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带着凉风姗姗而来。初秋之际,少了盛夏的焦躁烦闷,正是个出门游走的好时机。这一周中秋将至,天气也逐渐凉爽,是不是按捺不住出游的心了?是时候把行程定下来啦!
这个秋天,不要再去热门景点凑热闹啦,开上车,带上娃,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青田·隐于深山的“联合国村”
“村在田间,鱼在水中,有塘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说的是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这个常住人口仅有多人的村落,三面环山,不过是方山盆地向奇云山过渡的一个缓坡,却因“稻鱼共生”与“联合国村”而闻名遐迩。
村民说不出建村的历史,却能一口告诉你,这里有孕育了多年的稻鱼文化;他们不知何为“侨情即村情”,只用足迹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龙现华侨”的美誉。
小小的龙现村,一边是沉睡中的雕梁画栋,另一边是苏醒后的巴洛克式雕琢……中西文明在这里,“优雅地碰撞并融合”。
山、水、鱼、田、村,龙现“贪心”得一样都没落下。
海拔米的奇云山,是华东的“双料之冠”:最大的高山湿地、最大的高山草甸。山顶有湖,水之源头,住着一户人家,“独户却不孤独”。从前,每逢农闲时节,全乡的牛会进行“赶集式”登顶,尔后在这里“休养生息”一整夏,有水源有食粮,悠闲惬意。俯瞰四周,整个方山乡就在脚下,一览无遗。
比村落更早进入感官的,是龙现十八潭,水之呼啸,奔腾狂泻。据传,此处曾出现两条飞龙,一条垂直升天,一条沿溪而过,尾部在岩石上打下18个潭,故命名“十八潭”。巨大的“田鱼”石塑与青石条垒砌的石墙相邻,“龙现·中国田鱼村”七个大字,是村标,更是底气。许愿池里,三条“石锦鲤”各为其主,“富贵、健康、平安”,成了游客归途行囊中,必备的愿景。
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青田田鱼”:“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在这里,鱼和田默契地形成智能化“生物链”,称之为“稻鱼共生系统”:稻谷为鱼类提供氧气、遮荫和有机物质,鱼类为稻田除草增肥,“独特、重点、巧夺天工”。
沿着悠闲游步道拾级而上,总会不经意低头,打量脚下一个个圆形石磨,它们来自旧货市场,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它们在“财源滚滚”的寓意中沉睡,投其所好地守望四百余亩永久性基本农田,“那是稻的孕育,粮的衍生”。小心踏足于石磨,脚下的石纹,好似一个个悬浮在湖面的波圈,习习凉风拂面而过,一尾尾田鱼畅游生长,寓意着千年的时光在稻田间斗转星移。
漫步“联合国村”,你会感觉世界就在眼前。每栋屋外,国旗高高飘扬,从最少的两面,到最多的24面,不论最多或最少,“五星红旗一定必不可少”。作为青田华侨的发祥地之一,龙现家家有华侨,从西班牙到意大利,从比利时到捷克,从美国到日本,“说得上名字,却未必认得出国旗”,在村中是一以贯之的常态。与之相配套的是村居外墙的“华侨之家”铭牌,上面记录着每位华侨的“姓名”“侨居国家”“出国时间”“从事行业”等基本信息,“跨国色彩”令人惊叹。
作为国内第一个设置有外币实时兑换服务点的村庄,龙现人日常问候语之一是,“今天欧元的汇率是多少?”而在村中幼儿园里,常常发生的趣事是,面对50多个孩子每日的争执,村民不忙于和解而禁不住调侃,“联合国成员闹变扭了”。
在龙现,村民以自己的方式为田鱼营造仪式感:在龙源山庄的碧水清潭中,畅游着每家村民的“田鱼王”,吐着泡泡,打着节拍;餐桌上的田鱼,带鳞烧制,鳞片的软,化作舌尖美味,侵占味蕾;龙源坑小溪贯穿全村,沿山谷顺流而下,在田鱼的见证下,岩石无悲无喜、无怨无忧地任由自己,“被时间打磨变成了鹅卵石”。
苍南·碗窑古村落
温州乡村中有三个地方仍有传统手工业遗存——瓯海泽雅的造纸、瑞安寨寮溪的活字印刷和苍南碗窑古村的制碗。而碗窑古村依旧用制碗的手工艺,静静诉说着曾经“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的辉煌。
碗窑环境极佳,仿佛一个桃花源。这个峡谷溪边风光优美的村落,是明清时期浙南地区民用粗瓷的生产地。景区开发程度不高,村中陶瓷工场和明清风格的老民居、老戏台依然保留着原始风貌,三折瀑是最具观赏性的景观,这里生活着许多当地人,游人不多,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
碗窑古村落并不大,坐落在半山腰间,在层层大山包围之中,依山傍水,瀑布飞流。恍若世外桃源。
曾经,这里是以制瓷碗为生的村民,用石头垒砌的房子,艰苦的在深山中生活,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但随着制碗业的没落,大部分村民走出大山去外面发展,只有少部分村民留守在古村生活。
目前,古村落清代窑址保存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山脚及下垟一带,烧制产品有碗、盆、盏、杯、瓶等,窑床设施和产品烧制、装饰等颇具瓯窑特色。
通往碗窑村的石板路被踏的非常光滑,无法说曾经有多少人走来走去,昔日的碗窑村人从这里挑着烧制碗走向山外,走向远方。
如今,碗窑村的昔日红火繁华不再,不过烧制碗的技艺仍传承至今。村里还有老艺人在村里向来往的游客展示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碗窑古村,一个风光优美的历史村落,明清时期浙南地区民用粗瓷的生产基地。在历史发展中走过沉寂,用另一种风姿向世人展示它的生态自然之美,村中的陶瓷工场和明清风格的老民居、老戏台依然保留着原始风貌,用历史沉淀的沧桑吸引着每一个寻访客。
找个周末来古村走一走,看看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在古戏台听听那些遥远的戏曲声,亲手做一个碗具,颇有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宁波溪口·栖霞坑古道
棲霞坑古道位于奉化溪口境内,是宁波新昌、余姚通往奉化以及宁海的唐诗之路。整条古道隐藏在幽静的峡谷之中,密林丛生,溪水潺潺,被称为“宁波美丽古道之最”。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被这沿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所陶醉,一路上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秋日的红枫似一片红日,村口老人摇着手中的扇子,躺在摇椅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似乎在呼唤着人们去那里走走看看......
栖霞坑地处雪窦山的千丈岩、三隐潭、徐凫岩之南的峡谷中,筠溪穿村而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栖霞坑,旧称桃花坑。《四明山志》记载,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桃花坑”。
奉化进士孙锵曾在光绪二十四年撰文描述栖霞坑:“剡源之乡有坑曰栖霞,其地岩石犹崪,阻山夹涧,泉瀑若雷,终岁不绝。居民负山结屋若重楼,然四境陡峻,可耕可樵诚乐土也。然地当孔道,西界越嵊,东通奉鄞,行人往来不绝……”
通过栖霞坑的古道,是著名的“唐诗之路”的宁波段,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篇。
唐诗之路,是从绍兴会稽山,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的路线。沿线风景秀丽,曾让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全唐诗》收录的2余位诗人中,有多人游历过这条风景线,李白、杜甫也曾溯剡溪而上,饱览了“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这条线路因此被称为“唐诗之路”,成为我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文化旅游品牌。
奉化《四明栖霞王氏宗谱》中有《桃花坑歌》:“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
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
安吉·竹博园
安吉竹博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境内,距上海公里,南京公里,杭州60公里。景区始建于年,占地1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竹子种质资源库。潺潺的浒溪水映衬着竹博园种珍稀竹种,是真正的竹子世界、竹子海洋。
热带雨林总面积2平方米,以收集、保存、研究和展示热带及高山竹区竹种资源为目标,是开展竹类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共保存展示竹子品种61种,各类热带植物余种。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许多珍奇的竹类植物,比如高大的歪脚龙竹、奇特的攀援竹类爬竹、无耳镰序竹;来自台湾的花秆大佛肚竹、南美的瓜多竹等,还可以观赏到其他具有典型热带雨林特征的植物,独木成林、树包石、食虫植物、苏铁类、蕨类、兰花和凤梨类植物,如鸡蛋花、榕树、龙眼、桫椤、猪笼草等。整个温室采用竹子为骨架植物,下层配置四季温室花卉,融火山岩假山、瀑布、山洞、栈桥、溪流、特色竹亭等园林景观为一体,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中国竹子博物馆是年竹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全馆占地10平方米,年投资万元进行从新装修,形成了识竹厅厅、传统加工展厅、现代加工利用厅、全竹家具展厅、话竹厅、赏竹厅、论竹厅等7展厅和一个序厅。竹编《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世界最粗最大的巨龙竹,实心的古里竹等。以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再通过现代最先进的光影技术,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丰富的竹资源、悠久的竹历史和光辉灿烂的竹文化。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竹子,还可以看到最喜欢竹子的动物——大熊猫。
安吉竹博园大熊猫馆是目前世界一流的大熊猫专业生态展馆,整个熊猫馆面积大约平方米,硬件投资多万元。大熊猫居住的地方是严格按照专家建议设计建造的,其中各项功能齐全。比如,熊猫怕热不怕冷,平方米的室内馆就设置成了恒温室,室外气温一旦超过26摄氏度,它们就要进去享受空调了。另外,大熊猫喜欢爬树,偶尔也要玩玩游戏,四个多平方米的室外馆安装了树架、游乐设施,专供它们健身休闲之用。万顷竹海加上花园式的熊猫别墅,“国宝们”在竹博园里必定能茁壮成长!3年前,安吉小熊猫馆还从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引进了9只小熊猫。茂林修竹下,大熊猫和小熊猫相映成趣的画面,一定会令你忍俊不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