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图片 >> 正文 >> 正文

1970年张学思含冤离世,周恩来痛心感慨

来源:溪口 时间:2023/4/20

谢雪萍和张学思早年的结合,在很多人看来是不相配的,一个雇农出身又没有文化的姑娘,如何配得上大帅府的堂堂四公子?包括谢雪萍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多年以后,当谢雪萍忍着极大的悲痛送走了一身正派,却惨遭迫害的丈夫时,她曾这样评价张学思:

“在我看来,我跟他不是很匹配。当时在延安时,我们同学里有人反对,说我配不上他,我是知道的,也觉得人家说得对。他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来撬杠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他从来没有动过歪心。他被迫害死了,我真是很难过。他一辈子忠于党,忠于家庭,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得了。”

对于这个与自己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了一生的男人,谢雪萍给他的评价是“好人”。谢雪萍这一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好人”就是她能想到的对丈夫最朴素、最真挚的评价,而这份朴素、真挚,也一如他们的相识。

按理说,大帅府的四少爷和平民家的姑娘,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张学思却不是一般的公子哥,他有两个非常矛盾的身份:一个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四儿子,东北军将领、少帅张学良的四弟,另一个却是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原海军参谋长。

作为出身军阀家族的少爷,张学思走上一条与兄弟姐妹截然相反的革命道路,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只是张家人并不知,四少爷背叛家庭的“孽根”,究竟是何时种下的。一切要从一位伟大的母亲说起,她就是张学思的生母许澍旸。

在张作霖的6个妻妾中,许澍旸出身贫贱,是张作霖“强娶”回来的一位夫人。因此,尽管“飞上枝头”,进入到东北最顶端的大家庭,许澍旸仍旧闷闷不乐,她不喜欢这种封建家庭的诸多陈规陋习,也厌恶几个妻妾共侍一夫、勾心斗角的帅府生活。

特别是最得宠的五夫人寿懿进府后,许澍旸在张家的地位直线下降,处处受到排挤。无力改变生活的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了四个子女身上。张学思是许澍旸生下的第二个儿子,直到成年后,他还记得当年母亲苦口婆心的教诲:

“你一定要自立,不要靠别人,你别看这么大个家,这么多产业,这张氏帅府赫赫有名,但那都不是你的,是你大哥和二哥的,你们不要妄想,惹下祸害。想要的东西,自个去创造。”

在张学思的回忆中,父亲张作霖很少对他有直接的关怀和教育,反而是母亲许澍旸对他要求严厉。许澍旸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律不准沾染纨绔之风,直言谁要是吃喝嫖赌,她就自尽。

在母亲严苛的平民化思想教导下,加上从小见证了母亲在大家庭中的诸多不易,张学思开始对自己身处的军阀家族憎恨不已,他还在《自传》中曾公开批判父亲张作霖是“祸国殃民、忙着打内战的军阀”。

除此之外,母子俩对家族传统的反叛,还体现在不接受传统私塾教育上。张家本不许子女在外读书,在许澍旸的极力主张之下,12岁的张学思还是打破了家族先例,入读奉天同泽中学。

中学期间,张学思结识了老师王西征,接触到了民主思想,这让本就追求进步的他兴奋不已。在老师的鼓励下,张学思索性离开沈阳去北京求学,并于年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彻底摆脱了他身后的封建家庭。

张学思入党的决心之所以下得这么坚定,是有原因的。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张学良背上千古骂名。当时还在求学的张学思,也遭到了同学们的不少谩骂鄙夷,更有激进者用墨汁在他的内衣上写下7个字:不抵抗将军之弟。

张学思深感屈辱,他怒气冲冲地闯进了张学良的休息室,质问道:“大哥,我真没想到你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下令不抵抗?为什么丢弃东三省?”

这是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四弟如此冲动失礼。他挥手示意张学思先坐下,张学思却直接解开了身上的长衫,内衣上“不抵抗将军之弟”几个大字昭然若揭。

张学良一下子从沙发上跳了起来,他眼睛通红地看着弟弟学思说:“四弟,请你相信我,大哥绝不是卖国之人。杀父之仇、失土之恨,我张学良是不会忘记的,总有一天,我会用行动洗刷耻辱。”

此时此刻,张学思在内心深处,其实也发下了要为张家、为国家洗刷耻辱的誓愿。只是他要走的是一条比大哥更加彻底,在中共领导下的革命道路!

如果说张学思早年对大哥的抗日立场存疑,那么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对大哥的看法已经彻底改观。只是彼时彼刻,张学良已经成了蒋介石的阶下囚,这让张学思懊丧不已。

年8月,抗战烽火燃遍全国,张学思在党组织的派遣下,和赵四小姐一起前往奉化溪口探望被拘禁的张学良。

兄弟见面,各自心中翻江倒海,有无数衷肠要诉。可是一连数日,二人在特务的严密跟踪下,竟没能单独说上一句话,张学思不免在心中为大哥一哭。

时间一天天流逝,到了张学思临走前一天,张学良终于开口邀请他一起去书房看画报,赵四见状立即以玩牌的名义拖住了几个贴身跟随的特务,为二人争取到了单独谈话的机会。

张学思被哥哥领到了书房的一角,这里的几个书架和报架正好挡住了特务的视线,张学良又指了指装有窃听器的墙壁,拿出了纸和笔,张学思立即会意。兄弟俩就这样在纸上进行着无声的“交谈”。

张学良告诉张学思,只要东北军倘若能够团结,抗日战争扩大,他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他让张学思把此话传给东北军各军长。末了,他对这个四弟最后的嘱咐就是多看进步书籍,回去抗战到底。

张学思接过大哥递过来的纸条,读着读着,早已泪流满面。不承想,这竟是兄弟俩有生之年见的最后一面了。

从奉化回来以后,张学思打入东北军内部,开展“兵运”工作,只待时机成熟后,将这支队伍组建成华北工农红军。

年4月,张学思被安排到香港待命。当时他的家人为了避难,已经办理好了出国的手续。母亲特意来到香港,劝说张学思跟着家人一起去美国定居。但是张学思执意要为抗战留下,与母亲含泪诀别。

同年10月,张学思在组织的安排下抵达延安,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对他十分关怀,还问他在陕北能否住得惯?要不要钱花?张学思听到这里,脸刷得一下红了:“主席,你可别把我当成小孩子!”

张学思坚定地表示:“延安虽然艰苦些,但我觉得这里的生活比什么地方都好。我要革命,要抗日。延安,是最好的大学。”

毛主席很是高兴,鼓励他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为革命做出更多的贡献。此后,张学思牢记主席的教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抗日工作中。

年9月,24岁的他被派往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队”,开始了在抗大的学习、工作。在这里,张学思还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年初春,张学思到延安女子大学参加报告会,邂逅了他后来的妻子。在人声鼎沸的会场中,张学思一眼看到了聚精会神阅读画报的女学生谢雪萍,她那恬静、端庄的姿态让张学思见过一面,却过目难忘。

在那之后,每逢延安女大有报告会,张学思就早早赶到会场,只是接连两次,他再也没有遇见这位可爱的姑娘。情急之下,他找到了东北同乡顾大姐打听这位姑娘,这才知道对方叫做谢雪萍。

谢雪萍出生广东的一个雇农家庭,刚记事的时候,父亲就暴病而亡。母亲改嫁后,把她送给了姨家。养父为人善良厚道,供她念了几年书,可是养母待人却极为刻薄,总是对她恶语相向。随着后来养父去世,谢雪萍就失学了。

14岁那年,养母要把她卖给一户有钱人家做妾,谢雪萍不愿意,只身逃到了广州,在一家纺织厂做起了女工。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她受尽剥削,尝遍世情冷暖,直到年经人介绍来到延安投身革命,才算结束了这么多年的漂泊生活。

张学思听说了谢雪萍的悲苦身世,还未接触就已经有点怜爱这个命途多舛的姑娘。他恳求顾大姐无论如何,为他当个红娘……顾大姐显然被张学思的真诚打动了。

要知道,作为大帅府的“四公子”,张学思在北平、南京求学期间,就有不少达官贵人想要与这位张副司令的弟弟攀亲,都被他婉言谢绝。

来到延安之后,也有不少城里来的女学生主动追求过他,但是张学思却都无动于衷,独独看上了没有说过话的谢雪萍。顾大姐敬佩张学思的痴情,后来有意安排了几次“偶遇”,才让张学思和谢雪萍对上了话。

在耿直的张学思直白又不乏真诚的追求下,谢雪萍很自然而然地对这个英俊又有才学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两人顺势发展成了恋人。

消息传出后,轰动了抗大和女大。许多女同志都对谢雪萍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不过也有人为他们的结合感到担心。

“雪萍,你知道吗?你那个对象是张学良的弟弟啊!”谢雪萍第一次听说张学思的身份,几乎要惊掉了下巴,因为张学思从未向她提及自己的身世。

不过谢雪萍在认真思索之后,给出了心中最纯粹的答案:“我不管他是谁的弟弟,我喜欢的是他本人,不是他的身份。”

还有人奉劝张学思:“你要三思啊!你俩的身份和地位相差太悬殊,能生活在一起吗?”张学思坦然一笑:“难道少爷出身的就非得娶个小姐吗?谢雪萍聪敏能干,比什么小姐都好,我为能有这样的伴侣感到骄傲和自豪。”

年秋,张学思和谢雪萍在宝塔山、延河水的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妇,婚后夫妻俩双双奔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他们的爱情,一度也在军中传为佳话。

无论是加入共产党,还是娶了一位平民妻子,这些都意味着张学思彻底抛弃了过往的生活,彻底与军阀之子的身份告别,在革命道路上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年,日本投降。就在大家都在享受抗战胜利的喜悦之际,张学思接到调令,前往东北担任辽宁省主席和保安司令,以张学良四弟的特殊身份开展工作,接收伪政权,成立一支地方人民武装。

布置完任务后,当时东北局的首长彭真和林枫都建议张学思回家看看,毕竟他离开大帅府已经十几年了。谁知张学思摇摇头说:“不!我是不打算回家的!”是的,他心中十分抵触去见父亲昔日搜刮民脂民膏建立起来的那座辉煌“帅府”。

彭真说:“复土还乡嘛,回家看看总是应该的吧!”张学思笑着回答:“我已经回家了,东北的故土就是我的家,东北的人民就是我的家人。如果有朝一日,我的大哥能重获自由,重返故里,那时我再陪大哥一道回家看看,那样更有意义。”

从年到年,张学思有两次在沈阳上任,故居近在咫尺,可他却“两过家门而不入”,甚至也没有带着妻子谢雪萍进去瞧一瞧。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思主政东北期间,深受百姓们的尊敬和拥戴。他在家乡深入宣传党的和平主张,坚决揭露并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发动内战、抢夺东北的阴谋,成功完成了组织委派的任务。

年,完成这一切的张学思本想功成身退,但是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他还是接受周总理的建议,继续贡献余热。

离开沈阳后,张学思又几经奔波,克服艰难险阻,在大连创办了海军学校,培养了大量海军人才,填补了新中国在海事力量上的空缺。张学思本人也十分精通海上作战,在年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又在两年后授衔少将。

关于张学思的工作,周总理予以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海军的好参谋长”。可惜好景不长,在海军事业蓬勃发展时期,“野心家”林彪为了培植个人势力,想要拉拢张学思,遭他的坚决回绝。

刚正耿直的张学思,后来也因此遭到报复。年,张学思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不久他就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平房,受到监视。

在被囚禁的3年时间里,张学思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饱受摧残,整整瘦了90斤。谢雪萍带着女儿来看望张学思,见到不成人样的丈夫后泪流满面,张学思却笑着说:“他们从我身上扛走了两袋面!”

年5月19日,54岁的张学思因病逝世。周恩来后来几次和海军人员谈话提及此事,他都非常痛心地说:“张学思是个精通海军专业又能亲自出海的参谋长,现在死了,海军少了一位难得的将才,真可惜呀!”

谢雪萍惊闻丈夫的死讯,肝胆俱裂,整日以泪洗面。在两人三十载的婚姻里,夫妻二人虽因战事聚少离多,但却感情甚笃。谢雪萍怎么也难以想象,一生坦率正直、大公无私的丈夫,最终会落得如此一个凄凉结局。

年,已经52岁的谢雪萍下定决心,要为故去的丈夫讨个说法。她知道自己此行担着巨大的风险,倘若被别有用心之人发现便有去无回。临行前,谢雪萍特意嘱咐小女儿:“如果妈妈不幸被捕,你要照顾好奶奶,照顾好自己!”。

同年4月,谢雪萍怀揣着“鸣冤信”来到中南海。苍天有眼,这封信很快被摆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完这封厚厚的信,毛主席大怒而起,马上拿起毛笔,在上面批示了8个大字:送叶剑英同志阅处。

年,在谢雪萍等人的努力下,张学思得到平反,终于恢复名誉。谢雪萍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她总算得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了。

年秋,在丈夫得到平反大约10年之后,年逾花甲的谢雪萍为了怀念已经逝去14年的丈夫,选择在阔别东北34年之后,重访沈阳。

在这里,她第一次探访了张学思生前曾经拒绝回去的大帅府,见证了那些幼年张学思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那一刻,仿佛当年那个踌躇满志地站在她眼前,与她在宝塔山下、延河水边携手革命的英俊少年,又回来了……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