
还有这种野果,小时候的所爱,酸酸甜甜好味道!
我们称其为“牛奶”,你们叫它啥名字呢?吃过吗?
亭下湖水库俞村遗址、董村、四明大桥观景台,栖霞坑古村和古道,并线游历,乡村旅游风景线。
宁波旅游地理百科,就在颖之星语。
颖之星语原创出品,禁止抄袭,侵权必究!
延伸欣赏,董村全景视频:笔架峰下桃花坑,千年董村,筠溪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