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温州古道今天
最近新开街的公园路,在温州刮起了一阵“复古风”,熟悉的老街陡然成了“景区”,让老温州感受到古城的新魅力。
此次新出现在温州人面前的,除了公园路的新街景之外,位于积谷山麓、中山公园里的“东山书院”,可谓是闹中取静的清雅之地。
创办于北宋的东山书院,是温州最早的书院,后来发展为当时全国知名书院。三十六坊君曾经撰文介绍过:点击阅读中山公园有温州最早的书院!这里名师辈出,培养了大量士子学人。
那么,宋代温州有哪些知名书院?它们又对温州教育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今,温州还能找到哪些宋代书院的身影?
宋代温州书院林立
如今的温州“商名”在外,殊不知百年前,浙江省内曾流传:“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的说法。直到清末民初,温州还是一个被视作出读书种子的地方。
“永嘉前辈读书多”,平阳会文书院晚清太仆孙衣言的这幅名联,便是最形象的致敬。
温州自古重视教育,文风鼎盛。温州的官学(府学、县学及学宫)起步较早。早在晋太康(—)年间,平阳便建立横阳学宫,这是浙江省第一所地方官学。东晋太宁初年(),永嘉建立郡学,即后来的温州府学,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府学之一。
书院属于私办或半官办性质的学校,是我国古代一种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的学术研究机构与教书育人的场所,于唐代开始出现。五代时,由于长期战乱,官学逐渐凋零,私学应运而生,书院开始成为讲学的主要场所。
宋初,官方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赏赐、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在“官学未兴”的情况下,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第一所在温州出现的书院,就是宋皇祐间(-)王开祖在华盖山创办的东山书院,后发展成当时全国知名书院。
继王开祖之后,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开始在温州创办书院。到南宋时,温州书院林立、学风大盛,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在全国亦属少见。有数据显示,宋代浙江有48所书院,温州就有12所,占全省四分之一。正如弘治《温州府志》所说:“堂斋庑舍,莫盛于宋,而学业随之”。
学者研究认为,宋代温州科举异军突起,创造“进士登科数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科举传奇”,以及“永嘉学派”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繁荣的书院教育有密切关系。
近千年过去,如今,我们尚能在温州各地,找到会文书院、明文书院、仙岩书院、梅溪书院等宋代著名书院的隐约身影。
平阳南雁会文书院
北宋,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于平阳南雁荡山麓创办会文书院,传授伊洛之学。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平阳一地的学风,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庆元五年(年),朱熹携弟子在平阳会文书院讲学十多天,让会文书院一时名闻遐迩。
如今,会文书院是温州古代书院整体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座书院。
陈经正,字贵一,20多岁成为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颐先生门下的知名弟子。陈经邦(-),字贵叙、贵新,27岁成为平阳历史上第六位进士。
陈氏兄弟曾求学于宋理学奠基人、洛阳程颐(-)、程颢(-)兄弟。学成归来后,陈经正、陈经邦在南雁荡山建造了棣萼世辉楼,后来改称会文书院。兄弟俩在这里读书讲学,传授洛学。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平阳学统始于(经正、经邦)先生兄弟。”
乐清城东梅溪书院
南宋绍兴十四年(),王十朋于乐清县城东隅建梅溪书院,受业者数百人,且多为知名人士。梅溪书院办学目标明确,学风蔚盛,“师生私交笃厚”,成为浙南学子倾慕的学府。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出生于乐清梅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中状元,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王十朋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力陈抗金恢复之计。他先后出任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知州,在各地任上救灾除弊,政绩突出,当地人画像立祠纪念他。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重新修复,用“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兼以学识渊博,诗文刚健晓畅,且长于书法。在掌教梅溪学馆时,他主张“种德”,注重道德实践教育,常与学生共研《春秋》,并把心得传授给生徒,梅溪书院自然闻名遐迩。
郡城城南稚新塾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薛季宣于温州郡城南雅俗坊设立稚新塾(今禅街温八中址)。薛季宣通过稚新塾传播其制度新学,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叶适等人也曾先后在此讲学传道,弘扬求实精神,提倡事功之学。这里成为永嘉学派诞生地。
△禅街温八中门口 郑鹏摄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今温州鹿城)人。青年时曾从著名学者袁溉“得事功之学”。27岁以恩荫入仕,官至大理寺主簿。调任常州知州后,未上任,病故永嘉,卒年四十。
薛季宣之于永嘉学派,功在首创。他提出永嘉学派的治学宗旨,并以身践行之。薛季宣平生著书甚多,著有《浪语集》《古文周易》《书古文训》《春秋经解》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学问淹雅,持论明晰,考古详核,立说精确,卓然自成一家。
大罗山麓仙岩书院
南宋淳熙十一年(),陈傅良辞官归里后,于大罗山创建仙岩书院,制定规约,授徒讲学,从游者数百人,门生蔡幼学、曹叔远、木天骏、朱黼、钱文子等均为名士。绍熙二年()理学家朱熹来仙岩访陈,手书“溪山第一”“东南邹鲁”。后蔡幼学、曹叔远等也曾主持过该书院,在当时颇有影响。
陈傅良(-),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瑞安人。陈傅良36岁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伪学”党禁中,受到牵连被罢斥,病逝家中。陈傅良一生著作等身,有《周礼说》十三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等。
陈傅良继承与发扬了薛季宣的“经世”治学宗旨与治学取向,对永嘉学派思想发展、深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湖南任职期间,陈傅良多次讲学于岳麓书院,并作《重修岳麓书院记》。20多年培养了42位优秀门生,列入《宋元学案》25人。他主持的仙岩书院,是永嘉学派培养骨干、发展队伍,并使之逐步壮大的主要基地。
永嘉溪口明文书院
南宋时期,戴蒙辞官回乡后,在永嘉溪口创办戴蒙书院,培养士子。戴蒙书院又称“蒙公书塾”,据说现存书院地基仍为宋时所建,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房屋的花板等雕刻精美。
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明朝廷曾赐额“明文”,故又称“明文书院”。清乾隆年间重建,戴蒙被皇帝封为“诸儒之宗”。
戴蒙,南宋理学家,字养伯,是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孙女婿。戴蒙在南宋光宗绍熙庚戌(),登进士第,授丽水尉,官太子侍读,封朝议大夫,为“戴氏八进士”之一。曾弃官入福建武夷山,从朱熹学理学,研究“六书”。戴蒙辞官回乡创办书院后,“潜心经史,不乐仕进,及老手不释卷,有遗文若干”,著有《易书四书说》《禹贡辨》等。
编辑:丹妮
美编:王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