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介绍 >> 正文 >> 正文

石田山顶开茅茨说说洞桥天云山

来源:溪口 时间:2022/5/9

洞桥镇枫瑞村有座山,名叫天云山,又名马至坎,汇入三溪口三条溪流之一的菖蒲溪发源于此。山水钟灵、风月无边、吟兴无量,堪称“人间仙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一、苏东坡天云山观菖蒲

天云山山脚的村子名为“菖蒲村”,原为洞桥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年并入枫瑞村。提起天云山,菖蒲人就会说起苏东坡,菖蒲、马至坎两个地名就是因为苏东坡而得名。

多年前,即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当时新登县令晁端友是苏东坡的同榜进士,晁端友之子晁补之是苏东坡的学生。有了这层关系,苏东坡自然要来新登走走看看。

苏东坡酷爱菖蒲草,留下的30多首菖蒲诗词可以作证。他来新登,作为好友晁端友、学生晁补之自然要带着“峨眉仙人”到一个长满菖蒲的地方去玩玩。这个地方,就是天云山。天云山属天目山余脉,与新登县第一高峰唐峰尖相连,山高水长,溪流不断、泉水清澈,菖蒲连连。苏东坡一行骑马而来,在天云山溪流边勒住马匹,驻足欣赏菖蒲。

“人说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时值春季,溪流中菖蒲花闹猛,苏仙自然流连忘返。

后人挂念此事,便以“菖蒲”“马至坎”作为地名,以示纪念。苏东坡此行写下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煮葵烧笋饷春耕”“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何尝不是天云山意境的刻画。

二、袁攀凤追寻东坡足迹

菖蒲溪,亦称槎溪、广陵溪。西流十八里至三溪口入葛溪。菖蒲溪流域人杰地灵,清乾隆年间,溪口袁家(洞桥镇袁家村)出了一位举人,名袁攀凤。他曾追寻苏东坡的足迹,探访天云山,写下了诗篇《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

袁攀凤,字际云,号江村。《新登县志》(道光志)载:袁攀凤十二应童子试,二十入郡庠(中秀才),四十五始登乡荐(中举人)。著有《思过斋集》《平山诗稿》等,是菖蒲溪流域的本土诗人。有资料显示,袁攀凤中举之年为乾隆辛卯年(年),据此推算,其出生年份为清雍正五年(年),20岁考取秀才,则是清乾隆十一年(年)。

袁攀凤才华横溢,又喜游历名山,湘溪石佛山、南安洞山等都留有他的诗篇。袁攀凤与菖蒲袁氏同宗,他家与天云山相距不过十里。苏东坡曾“税驾”马至坎,他便“暇日探胜,因纪以诗”,诗篇题为《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共40句,后收录于《新登县志》(道光志)。

诗中云:“我来探奇十一月,石田山顶开茅茨。老僧年八十,向我前致辞。”意思很明确:袁攀凤初冬时节来天云山,见到石田山顶建有茅屋,八旬老僧欢迎袁举人大驾光临。老僧为之做向导,游览了马至坎天然石窟。天云山为喀斯特地貌,有天然无数的溶洞、石窟。袁攀凤在诗中描绘石窟景致:“菖水之源十八里、山石嵌空蟠蛟螭。老蛟为鳝螭为蚓,穿穴山骨成厜?。”

袁诗结尾四句“此窟自隐神仙姿,胡为却被风尘缁?易名赏奇推大雅,坡公坡公真吾师。”意为“有着神仙之境的石窟,为什么被世俗所掩埋?替山更名、欣赏奇观当推高人雅士,苏东坡实为我们的老师。”诗意透露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仰慕之情。

袁攀凤也因此诗篇成为天云山的“宣传大使”。袁攀凤家的“平山别业”“秀野堂”,是菖蒲溪流域的“知名学堂”,门下桃李芬芳。他的《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自然会在学生之中吟咏,以致后来收录于《新登县志》,菖蒲《袁氏宗谱》也予转录。

天云山远离喧嚣,清新雅致,为修心养性理想之地。袁诗流传开来后,天云山闻名远近,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也招来了修行之人。

三、“天云山”名字的出现

天云山即马至坎,“马至坎”地名产生于宋代,“天云山”地名的出现则是清代的事情了。笔者认为,这也与袁攀凤有关。

查阅《富阳古旧地图集》,清光绪十九年(年)的地图有了“菖溪源”“菖蒲桥”的名字,在菖溪源附近标有“天雷峰”,而在目前洞桥镇三溪村西坎坞的天雷山,则标注为“天云坎峰”。《新登县志》槎溪(菖溪)介绍中,说是“槎溪自天雷峰发源东流过菖蒲桥……”可以判定,这是古地图的差错,“天雷峰”其实为“天云坎峰”,因为天云山、天雷山相距不远,相混淆了。

天云山起初只有“马至坎”之名,“天云山”名字的出现应在乾隆至咸丰这个时间段。他与文人墨客仰慕苏东坡,游览马至坎,吟诗创作有关。天云山溪流为“源头活水”,因此养育了茂盛的菖蒲。而珍珠泉(位于天云寺中)约一丈见方,水从底湧,泛起串串如同珍珠的水花,这自然让读书之人想起了南宋大儒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赏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们便取“天光云影”之意,把马至坎称作“天云山”了。袁攀凤在《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的诗中提到“易名赏奇推大雅”,凭他的学识与才华,给马至坎取一个恰如其分名字乃“小菜小碟”,“坡公坡公真吾师”则是先生的“自谦”罢了。

袁攀凤晚年教书育人,以“平山春晓示诸生”,理学家朱熹的教学理念也是他所推崇的。菖蒲溪从“秀野堂”前流过,希望这“源头活水”能注入学生的心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