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图片 >> 正文 >> 正文

翰墨宁波王利华山水画艺术美学创新

来源:溪口 时间:2022/11/1
11:27

王利华,笔名王山佳,生于年,浙江奉化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宁波市奉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其作品曾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两次获银奖。年创作《雨后四明》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后赴美国纽约展出,同年由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和收藏。年创作《千丈岩飞瀑》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另有百余件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求是》《美术》等刊物。这次展览汇集了王利华近20年来重要艺术创作成果,一部分以“甬城金名片”为题,包含河姆渡文化遗址、保国寺、天一阁等一批宁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创作与写生作品,33个古典名胜和现代化建设的壮阔景象,定格为气势恢宏的画卷;另一部分以“秀美家乡”为题,涵盖历史人文、名胜风光、城乡建设、名优特产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整体观感富有地域特征和现实感,惟妙惟肖且形神兼备,这都得益于他打破传统、忠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主要获奖作品:

作品自年《移山造田》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已先后有14件作品15次入选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合办或主办的第六、七、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国家级展览。其中年的《林海之晨》和年的《青山朝晖》获得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银奖。另年《四明三隐潭》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作品展”一等奖,年《云起秀谷》获“浙江省中国画小品展”金奖,年《四明山泉》获浙江省“99迎澳门回归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灵山保国寺×cm年

前言

文/王利华

家乡,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忘怀并深爱着的那一方水土。二十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感悟家乡的人间万象,阅读家乡的自然造化,绘画家乡的百幅美景。

天一阁97×cm年

年,我从行政岗位退居二线,此时,还能为家乡继续做点什么的想法,却在内心深处熊熊燃起……。从年“移山造田”首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后,我在工作生涯期间,留给绘画的日常时间很少,可称为是一位“业余画家”,但的确从未停止过追求艺术的脚步。退休,退而不休,这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我把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画的绘画研究上来,投入到“画家乡”的系列创作上来。如此,我既能用画笔把家乡之美传递世人,又能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进步。

河姆渡文化之光×cm年

浙东奉化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家乡。这里平原、山区、大海三者兼得,山川雄奇秀丽,民风淳朴好客,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奉化有中国化弥勒佛布袋和尚,还是近现代历史名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境内有集自然景观、人文史迹、佛教文化于一体的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有全国生态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藤头村,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时时激发我炽盛的爱乡情怀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四年多时间里,我全身心投入到家乡题材的创作,几乎天天处在艰苦的努力之中,先后创作出表现奉化人文历史、风光名胜、城乡建设、民宿风情、名优特产等方面的作品余件。

上林湖雨霁×83cm年

这是我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作实践,也是个人艺术道路上的自我挑战。由于题材实在太宽泛,面对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需要寻求合适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为此,我在用笔用墨上反复尝试,不断探索中西绘画结合和互补的路径,求得作品有较完美的艺术效果。期间有失败,也有收获,然而更多的应该是创作上的进步与提高。年4月,“画家乡”的第一本画集《乡情奉化》,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广泛的肯定和好评。次年,这本画集还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品二等奖。

“画家乡”的绘画之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给了我继续前行的极大动力。不久,我踏上了《乡情奉化》续集——溪口题材作品的创作行程。

雨过雪窦翠峰开96×cm年

溪口镇为民国文化第一镇,雪窦山乃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这里是一个人文景观与秀美山川完美结合的海内外少有的旅游胜地,常年游客如云,十分需要全景式展示溪口独特魅力的美术作品,提供给溪口的中外游客。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奉化画家,自然责无旁贷,于是,历经五年的默默磨炼,完成了70余幅叙述溪口的作品。年,我的第二本“画家乡”的作品集《溪口墨韵》付梓面世。

武山映秀武山庙68×93cm年

正是源于这两本画集作品的积累,才有了年在宁波美术馆和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乡情奉化——王利华中国画作品展》。记得在两地展览的开幕式上,我都曾有过同样的表述:“这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全为奉化题材,那是我近六十岁到七十岁期间所创作,也就是我作为奉化人画奉化十年作品的一次汇报。当然,我也是宁波人,接下来的七十岁到八十岁,我想尝试宁波人画宁波的又一个家乡题材的十年创作。”

烟云润秀雪窦山×cm年

我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国际港口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宁波,俊杰辈出,文脉悠远,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创作题材,我最终选定了代表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灵魂的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真实地遗存于宁波大地上,其中有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明证河姆渡文化遗址,江南地区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南端的浙东运河宁波段,世界灌溉工程遗址它山堰,还有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溪口蒋氏故居等等。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世人有必要也有责任善待、保护它们,而艺术化表现和展示它们,那则是我们艺术家的光荣和使命。为此,我又度过了五六年艰难而愉快的坚持,相继以中国画形式将它们一一表现出来,出版了第三本“画家乡”作品集《甬城金名片——画说宁波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并于年6月11日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宁波博物馆举办了同题作品展览。

云起千丈岩×97cm年

年12月15日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翰墨宁波——王利华中国画作品展》,所展出的绝大部分作品,选自我的这三本“画家乡”画集——那是我怀抱赤子之心描绘而出的宁波故乡,也是我对四明文脉传承的亲力践行。由是,我想通过这次展览,对自己二十年来画宁波的创作历程作一次回眸,向浙江父老乡亲作一次汇报!限于水平,囿于时间,这次展览的作品,仍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成熟之处,这正是我今后需要弥补和努力的方向,并将作为我晚年续行画家乡之路的一个更高起点。

从花甲到八旬,二十年间我走遍宁波大地采风写生,期间得到了许多领导、同仁、朋友的热情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永丰库遗址95×96cm年

卓然自立精益求精

——赞王利华山水画成就

文/吴国亭(著名美学评论家)

有句老话叫做“观千剑而后识器”,指一个人经历得多了便有识别和鉴赏能力。我不敢说有多高的眼力,但我一生浸淫在美术教学和创作之中,习作和创作、印刷品和原作、中国画和西洋画、古人作品和当代作品,几乎天天接触,70年来何止“千剑”?这其中,能使我激赏的作品并不多。然而,今年春上在浙江奉化溪口展览馆里,面对着当地画家王利华先生的山水画却使我震撼了!几十幅画作全是精品力作,画面完整,经营得当,情境各异,深富美感。我在展厅里看了数遍,不忍离去。陪同的朋友说,看画看到那么激动的情况很是少见。是的,我发自内心地爱赏王利华的山水画。

阿育王寺雨霁×cm年

我想见见这位令我钦佩的陌生画家。此刻王利华正在山中写生,听说有人求见,立即中止了写生,夹着速写本气喘吁吁地赶来。我如实地对他谈了观后感,而且表示愿意回到南京之后为他撰写一篇评论文字。

太白生雲×cm年

我之所以愿意主动为王利华撰文评述他的艺术成就,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或者说通过宣扬他的成就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他的作品上可以引发出对美术创作方法和理论的探讨,以及对美学观念的思考;另一方面对当今国画界浮躁投机之风起些正本清源的作用,宣扬积极健康的艺术观,倡导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明知在当今汹涌的商品大潮中作用微弱,但还是有说真话吐胸臆的冲动。

甬江北岸天主堂91×80cm年

下面,我对王利华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评析。

直面生活,讴歌乡土

艺术创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那句老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从古到今不知被多少人重复了多少遍,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何?可以说绝大多数人说一套做一套。为什么?下生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夏顶烈日,冬冒风雪,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总不如在画室里舒服;依傍古人,翻阅画谱要比实地写生轻松许多。何况大多数国画家,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家皆无写生基本功,即使面对实景也无能力捕捉下来。因此,抄袭模仿成为中国画的通病,千百年来一直沿袭至今。人们常说画中国画的人保守,这保守我认为源于人的惰性,怕吃苦。打基本功练写生要吃苦,创作下生活收集素材,酝酿题材也要吃苦。手头有技法书上归纳出的山水树石各种现成的程式,何必不用。加上还有一些大名家奇谈怪论的误导,什么“太似为媚俗”、“意到而已”、“遗貌取神”等等,一句话,画中国画可以依赖成法,也可以马虎随便,久而久之,积非成是,贻害了许多人。错误的观点会扼杀天才。君不见从古至今有大成就影响后世的大师们,如吴道子、阎立本、顾闳中、黄筌、赵佶、张择端、李公麟、李成、范宽、郭熙、黄公望、任伯年乃至近当代的徐悲鸿、钱松岩、白雪石、李可染、宋文治等等,哪个人的作品不是直接来自生活且形神兼备的呢?可以“遗貌”,可以“不似”的呢?

慈城孔庙96×cm年

王利华几十年来足不离乡土,他所表现的题材都是不出方圆百里的雪窦山和四明山。他不是不知黄山险、泰山雄、青城幽,那些都是好画题,但对养育了自己的家乡山水他更是情有独钟。速写本上画满了村前屋后的树石、溪流、瀑布、山峦和屋舍,作为创作的依据和参考,一心面对家乡的山水组织画面进行创作。从他的作品之中不难窥到来自生活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素材的重要作用,什么叠石成山法、石梁垂瀑法、鼠足蟹爪式、破笔柴门式等等旧程式在画家面前似乎已成为失去生命力的概念符号。王利华的作品有现实感、有地域特征,刻画得深入具体,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完全得益于打破传统,忠于生活。

王阳明故居98×96cm年

富于招数,巧于安排

王利华的作品常常限于特定的景点,有许多是非常难画的内容,即使画了效果也不会好,如一幢呆板而高大的建筑物,一座拥塞画面中央的黑黢黢的大山,一汪平静而单调的池水,一段乏味的水泥长堤,一处平淡无奇的山村……许多画家不想画的、画了也不出效果的景物于他却是知难而上,想方设法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巧妙地化单调为丰富,使乏味成有趣,变平凡成精美。怎么变?用烟云虚化之,用树木遮挡之,用丘壑分解之,用花草掩映之,用浓淡虚实层次变化之,读者只要有心,处处都可以看到画家呕心沥血的推敲与经营。这些地方处处体现了画家的深厚修养和丰富的艺术经验,如若一般平庸的画家是想不到也画不出的。王利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收拾这些地方比别人有心计、有智慧。

钱业会馆90×80cm年

工笔与写意联手,传统与创新结合

王利华的画风属于较细致的一路,可称为小写意山水。画中的建筑物多以近似工笔的方法表现,单线勾勒形体轮廓,严谨而工整,但往往失之单调乏味,没有发挥笔墨的余地;而自然景物则不然,那些树石水云完全可以用小写意手法表现,生动活泼,有笔墨变化趣味;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这种画法古已有之,历代山水不乏此画法。

塔山遗址一隅99×97cm年

王利华画树,全由写生得来,完全摈弃了《芥子园》中的画树成法,用中西结合手法,线描与体面塑造同时使用。树干有时用线勾,有时用没骨墨色写出,树叶混用点厾夹叶,加上淡墨线条笼络之,形成团块状叶丛,叶与枝干都有立体感,是松、是樟、是杉,还是其他杂树,一目了然,特征结构十分明显。这是他自己独有的方法。树木的倚斜正侧,粗细大小,远近虚实斟酌至再,按构图需要依涧偎岭,摆布在特定的地位上,不可改动,不可移位,否则全局失去平衡和美感。

北渔山灯塔87×68cm年

王利华画石块,倾向于传统写意手法,运用勾画与皴擦结合表现,遒健圆劲,寥寥数笔便能将石质、纹理、体面与明暗交代出来,比别人更胜一筹的是他更讲究造型样式,决不率意而为。无论水中的石块或叠壑重岩,其形状和位置,以及大小和多少的组合,都妥妥帖帖,恰到好处,尤其是水口的大小石块,乱而不乱,乱中有序,耐得细品。

马渚西横河闸×97cm年

泉流是山水画中常见的内容,它可以活跃画面,丰富内容,助长美感。山水画顾名思义离不开水,画水是王利华的强项,无论是坠落的高山长瀑还是潺湲曲折的浅溪,他都表达得真切具体,水纹和浪花可谓精细入微,毫不夸张地说,流动的速度、起伏的状态,溪水的深浅,甚至连水声都使人感觉得出来。那些令一般画家望而却步的、难度极大的水下游动的小鱼,他却敢画,而且画得很好。别人画水时,多在石隙留白,大不了再施枯笔淡墨拂扫两下,简单又粗糙,与王利华相较,难望其项背。我敢说,王利华的水大大超过了古人和当今我所见到过的其他山水画家。

中国大运河南端宁波三江口97×cm2

画烟云也是王利华的一绝。烟云浮动有氤氲之气,有空灵之感,自古画人皆喜烟云入画。但画得理想的极少,许多画上的烟云就是简单地留下一块空白的宣纸,有的大小不当,有的形状不美,而且不像云,也不像烟,没有体积感,没有轻盈感,没有飘动感。是厚?是薄?边缘是实还是逐渐虚化?往往都没有进一步地表现,好像没有画完似的。古人画论上不是说“有画处是画,无画处也是画”吗?怎么只留一块白纸不把体积感渲染出来呢?睿智的王利华在别人忽略之处反而特别着意。在他眼里,烟云不仅可以丰富画面内容,还可以平衡构图,虚化部分景物,拉开物象之间的层次,增加画面灵动感。所以,画到烟云处他反而更认真更细心,一丝不苟地渲染,甚至连过渡的渐变笔痕也见不到。烟云在他的笔底有如维族姑娘肩头薄似蝉翼的纱巾,有时像团轻软洁白的棉絮,有时像一缕飘逸的轻烟,有时像林间弥漫的暮霭……简直把烟云画活了。由于烟云的表现,画面上便产生了黑与白、轻与重、刚与柔、静与动、虚与实的许多对比因素,因而味之无穷。

王利华有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功夫和扎实的造型能力,又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之作画态度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所以才能画出好作品,这也是他的成功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