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从俭
第期
汪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上溯到四千年前。其源出有三:一是源自夏朝的诸侯防风氏。二是姬姓。鲁成公次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后以功封颍川侯,子孙以为氏。三是出自翁氏。
泾县汪氏出自姬姓。该汪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年,汪姓第31世文和汉末任会稽令,遂定居于严州(今浙江淳安),成江南汪氏始祖。汪氏第36世道献仕晋黟县令,移居于徽州府歙县。其后第40世叔举仕南朝宋武帝军司马,又移居绩溪县登源。44世孙汪华值隋末保障乡里有功,唐初被封为越国公。汪华生有九子,繁衍成徽州大族,有“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之称。并向周边呈放射形向外分布,播迁多支到泾县散枝发叶,到乾隆年间,形成五十余个汪姓自然村落。
-03-
泾县汪氏历史名人
汪伦,又名风林,兄凤思,曾为歙县令。在泾传十余世,部分后裔迁居常州麻镇。天宝间(-)汪伦曾为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桃花潭畔。生平喜与人交游,尤与李白、王维友善。爱饮酒赋诗,议论政事。李白《过汪氏别业》诗云:“時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天宝元年()至宝应元年(),李白多次游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汪伦以美酒盛情款待,结下深厚友情。李白《过汪氏别业》诗详志其谊。临别又作《赠汪伦》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传唱不绝。汪伦好远游访友,大历进士刘复有“春江日未曛,楚客酣送君”诗句相赠。
汪齐,字子思。其二十九岁那年下第西归,在泾县藤溪拜访了三灵山人程惟象(婺源人)。程惟象是宋朝大预言家,曾在英宗在外做官时预言其将是真主,后果登上帝位。英宗因此赐书与他,其建专楼保藏,王安石、梅尧臣等皆有诗赠。二人论五行,程对他说:“你四十二岁得官。官可达正郎尾、员外郎头。至此便宜休退。寿终九十三岁。”其四十二岁果中庆历丙戌进士。后调岳州平江簿兼尉,历颍州沈邱县令。因陈述古、孙沔荐其才,改秘书郎,知弋阳县。熙宁元年,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正值王安石变法,他亲自到相府对王安石说:“青苗、免税法实施以来,于民不便。”王安石听了很不高兴,知道汪齐家里是个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便说:“新法推行便利天下,你想兼并大量土地受到限制,故此感到不便罢了。”受到斥责的汪齐,不久就被谪为池州通判而致仕。程卒后,曾作诗悼念,诗云:“昔年知我五星郎,九十三岁寿考长。今日挂冠如所论,感公先见泪淋浪。”后有再仕机会终于不出,卒年九十三岁。
汪澥,字仲容。少时从著名学者胡瑗学《周易》,后从学王安石,受胡瑗教育思想和王安石改革思想影响较深。曾率先传扬王安石学说。其出身低微,以布衣入太学。元丰八年()中进士。历任鼎州司理参军、影县令、太学正、国子祭酒和太司成等。因议论学制不合上意出为婺州牧,后改任陈州、寿州及应天府。居官三十年,才名与政声俱著,但思想倾向终与旧制度维护者不合。一生著作甚丰,有文集二十卷,《孟子解义》二十卷,《乐章》一卷,《诏诰》三卷。后辞官归里,卒于家。子伯龚,曾任瑞昌县令,精于吏事,又一子伯虎为朝散大夫,知兴化军。按《宋史澥本传》,汪澥本旌德人。泾县《钱志》云:“因随父襄寓泾。”嘉庆修志时两墓存水西钱冲白云山左,志录碑记。且崇祀泾县乡贤祠已久。其后裔分迁到泾县,依墓建村⑤。
汪汝则,字方叔。工文辞,宣和二年()被荐任芜湖县丞。建炎间(-)助镇压方腊起义有功,宋高宗召见,以陈述时事利弊得到赏识,授绍兴府通判。后历知信州、衢州有惠政,被当时官场评为郡守中杰出人材,高宗赵构云:“使人人如汪汝测,何患不治?”不久病归,卒年78,赠大中大夫。子瑈荫,先在鄞县为官,后升池阳通判。
汪化鳌,字鱼君。由恩贡授河间府通判,升汉中府同知。兴水利、清屯粮、肃茶政,郡人德之。吴三桂攻陷汉中,被执不屈。逾年,逼受伪职,化鳌抚膺痛哭,自缢而死,被草草埋葬于汉中城南,祀“名宦”。子钧,以荫官狄道知县。
汪富,字震孙。元时仕于建康路南轩书院,再任陕西廉访使。
汪伯寿,字绎,任福建福州府推官,转真定府推官。
-04-
汪氏对泾县的影响
1、一个情感景区
泾川豪士汪伦设计请来李白,白天陪他登蓝山、石壁山、碧山,荡舟陵阳溪、高溪、罗浮潭,晚上“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临行又率村民踏歌相送,李白终于情不自禁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走了,留下的不仅仅是对汪伦依依不舍的情,更是播下了诗的种子。循着李白的足迹,唐朝的杜荀鹤来了,宋朝的叶清臣、胡媛、汪寺丞、释清止、释慧日、徐畴来了。而至明清,迁客骚人纷至沓来,他们钟情于斯,醉梦于斯,或缅怀,或抒情。桃花潭人除了热情招待,还诗歌唱和,倾诉情感,乾隆年间就出了一本《桃花潭文征》。可以说,自古以来桃花潭水就是友情的代名词,桃花潭就是诗的渊薮、旅游的胜地。安徽省旅游集团借助桃花潭优美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它打造成一个4A景区。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在各级政府支持下,连年举办桃花潭国际诗歌周活动,取得了很大的影响。今日,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强,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因此,桃花潭景区作为一个情感的景区更是炙手可热。
2、一个宣纸世家
泾县漕溪流域古名石川松木坊,主要河流名为东溪⑥。宋皇祐间(-)汪遂迁于此处,子孙繁衍,以造纸为业。东溪两岸架设了许多纸漕,人们于是改东溪叫漕溪。漕溪是泾县西东向的一条河流,源于桃岭一代高山。漕溪的上流源头七里坑、感坑、泥坑、慈坑有规模较大的制造宣纸的遗址。在乾隆郑相如所纂《泾县志》里,慈坑是与小岭、湖北冲、宋村并名的泾县四大宣纸基地。感坑,泾县诗人赵廷挥“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叠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诗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地人从事宣纸生产的情景和纸业繁荣的景象。七里坑,据泾县文史前辈葛兆铣考证,历史上存有“太和庄”宣纸棚,业主名“汪百万”。在七里坑道旁仍存有清道光十一年()土地堂所立“重修庙宇捐助名录”的青石碑,上面刻有“太和庄捐银三两”及其他名录。
元末明初,汪遂公后裔汪衍庆“元末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即今古坝中郎村)”,与迁到中郎坑的另一支汪姓,都是从事宣纸生产的。“风炉水碓是生涯,古北冲中纸可夸。一种宣州新色样,拣将上品进官家。”赵良[雨\澍]的《竹枝词》交代了他们不仅以造纸为生,而且还制造出了品质优异的宣纸。衍庆公后裔汪宅祥继续向大山深处搬迁,于明弘治年间迁徙到汪家磡,继续从事发展造纸业。宅祥公后代代表人物汪六吉,生活在乾隆盛世,他继承了上辈的事业,更加注重原材料的把关,进一步提高了制作工艺,造出了品质优良的宣纸,打响了“汪六吉”品牌,“玉版新传汪六吉,三千里外尽驰名。”
江苏宜兴人、康熙进士储在文游历泾县,作了一篇《罗纹纸赋》。赋中有“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曹溪之工致”的文字。小岭、枫坑、马渎、曹溪这四地,小岭、漕溪是宣纸的主产地,枫坑、马渎分别是上述宣纸产地的产品集散地。马渎指琴溪乡内的马头,有东西马头之分。东马头属泾,西马头属南陵。漕溪经琴溪河注入东马头,故言“渡马渎以东来”。漕溪流经原晏公镇境内,有古北冲(又称“湖北冲”、“胡北冲”)、中郎、上郎、官坑等处宣纸棚,古代皆属宣阳都,基本上是汪姓纸棚的产品。明嘉靖《泾县志》记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泾县宣阳都槽户制造,差官领解。”“并说漕溪之工致”指的就是现在的漕溪、古北冲一带所产的宣纸,因受漕户制作工艺影响,流程更加严谨,产品更加规整。所以说东乡汪姓与西乡的曹姓是泾县并名的两大宣纸世家,而其产品质量更加苛刻。只是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汪氏宣纸就式微了,而四大基地之一的宋村更是销声匿迹了。
3、一种精神信仰
隋唐之际,歙州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又主动归附唐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免除了兵灾之祸,深得世人的感戴。逝后,他与九子“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被民间广泛设庙祭祀,遍布徽州城乡。在泾县也有专门祭祀汪华的庙二座,一座在北乡,一座在东乡。《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英济汪王庙在孤山高岭,祀隋汪华。大业间,华与左匡政俱有保障功,并为乡人所祀。”泾县孤山汪王庙大概最早记入府级志书,嘉靖《宁国府志》将其与泾县左王庙相提并论;县东汪王庙在洪村都东岸,嘉庆二十一年汪浩潮后裔建⑦。在涌溪口还立有座石五郎庙。据县志记载:“石五郎,隋末汪华将。土人以其杀贼有功,立庙祀之。”“十日雨来五日风,醵钱作社醉颜红。掺个豚蹄忙几处,石五郎前九相公。”这首泾县知县阮文藻的《泾川竹枝词》道出了地方上人对他的敬畏以及庙宇的香火旺盛。
汪姓聚居的泾县茂林高坦村,在每年10月17日农历重阳日,都隆重举行“汪公会”,又名“抬汪公”的民俗活动。这里“汪公会”民俗流传已有好几百年。十年动乱“破四旧”时,汪氏裔孙冒着风险,将汪华神像、汪公父母面像、“南坛菩萨”藏进山洞里,躲过了一劫。改革开放后,村里恢复重阳祭祀汪公祈福活动,算来已有一二十年。村里长者已经讲不清“南坛菩萨”是何方神圣,也已经讲不清“南坛菩萨”、汪公父母面像同时供奉的来历和经过,只是沿袭着当年的仪仗和排场。“南坛菩萨”是钦宗所封之神,除与朱元璋军队有关的姓氏信奉晏公神外,泾县各姓村落大都信奉南坛神。而高坦汪氏将他们的祖宗神与当地广泛信仰之神结合起来开展活动,表达了自己的精神信仰,真是别具一格。
在古老的汪氏祠堂享堂前,神像高供在堂上,前面案桌上红烛高烧,摆满了荤素供献、米粿糕点、各色水果。上午九点,祠堂拜祭仪式开始。完毕,祠门大开,鸣锣开道,抬汪公沿村巡游开始。神像端坐的宝舆,其华盖三层莲花型木雕,刻满暗八仙等图案花纹。旗幡华盖,巡游仪仗,鼓乐齐鸣,声势浩大。在村里传统各祭拜点,村民已早早摆好案桌、香烛供献,每到一处,人群围拢,祭祀场面壮观,热闹非常。
4、一幅通用楹联
在汪氏通用楹联中,有一则典故是发生在泾县,是泾县汪氏创造出的,联为:
执戈卫国,酿酒筵宾。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汪踦,为童子时就随鲁哀公迎战齐国军队,并效死疆场。国人认为应降等级而葬(据当时礼,十九岁以下未成年死,要比照成年人降等级安葬),孔子说:“能执干戈来保卫国家,怎么能降等级而葬呢?”
下联指唐朝时期的泾县人汪伦事典。宋杨齐贤《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对此,李白作了《过汪氏别业二首》,诗云:“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酒酣欲起舞,四座歌声催。”记述了汪伦当时盛情“筵宾”的情景。
参考资料:
①嘉庆《泾县志》;
②《中国家谱资料家族源流卷》、乾隆五十二年汪玑主纂的《汪氏通宗世谱》、《汪氏义门校正世谱》;
③中国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论档》第十册31页;
④胡相主纂的《赤滩乡志》;
⑤《汪氏义门校正世谱》;
⑥乾隆五十二年汪玑主纂的《汪氏通宗世谱》、光绪十九年()修撰的《西园家谱》(宣纸手写本);
⑦道光《续泾县志》。
(作者系泾县文旅局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