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村落浙江丨宁波市共有28个村

来源:溪口 时间:2023/3/10

在住建部公布的五批共计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宁波市共有28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奉化市尚田镇苕霅村、奉化市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村、奉化区大堰镇大堰村、奉化区大堰镇董家村、奉化区裘村镇马头村、奉化区西坞街道西坞村;象山县石浦镇东门渔村、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余姚市鹿亭乡中村;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宁海县越溪乡梅枝田村、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宁海县强蛟镇峡山社区峡山村;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鄞州区章水镇李家坑村、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慈溪市龙山镇方家河头村。

茅镬村

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

始建于初唐的岩头村,是个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宁波溪口的西南方向,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

岩头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并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典型的山中古村,群山环抱,风光秀美,岩溪穿村而过,有古桥、古树、古井、古庙、古宅以及到处可见的鹅卵石铺成的院子和小巷,尤其是在宁波城区已很难见到的“五马头墙”,而在岩头“四马头”“五马头”随处可见,岩头还是蒋经国的外婆家、蒋介石老师毛思诚的老家,在岩溪西岸还有大量的古建筑。

奉化市尚田镇·苕霅村

苕霅村含苕和张家滩2个自然村,以村南苕溪而得名,曾用条宅等名。村内传统建筑保存一般,但拥有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苕霅村始建年代和形成原因不详。但据《奉化市志》记载,苕霅村舞龙在多年前就已存在,说明该村历史久远。现村内居民以陈姓为主。目前据有史可查的资料是,晚唐五代时,今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江氏曾在苕霅短暂居住。民国三十五年《棠溪江氏宗谱》载清庠生江廷灿《育英堂记》云:“昔吾始祖,自诸暨漾沙坑来,流离播迁,初居吾奉之苕霅,继迁甘里之山顶岗,旋以山顶岗非乐土,而徙居棠溪。”

村内传统建筑共21处。有陈宗熙旧居,由陈宗熙出资于上世纪40年代末所建。陈宗熙,字至和,苕霅村人,金陵大学毕业,国防研究院第五期结业。曾任安徽省凤台县、定远县县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要秘书等。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有一正一厢组成,平面呈“L”形。正屋面宽四开间,四阿屋顶,因状似农民打稻用的“稻桶”,俗称“稻桶屋”。梁架六柱八檩,前出廊,一步架。东偏厢四间,其中南首一间为门厅,现已倒塌,大门尚存,朝东,青石槛框,门楣雀替雕刻花卉纹。该建筑正屋保存尚好,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作为名人旧居,人文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传统建筑另有:亨仁房、龙泉庙等。

奉化市萧王庙街道·青云村

青云村位于萧王庙街道,因旧时有“青云联步坊”而得名,村内居民以孙姓为主。前临门前河,后倚剡江,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曾是剡溪航运中的重要码头之一。

青云村古建筑看点有孙氏宗祠,是在原后堂前(诒燕堂)基础上扩建的,后堂前现为正殿,建于清代晚期。民国十九年()由孙鹤皋为发起人集资扩建,形成四合院祠堂。解放后做过粮店,现经修缮后,由该村老年协会使用。该祠堂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硬山,小青瓦屋面,正殿三开间,进深五柱九,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门厅三开间,东西厢房各五开间,均为单檐二层。戏台做粮店台亭拆除,近年重建。祠堂门厅前东侧有藏书楼1栋,西侧议事厅1栋,均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仿洋式,单檐二层,面阔各三间,该2栋房子均属祠。

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村

栖霞坑村位于奉化西部四明群山中河谷地带,筠溪穿村而过,两岸分布着清—民国时期的各类型建筑。宗祠、庙宇类建筑年代相对较早,民居保存较多,但年代和建筑精美程度不足。唐末,王氏迁入奉化大堰。宋代时,其中一支迁至舟山定海后又迁至栖霞坑村,自此定居繁衍。今绝大多数居民姓王。

栖霞坑原名桃花坑,坐落在四明群山之中,村南山名雷峰山,村北山名杨家地山,筠溪自西向东流过,将整个村庄一分为二。村内民居、祠堂寺庙分布在两岸台地上,溪上有长安桥等建筑,村中还有一条古道通往余姚唐田村。

奉化区大堰镇·大堰村

大堰原名大万竹,村内居民以王姓为主,王氏约在宋初由大堰镇柏坑村迁居此地。北宋政和七年(),县令周因带民在村前县溪修建一大堰墈灌溉抗洪,遂改今名。南宋舒岳祥则认为汉代时此地已有人居住,其《留耕堂记》载:鄞之南邑有山曰连山……山之大坞名大万竹,则竹之阴森深密可知也……大巨万也,巨万亦汉人语。汉人居是地,是以得是名也。村落传统建筑共27处,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30%,有明代王钫故居、清代白阊门、民国王任叔故居等不同时期的传统建筑,集中分布在村庄中部。

王任叔故居较为出名。王任叔(-),笔名巴人,大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任我国首任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其墓与故居分别于年和年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保单位,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合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故居系原王钫故居大院中之右厢房为基础,于年与张福娥结婚时所建,距今约80多年,坐南朝北,占地.6平方米,重檐硬山造,面宽二间一弄,梁架五柱七檩,前后天井。

奉化区大堰镇·董家村

董家村地处奉化西南山区,在两山峡谷之间,县溪自南向北将村落一分为二,村沿溪呈狭长形分布。溪东岸为村落主要聚居地,濒溪的道路为主干道,一条条小巷小弄与之垂直相交,形成梳子状的村落街巷布局。

传统建筑错落其间,以传统民居居多。村内据传有两百多年水井一口,但无可考之处。另有一株三百多年古苦槠立于村旁。明永乐年间,董氏先祖庆云公此地,为董家村始祖。

奉化区裘村镇·马头村

马头村早在唐末天佑二年、宋天圣五年和大宋南迁前后有三支唐中宗时进士,太子太傅陈邕后裔徙迁至此,开族建村,迄今已有多年历史。

马头自古就是海防要地、交通要塞。人间弥勒——布袋和尚在这里留下了教化百姓和围海造田的足迹。海上丝路、甬象古道在此设埠,对的发展影响深远。马头又是防匪、抗倭和清初立桩划界海禁之所,先祖们历经桑田沧诲。长期的渔樵耕读培育了勤劳勇敢、忠孝仁爱、善邻修睦、崇学向善和努力进取的淳朴民风。使马头陈姓成为代有闻人,名贤荟萃的奉东望族。

奉化区西坞街道·西坞村

西坞村历史悠久,形成于春秋时期,因处于水网地带,自古商贾云集,明清建筑星罗棋布,有“水陆通明州”、“小宁波”的美誉。.西坞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就是桥和水,到了这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君到西坞见,人家尽枕河。”这座水乡古村里,一座座桥梁连接纵横的街巷,微微晃动的船只在水面荡出清波.....

村上有祠堂36座,堂前72座,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另有店铺、故居、教堂、客轮码头、大礼堂等近10处,这些建筑用材考究,制作精美,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往日的集市集中在东西两条河的岸边。

象山县石浦镇·东门渔村

东门渔村有“浙江渔业第一村”之称,这里的户籍人口人,与石浦镇隔海相望,东门渔村历史悠久,至今都有“新石浦老东门”一说。从古至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以渔业为生,所以东门渔村的海洋文化遗存十分的丰富,有“活炭”渔文化博物馆之称。

早在唐神龙二年,也就是公元年,象山立县东门渔村就是辖区之一,到明代时与宁波卫、定海卫和观海卫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卫的昌国卫。从舟山迁到东门渔村就奠定了战略要塞的地位。所以时至今日在东门渔村还能依稀可见抗击倭寇的大炮以及用做防护的城墙。

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

墙头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部,象山港大桥建成后,从宁波到墙头,只需半小时车程。年,朱家、丁家、屠家3个自然村划入墙头村,村委会驻墙头,村民以欧、陈两姓居多,还有蒋、孔、谢等大姓。南宋咸淳年间(~),鄞县姜山人陈梦月为象邑椽,后在象山大雷溪畔定居,为墙头陈氏始祖。墙头村北濒西沪港,东南依大雷山,古时曾有:东山牧笛、西沪渔灯、石壁龙吟、明桥鱼跃、古寺苏文、灵坛龟石、穀廪樵歌、屏凤仙迹等八景,清代诗人姚燮曾云:“东西塔影远云遮,冉冉炊烟接下沙,日落海山僧馨寂,一行飞雁入洋芭。”(清咸丰年间,镇海著名诗人、画家姚燮与欧行机、王莳兰、王莳蕙、孔晓园,在墙头创建了红木犀诗社)。

墙头村,年入选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入选第六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

柿林村始建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这段村历不算太长,但的是一村姓氏相同,皆姓沈,系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传人,是单一的沈姓血缘村落,且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誉。

柿林村周围古村参天,林木葱笼。村中最多为柿子树,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每当晚秋时节,村庄内外,山坡上下,红柿吊挂枝头,分外引人注目。从年起每年成功举办柿子节。

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

金冠村位于余姚市南部,距余姚城区约10公里,由金岙、里冠珮和外冠珮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落依山而建,沿溪而居,溪村相融,溪山相映。

自北宋熙宁年间兵部尚书朱廷碧来姚定居冠珮开始,金冠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金冠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缘于金冠玉珮这个意思,其中冠珮村更独特,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红色山村”,红色遗迹还保留完好。

余姚市鹿亭乡·中村

鹿亭中村位于余姚市鹿亭乡东南部,在低山丘陵的四明山脉北侧,地势南高北低,晓鹿大溪穿村而过。中村村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青山、秀水、古庙、古桥、古民居,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古村落风貌。

鹿亭中村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区域内有白云桥、仙圣庙、古戏台、中村战斗纪念碑等人文景观节点和舞龙、沙船、抬阁等民俗风情资源以及竹木制品等风物特产。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写下不朽的诗词,还有“金牛望月”、“三十二口井”等民间传说。

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

许民村位于宁海县东部、茶院乡西南山区。村庄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石屋和有着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石屋建造独特,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串成整个村庄,具有浓厚的山村气息。

石头村许家山属于许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宁海县东部的一个小山岗上,距县城13.5公里。走进许家山,就如同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一个玄奇古朴的童话般的石头城中。人类建筑从洞居、巢居到地面居;从草房、泥房到楼房,历经许多变更,而许家山的石头屋仍保存着它那原始的印记,俨然是一座石屋文化博物馆。许家山村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龙宫村建于北宋年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世代在此生息的古老村落家族。村里依旧保留一些老房子,有祠堂、店铺、古桥和古朴的巷道。

龙宫村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崇山峻岭,中间是一块天然平坦的盆地。在这块平地上,龙宫村密布着一大片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朴苍劲的建筑群。

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

清潭村位于宁海县西北深甽镇以西山区,清溪流经村东南,四面有九峰环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石塔。古称清潭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村中保存了三处十分完好的古戏台。清潭村村民主要姓张,根据“始祖源流考”记载,远祖可追溯至汉留侯张良。

年,该村被评选为宁波首批1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这里无车马往来的喧闹,有的是俊秀的群山和古村原有的历史风貌建筑,显得分外地朴实、自然和清明。

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

力洋村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由于力洋村面朝三门湾,故村内古宅采用类似北京四合院式,封闭性较强,且利用石材砖瓦砌墙铺路,整体风貌既体现沿海渔村的雄浑和粗犷,又有江南民居的精细与纤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力洋村,不仅是宁海县力洋镇政府所在地,上个世纪,力洋村还是力洋区政府,甚至一度还是宁海与象山合并后的县政府所在地。力洋村,因此也被称为“宁象古城”。

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

东岙村位于宁海最南端,处在环三门湾之中心点,三面环山,南临旗门港,北枕状元峰,南挹笔架山,为丘陵半山区,有“出宁海南门第一村”的称号。东岙村古称沙栋,后因“水中凸地为洲”改称东洲,明洪武间朱元璋巡视三门湾,入旗门港,遥望村野,问此地何名,下答“此地为东洲”,朱元璋说“山间平地应为岙”,故又改称东岙,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岙村有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凝聚了丰厚的农渔文化、儒商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帮道地文化。东岙村在宋、元、明、清时期曾是浙东南的交通枢纽之一。水路方面设有航帮码头,北通鸭绿南通温福。陆路方面,在宋代时开辟了摘星岭(北宋后期廉访史刘长卿改名摘星岭)古道,北起摘星桥南至岭脚村,岭高近米,长约5.5公里,北通杭绍、西通金衢、南通台温,是连接浙东沿海与内陆各地必经之道。明代时杨继思为主捐。拓宽旧岭,重名为新岭,如今宁海东岙村沿途两旁还可见路廊、马铺、悬崖石刻警言、店铺、驿亭、客栈、古街道等遗迹。

宁海县越溪乡·梅枝田村

梅枝田村位于宁海县越溪乡东南部,东接下田村,东北山峦怀抱,由上田自然村、隔坑自然村及梅枝自然村组成,村中以田姓村民为主,先祖显赫,为早期宁海县城拓荒者田什将军之后,村子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越沙线”“梅塘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

有山、有田又有滩涂(跳跳鱼就在这里旋转、跳跃不停歇~),所以梅枝田村真可谓是“鱼米之乡”。

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

箬岙村,有多年历史。地处“台郡东方边陲”,三门湾西岸,宁海一市镇南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如燕窝,又如凤巢”。因处山岙,箬竹丛生,故称箬岙。

有竹枝词描绘村落风光:“西矗双峰大小尖,蜿蜒龙下霭人烟。面南一带山屏列,中有萦回九曲泉。”“溪山九曲抱深村”,箬岙村山海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蜿蜒龙下霭人烟”,地肥人勤,向来富庶。主居褚姓,传说着承传“遂良文史”之风。遂良,即褚遂良,杭州钱塘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知政事,执掌朝政大权。卒配享高宗庙庭。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工于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箬岙村“古村渊源”里说,箬岙褚姓为褚遂良后裔,南宋理宗时,第一世祖褚世民任绍兴路嵊县学谕,后因时危世乱致仕隐居天台。元至大年间(-)褚氏自天台新丰里迁宁海木峰牛台。明永乐元年(),褚裕卿兄弟自牛台迁箬岙定居,褚氏族人继承“遂良文史”遗风,世以耕读渔樵传家。

宁海县强蛟镇峡山社区·峡山村

峡山村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与陆地相连,村北、村东有靠山,峡山周边海域多风平浪静,俗称静海,因在北宋及清咸丰年间先后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观,故称这一海域为“蜃海”,临海多岛屿,有“海上千岛湖”之称。

峡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渔村,地处东海之滨,象山港之尾,人文景观丰富,汉武帝时因峡山是海道要冲设鲒崎亭,村现有余户、多人口。古村街巷四通八达,村内原以1公里长的老街为主路,贯穿村南北,沿海边均有便捷交通。

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

鄞州区姜山镇最南面,有一个千年古村——走马塘村,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北宋至明清,这里共出了76名进士,有着“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美誉。。

走马塘村的角角落落都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印痕,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构件,就像动人乐曲里的一个个音符,奏响了走马塘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中保留下来的明代建筑尚有八处,清代建筑比比皆是,另外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极为典型。

鄞州区章水镇·李家坑村

李家坑村地处宁波市四明山腹地,四面环山,溪水绕村。村民主姓李,始祖于清朝初年从永康迁入,村落建在溪坑边,故村名叫李家坑。

李家坑村是鄞州区四明山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这里的屋子大多是清朝中晚期和民国间的建筑,布局讲究,层次分明,以格局对称的两层式四合院居多,比如环溪楼、水云间,四合院也叫通走,一般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而成,均为两层小楼,各自独立又有游廊相连,使住者起居十分便捷。

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

蜜岩村位于鄞西山区章水盆地西端,大、小皎的水系汇源之地,常住人口人,户数户,土地面积亩,山林面积亩,07年人均收入0元,曾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

蜜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的东南缘。距宁波市区(县府所在地)35公里处,东经度25分。北纬29度78分。蜜岩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为应姓。据应氏族谱记载,蜜岩应氏居此历时已过八百七十年之久。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应氏,本系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项城县忠顺乡)名门望族。而鄞州的应氏,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约公元年)的应彪公,官拜明州刺史,其子肃,跟随父亲,一同上任到鄞州,后固家于鄞。初择居鄞江光溪(唐时县治)。至刺史之十二世孙(约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方迁至蜜岩村定居。

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

勤勇村内有始建唐咸通十三年()的弥陀寺,有鄞州区最年轻的文物——凤仪门,从凤仪门到凤岙门全程米的村道,全部用块石铺建,30多幢居民楼乃至大礼堂也都用石头砌成,此类农居统一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展现了当年“农业学大寨、浙江学勤勇”的建筑风貌。

传说古时有一只凤凰飞到这里,看见这里风景秀美、钟灵毓秀,便停于溪下小憩,久而不去。所栖之溪得名凤下溪,溪源之山得名凤凰山。村庄的入口有座凤仪门,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勤勇人用石头砌成,是鄞州区最年轻的文物。进门就能看到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是村里的标志性雕塑,也是勤勇村人勉励自己的象征。

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

童夏家村素来享有“宁波香格里拉”的美誉,村内具有历史保留价值的物质遗存较多,包括童氏宗祠、夏家堂前民居、童氏祖墓、水步汀群、镇安桥、雁溪桥,此外村内还有多处祖堂、民居建筑、古道、盐碑及古树名木等。梅溪穿村而过,溪上古桥映影,溪边古树繁盛,居民沿溪而筑,干净质朴。“小桥、流水、人家”如此和谐,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在不少人心目里,这里是宁波隐匿世外的香格里拉。绿树、溪水、村居、古道,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画,简简单单,又如此的和谐,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节奏较慢,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慈溪市龙山镇·方家河头村

方家河头村是慈溪市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范市南部,东临黄杨岙村,西临潘岙村,山南与镇海、慈城相邻,年7月入选宁波市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大量的古宅、古树、古井,还有位于河头古村南端的兰屿,风景秀丽,民间传说秦始皇当年上会稽祭大禹,登达蓬,巡至灵绪山,见该地秀色迷人,便以妃子兰屿之名命之,“兰屿”之称沿用至今。

美丽的横筋公路从村前(村北)经过,这条公路是慈溪南部沿山旅游精品线,从东到西有:徐福村、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千年古村”--方家河头村、潘岙村,“历史文化名村”--任佳溪村、“浙东红都”--洪魏村、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地--宓家埭、“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鸣鹤古镇以及五磊山风景区等。

什么是中国传统村落?

据了解,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列入传统村落的条件是?

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一般要具备以下特点:村落自然景观较好,建筑风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风传承得好。

入选了又有什么好处?

中国传统村落将获得国家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