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二年,蒋澄后裔蒋之奇与苏轼等人被欧阳修选为“章衡榜进士”。两人在琼林宴上一见如故,又同拜在欧阳修门下,因此成为了莫逆之交。蒋之奇回义兴(宜兴旧称)亭省亲时,苏轼曾赋诗《送蒋颖叔荣归》(蒋之奇,字颖叔)赠别,其诗曰:“裔出钟山远,源流滆水赊,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苏轼仅用28个字,概括了蒋之奇显赫的家世渊源。而苏轼诗中的“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就是指东汉时期,江南蒋氏曾被誉为“九侯五牧世家”,是我国历史上都极为少见的名门望族之一。
九侯——
自东汉大将军、浚遒侯蒋横冤案被昭雪后,汉武帝刘秀为安抚蒋横一家,除了以王侯之礼厚葬蒋横外,还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以示体恤。其中蒋横的长子蒋颖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封为“会稽侯”,三子蒋川封为“临川侯”,四子蒋耀封为“镇湖侯”,五子蒋渐封为“临苏侯”,六子蒋巡封为“卜亭侯”,七子蒋稔封为“平河侯”,八子蒋默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封为“亭侯”。江南蒋氏一时声名鹊起,被世人誉为“九侯之家”。
按汉代侯爵制度推断,蒋横九子的爵位等级应是关内侯,在县治内可以建立自己的封邑。如蒋澄就在其封邑杨巷筑土为城,建立了亭城(即现在的宜兴市杨巷中学周边,旧称“城头地”,这是宜兴市最早建立的一座城池)。杨巷境内原本水系发达,沟渠纵横,良田肥沃。蒋澄在治内兴修水利,鼓励农商,利用水路交通的便利条件,将封邑之地建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为日后杨巷成为闻名江、浙、皖三省的千年“活水码头”和“江南米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牧——
而亭侯蒋澄的五个儿子也承袭世荫而加官进爵,蒋澄长子蒋孟被封为“阳羡东亭侯”,出任冀州刺史;次子蒋通,被封为“阳羡西亭侯”,任南阳刺史;三子蒋休承袭父爵为“亭侯”,任丹阳太守;四子蒋政为“湘阴侯”,任荆南刺史;五子蒋元,任兖州刺史;人称“番阳五牧”(牧在当时是指州郡的长官,刺史、太守又被称为“州牧”)。记载此事的石碑现仍保存在杨巷蒋家。
补录1——文都侯蒋子文
另汉末尚有秣陵(今南京)尉蒋子文,亭姚村人,是云阳侯蒋默的重孙,在其任秣陵县尉时,在一次追剿盗匪时,在钟山下头部受伤,不治而亡。三国时,吴王孙权立国,有蒋子文旧日同僚梦见他说要成为秣陵的土地神,否则就要降灾延祸。后来果然瘟疫横行,灾祸不断。一时百姓恐惧,百官惶恐,无奈之下,孙权将其封为“文都侯”,并立庙祭祀,同时还将其葬地钟山,改称“蒋山”。南朝时,历代王室也对其赐封有加,声名盛于一时。在其故地姚村还赐建了隆兴寺、宝塔及隆兴桥,寺称忠烈行祠(当地俗称“太师庙”)。据《蒋氏族谱》及《宜荆新志》记载,隆兴庙、隆兴桥均为宜兴境内最早的寺和桥。
按此推算,实际当时蒋家祖孙数代被封侯者竟然达到了14-15人(仅蒋澄三子蒋休系承袭父爵)。蒋澄的后人也在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当地的望族之一,蒋氏后世子孙世代有人入仕南朝,只是已无详细的资料可供查证。
补录2:南朝—隋朝时期亭蒋氏子孙的部分资料
年12月,西安市文保所在西安南郊长安区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掘出两座盛唐时期的墓葬,从出土的墓志和墓盖的文字记载中,得知墓主为唐代天宝年间的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夫妇,其墓志有关于其先祖的部分介绍——蒋少卿曾祖蒋天宝,为南齐桂州刺史;祖父蒋硕尚为南梁散骑常侍、右军将军、将乐县开国伯;父亲蒋子翼为陈鄱阳王常侍、隋永和令。
两晋时期,亭地方的蒋氏后裔开始逐渐外迁,有蒋极一代转迁到了浙江台州,五代时蒋显定居于宁波,元代时迁徙至奉化,明代蒋仕杰迁至溪口,成为蒋介石一族的始迁祖。
而定居亭的蒋氏后裔,在唐宋时期再次续写了蒋氏家族的荣耀,有一批蒋氏子孙再次重振门楣,有出将入相者,有著书立说者,而名垂青史的,则有蒋俨、蒋防、蒋冽、蒋涣、蒋之奇等等。其中以文工武治而驰誉者,当推蒋之奇。他与苏轼、黄庭坚等历史名人的惺惺相惜,同游阳羡溪山胜景,留下了诸多歌咏亭的诗词歌赋,后来更演绎了苏轼买田阳羡的一段历史佳话。以文著称者,当数唐代的蒋防,一部《霍小玉传》被经久传颂,余音至今不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