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地理
石山
石山,始称独山,民间俗称“旋头山”或“狮子山”,或错写成“石敢山”“石甘山”。位于枫桥镇北五里,是先后陈的北部屏障。此山西坡较平缓,东北坡顶部则为绝壁悬崖,远望似狻猊转头。北宋治平间(—),有天章阁讲官陈天麟挈家庐墓于此。陈天麟为越州知州陈舜臣之子。宋仁宗明道年间(—),陈舜臣官越州知州,微服私访,途经东安乡小泉,爱其地泌水溪泉之胜,死后葬于泉溪独山。陈天麟挈家定居于石山西首山脚平旷之地,发祥肇基,世代繁衍,后世称“暨阳泉溪陈氏”。
九里山
九里山,又名煮石山,以枫桥至此九里而得名。附近有营盘村,为元末胡大海扎营之地。自营盘东北行至九里村,沿溪古树错杂,绿竹清新,涧水自山坞汩汩而出,深处即为王冕隐居地,今名“白云庵”。庵前水库土名“王冕大塘”。元至正甲午()王冕买地九里,携妻拏隐居于此,自号九里先生、梅花屋主、煮石山农,又号会稽外史、饭牛翁。王冕子王周,字师文,号山樵,同隐于九里。明正统元年(),王冕孙王玙,官福建建宁府府学训导。王玙女王永贞,嫁枫桥骆象贤次子骆秢秢。白云庵故址有“踪寄白云”残碑一块,传为王冕自题。
孝泉江
始名泉溪、孝泉溪。明代前,溪水沿石山脚西流,直接汇入泌湖。后因村庄人口繁衍,为防洪水肆虐,便构筑堤防,将其南移至村外,并改名孝泉江。孝泉江源出龙头岗,上游有南北两源:北源发自里汤,经大溪村到溪口,纳馒头山溪,折向西流到大祝桥头,会合石硖溪,始称大干溪;南源发自梓坞山,经石硖里、石硖口至大祝桥头,与大祝溪汇合。大干溪北流至王村、干溪桥,纳古博岭、杨坞、外东坞诸水,西流经银杏、下张、渔稼村,又纳毛家溪,始称孝泉江。孝泉江西流经陈家坞、三湾潭、鹭鹚潭,出孝泉桥,至梯山北麓并入枫桥江。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
孝泉桥
横跨孝泉江,以溪名为桥名。位于枫桥镇北2.5公里。孝泉桥是枫桥去阮市、店口的主要通道。始建于明代,宽约3米,长约80余米。桥面用粗大条石铺砌,两侧无栏板,人行其上有惶恐之感。二十世纪70年代,加固桥墩,加宽桥面,桥侧加护栏,改建为公路桥。此为孝泉桥老桥,是枫桥镇上仅存的古桥之一。年,因枫湄公路改道,在老桥下游米处新建桥梁一座,仍名孝泉桥,是为孝泉桥新桥。孝泉桥两岸,昔日曾经芦苇夹溪,风光秀丽。
三湾潭
在石山脚,俗称“三温潭”,家谱写作“三混潭”。此潭既不温,更不混,它最古老的名字叫“三龙潭”。在石山脚道路开凿之前,石山三道峡谷的三股水流,一遇丰水季节,犹如三条长龙直奔山脚,天长日久,就在泉溪冲刷出一个巨大的深潭。后来沿山脚开凿道路,顺山势形成三个弯道,此深潭也名之为“三湾潭”。“湾”“温”音近,说着说着就成了“三温潭”。三湾潭是全堂毛家人到山荡畈割稻种田的必经之路,故这里曾经是人们歇脚解乏的休息之地。
中堰头
孝泉江在先进村有三道堰坝:老中堰、蜻蜓堰、新中堰。老中堰在中间,曾几度冲毁,年重修,筑长48米、高0.8米的混凝土砌块石滚水坝,灌溉圩子畈农田亩。蜻蜓堰在鸬鹚嘴,原系沙卵石临时堰,常被冲毁,每年筑堰耗工费料,年把该堰改建为混凝土块石滚水堰,堰高0.7米,长32米,引水渠长米,灌溉孝泉畈农田余亩。新中堰在三湾潭,年10月动工兴建,堰坝长42米,设高1米、宽2米的活动门8扇,新开灌溉渠道,沿石山脚,穿过后陈到骆家圩,全长2米,灌溉山荡畈农田1亩。
牛轭岭
横亘在后陈与九里之间。牛轭岭,顾名思义,像牛轭一样曲里拐弯的一道岭。牛轭,是牛耕田时的重要农具,与犁铧配套使用,状如“人”字,长约半米,耕田时将它套在牛脖子上。牛轭岭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前,过往行人见到它要捏一把汗。拉车的人上坡时累得叫苦连天,骑车的人下坡时吓得提心吊胆。旧时牛轭岭顶有路廊,路廊旁还有慈云庵,慈云庵与九里白云庵遥相呼应。王冕《蛤蟆儿》中写到“春风吹船著牛轭”,说明牛轭岭的名字古已有之。
山荡畈
山荡畈是先进村西北湖畈的通称。它是先后陈的粮仓,也是附近村庄包括全堂毛家村的粮仓。古代,山荡畈属于泌湖,故后陈的泉溪陈氏另有一个称呼叫“泌东派”,说明山荡畈位于泌湖最东端。泌湖在明清时属于诸暨七十二湖之一,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地。后来围湖成田,成为枫桥的主要产粮区。山荡畈地势低下,一遇雨季,加上潮水顶托,时遭洪水淹没。陈崇礼曾作《泌湖水灾》诗:“南陌连天白,西江浪莫如。民情深水火,无意纵蛇龙。不眠听场蚓,无声望月华。因知潮汐至,竟夕起长嗟。”
二、人文遗存
陈家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是宗族自治的主要活动场所。古代,所有氏族都建有家庙或祠堂。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祖宗的老规矩;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先进村旧时有大祠堂一个、家庙三个。大祠堂即后陈祠堂,是泉溪陈氏大宗祠,堂号已不详,后改成学校。家庙是先陈人的小祠堂,分别是:1、下单祠堂;2、然五房祠堂,也叫德教公祠;3、然七房祠堂,也叫老屋祠堂,在孝泉桥北路左。先陈的大宗祠在陈家,开始是萃涣堂(原陈家中学所在),析谱析祠后是敦伦堂(今陈家村文化礼堂),合谱合祠后是萃伦堂(今已拆除)。
敦素堂
敦素堂,前陈人的家庙,也称“德教公祠”。陈德教,行焕79,字叔宜,桓三十三公子。生崇祯三年庚午(),卒康熙五十年辛卯(),居下单,生六子,三子陈国显、五子陈国贤迁居前陈,故敦素堂是国显、国贤的子孙为祭祖而建的家庙。由陈国显(—)、陈国贤(—)生卒年判断,先陈的历史约年左右。敦素堂存世约年。“敦素”之意:敦厚素雅。举人陈伟为敦素堂撰写楹联:“入此室,孰非子弟之班?勿谓期颐,合以孝恭绳祖武;登斯堂,即有父兄之责,休言年富,当思忠厚肇孙谋。”今祠堂虽圮,但“敦素”的教诲仍要牢记心间,坚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治家格言。
白云庵
王冕在九里山的隐居之所。庵后有山,名紫石山,又名煮石山,王冕号“煮石山农”“九里先生”即由此而来。白云庵因年久倾圮,于4年由私人出资重建。年政府出资重修,并浇筑出入行路,成为枫桥又一处人文旅游景点。王冕隐居九里时,以卖画灌园度日,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有诗记其生活之清苦:“九里先生两鬓皤,今年贫胜去年多。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入秋瘥。相知相见无多论,笑看眼前白云过。”清代陈维埈有《九里山访王元章旧居》曰:“煮石风流不复存,数家茅屋尚成村。连山竹色寒侵面,入画梅花澹到门。狂客原难循世法,布衣未肯受君恩。百年寂寞留诗卷,酌酒空招旧日魂。”
履和堂
在前陈旗杆台门,是举人陈伟的居室,载在《光绪诸暨县志》。“履和”之义:践行中和之道。陈伟于同治十二年()恩科拔贡,光绪乙亥()考中举人,但并未为官,他继续冲刺考进士,最终因心力交瘁,英年早逝。陈伟一生以教读糊口,兼以田间劳作,是先进村“耕读传家”的典范。他曾经作《贫富吟》云:“误贫犹可富,误富不能贫。”(义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陈伟手抄《十三经》《资治通鉴》,撰写20余万字的《耐安类稿》,就是在履和堂内完成的。
清潭故里
后陈大塘进水口位置,曾经建有一个清潭庙,今故址上已新楼林立。清潭庙坐北朝南,背依石山,面向鱼山(红山),上悬匾额,大书“清潭故里”四字。其建造与枫桥大庙同时,造型也与枫桥大庙一致,规模只有枫桥大庙一半。清潭庙背后有五六棵数百年树龄的梓树,每棵树需五六个人围抱。老辈人传说,某年孝泉江发大水,将上单湾、中单湾冲垮了,只剩下了下单湾。后来孝泉溪改道,村人为示纪念,就在上单湾与中单湾的交界处造了清潭庙。清潭庙一度香火旺盛。解放前,陈权曾在清潭庙创办学校,使村里的学龄儿童皆能入学。岁月更替,清潭庙也不断移位,今已迁至后陈背后的小山上。
南山书院
陈经济为其子孙所筑的读书之所,创办于明万历年间。陈经济,字宏道,号浙泉,又号无咎。“经济公初置此院,以为后人读书之所”。书院原在陈家世科第,后因子孙繁衍,家道中落,陈经济移居至鹞子岭右孝芝里,题其堂为“来青堂”,题其书室仍为“南山书院”。子养乔,号东望,生而颖悟,读书思缵先业,后因眼瞎,无缘科举,只好催耕课读,以教育后代为业。他曾作诗曰:“高年父母卜山居,顿足搥胸苦莫知。广厦既离先世泽,穷途必与野人趋。偏惊乌鹊频呼唤,羞睹豺狼满麓衢。默想迁岐非得已,何时克复免亲吁。”虽然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但“耕读传家”的家风却坚守如初。
旗杆台门
旗杆台门在先陈,是先进村历史上著名的书香门第。旗杆台门的肇基者是陈珪。在长达余年的历史里,这个家族创下了“一门三贡生,五代皆名人”的耕读佳话。这个台门十分注重家教家风。家族内子弟,皆勤奋好学,朝夕研诵,孜孜不倦,他们在人生最起始的源头上就斩断了大户人家的纨绔之风、浮夸之风、懒散之风。他们的父教,是一种精神之教,一种品德之教,一种毅力之教,成为这个台门人才辈出的“传家宝”。这是家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因如此,旗杆台门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一代代捷报频传,成为诸暨古代书香门第的缩影。今旗杆台门部分建筑尚存。
三个路廊
路廊是旧时的风物,是供行人歇脚的地方。旧时,各地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必设有一个路廊。老辈人记忆,先后陈以前有三个路廊。第一个在孝泉桥南面,今桥头村口“功德碑”附近,这个路廊造得最好,是当时先后陈的一个门面。从枫桥至桥头,走了五里路,坐下来歇脚正当其时。第二个在牛轭岭顶慈云庵前,从南北两边爬上岭头的路人,歇此路廊便如沐春风。以上两个路廊,都是供南来北往的行人休憩之用。还有一个路廊,址在今村部大楼位置,这个路廊主要是供东来西往的行人休憩之用,从骆家桥去全堂毛家,可以在这里歇息休整。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