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正在给宁波市海曙区冯家小学的学生讲述书本知识通讯员供图)
央广网宁波9月7日消息(记者曹美丽通讯员王超)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七十年前,数百万中国志愿军先后跨过鸭绿江,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和平。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冯刚老人就是数百万志愿军中的一位。
近日,我们来到冯刚老人的住处。刚踏进大门,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多平米的房子里,立着一排排书架,书架上站满了各类书籍,这分明是一个小型图书馆。
(冯老的家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曹美丽摄)
冯刚老人今年92岁,住在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他身形清癯、脸色红润,眼不花,耳不聋。看见我们来访,老人回忆起了几十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年,22岁的冯刚考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成为一名战士。2年后,他和其他11名战友以24军炮兵观测员的身份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炮兵观测员的主要工作是观察敌军的炮位,为我方精准有效回击提供决策参考”。尽管已经92岁高龄,但冯老对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依然记忆犹新。在双方你来我往的阵阵炮火中,炮兵观测员的主要工作是纪录敌军发出多少炮弹、从哪里发出炮弹以及炮弹的型号等,他们因此也被称为是“炮兵的眼睛”。
(冯老给每本书都做了编号曹美丽摄)
“当时敌强我弱,我们的炮弹数量有限,为此有规定:看不到目标不准打,看不到成果也不准打。”
枪炮无情,在战场上,冯刚曾经两次受伤,但所幸没有大碍,但他的战友却并没有这么幸运。“年,我们12个班长从上海出发。等抗美援朝结束那一天,才知道才剩下3个班长了,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下,冯刚始终保持着书不离手的良好习惯。别人扔掉的书,他都捡回来好生保管,以至于在行军打战带不动书本的时候,他不得不先把收藏的书先邮寄回宁波老家。
年,冯刚离开朝鲜战场,回到了祖国。随后,他复原回到家乡宁波,先后在当时的云龙乡校和余姚师范担任语文老师,主要教阅读和写作。
宁波市海曙区冯家小学的校长马霖霞和教导主任狄志军都是冯老的学生。他们回忆起读书时,冯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中一条硬性规定是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起码写50篇作文。狄志军回忆说,有一年他写了68篇作文。“冯老师每篇都给我修改,他的修改不是说写得很简单:较好啊,语句通顺啊之类的,他就是抓住你文中的一点两点给你展开,批改得特别认真。”
(冯老和他的学生曹美丽摄)
都说严师出高徒。冯老教过的1万多名学生中,有的当了高级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了作家,大部分人成为了老师,可以说是桃李芬芳满天下了。不过冯老说,他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冯老这样教育学生,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冯老的家里,除了一台电风扇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家电。整间房子,满满当当,全部是书。他把每本书都做了编号,最新的一本已经编到了本。不过,最近几年,他已经把大部分的书都捐给了各地学校和图书馆,比如他给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捐了2万册图书,又给宁波市海曙区冯家小学捐了两万册,家里剩下的图书,他也打算全部都捐出去:“我一个人看书是有限的,这些书都要送出去。”
(冯老因为藏书而获得的各项荣誉曹美丽摄)
除了捐书外,冯老还省吃俭用,把退休金捐给学校做奖学金,还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去年,他给宁波市海曙区冯家小学捐了4万元奖学金。当校长马霖霞向他汇报说去年“六一”儿童节已经有6位同学享受了奖学金时,冯老连声说好,并表示还要增加2万元。
在采访结束,告别冯老的时候,记者看到冯老卧室的椅子上,披着一件已经磨得发亮的军装。这件军装,承载着那段用汗水和鲜血铸成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了冯老的心里。冯老也为此特别珍惜今天的和平和稳定。“中国从来不会去侵略别人,但是绝对不会允许别人来侵略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