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始皇帝下令,迁中原百姓及有罪的官员居越地,原居会稽(绍兴)等平原地区的越人强迁到鄣郡的鄣山(今天目山脉)地区。这些被强迁到鄣山的越人和世居于鄣山的越人被后世称为“山越”。
山越人大部分都生活在鄣郡,为今天的安徽广德、宁国、宣州溪口、泾县、旌德、绩溪、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屯溪。江西的婺源。浙江的开化、淳安、建德、桐庐、安吉、临安于潜。
这些居于浙北与皖南地区的山越人以漁猎、耕种为生,民风彪悍,自汉初就不服朝廷管辖。
汉末,中原地区连年战争,多有士人迁徙皖南山区居住,与山越人相融。
《三国志·吴主传》载,汉建安三年(公元年),陈瑀阴图袭孙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馀纽与贼丹阳郡,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於官渡,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孙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孙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策理应先图陈登,但举兵所在,不止登而已。于时强宗骁帅,祖郎、严虎之徒,禽灭已尽,所馀山越,盖何足虑?”
由此可见,山越之患是吴主孙策到死都头疼的事。
到了孙权时期,山越之乱依然是个大问题,孙吴政权不仅不能对山越人征兵纳粮,还需派兵震慑山越人,防止袭扰。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丹阳郡歙、黟二县的山越人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吴主孙权急派贺齐征讨。贺齐一阵猛杀,在杀了七千人后,终于平定了歙,黟二地的山越之乱,并在歙县析出今浙北部分,置四县,加歙、黟二县置新都郡。
尽管杀了那么多人,又新置了四县一郡,但山越人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吴主孙权命陆逊再次征讨会稽郡、丹阳郡、新都郡的山越人,俘获数万人。
陆逊对山越人的战果,使山越人与孙吴政权的矛盾有所缓和,但依然是孙权的一块心病。
心病还需人来医,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多次上书要求去解决山越人问题,虽然百官和诸葛瑾不看好,但孙权还是信了诸葛恪。
《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嘉禾三年(公元年),孙权拜诸葛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岁。
诸葛恪到任后,并没有采取往常的手段,一阵猛打猛杀,而是以安抚为主,立信树德,终取信与山越人而归顺朝廷。
嘉禾六年,孙权为嘉诸葛恪平山越之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析宛陵(宣城县)南境置宁国、怀安二县而治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