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溪口 >> 溪口优势 >> 正文 >> 正文

浙乡浙镇浙遇见湖北宋君

来源:溪口 时间:2024/9/30

多少江南梦,都在回忆中。提到江南,少不了浙江。除却闻名于世的杭州西湖,其实浙江还有不少的优质旅游资源。当全域旅游的号角吹响浙省大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浙江。

神仙居·仙境空灵之美

一个令神仙都很艳羡的地方,每一丝呼吸吐纳之间都感受到山上空气的灵动,云雾缭绕为这里带来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不同画面,时而清晰,时而空灵,时而隐隐约约。

山下溪水潺潺鸣翠笛,山上吊桥横跨山间。原来浙江是多山的地方,打破了脑海里固有的印象,幸福生活从来都不是在那里乖乖地等着我们,也是需要努力创造的。正是因为浙江人在缺田少地的时代就动起了改变困境向往美好生活的念头,才有了今日全域旅游下的美丽浙江。

吊桥

路上美丽的环保公益广告

虽然一路下来都是雾气沉沉,但是仍然能感到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一草一木都在顽强的与寒风做着斗争,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下呼吸声和风吹过后留下的回响,修身,养性,还需从身体的本源切入,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一些奥妙。

谁说浙江无大山,笔直的悬崖,像被刀削过一样,雾气微微散开,方才能够看到仙人居的本尊,还是不能够看的透彻,看的全面。

走在下山的天梯上,一旁的栏杆外就是悬崖峭壁的一段,有雾的时候还走得不急不慢,雾一散开,向外看一眼心里就慌慌的了。

异常高的负氧离子含量,让我们在山上的每一步路都走得非常值得,在慢走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享受了超级棒的空气,一些从大城市里来的人纷纷表示“醉氧”了,这么高浓度的新鲜空气,实在是大城市里可遇不可求的。

在泛着空灵之美的神仙居里生活,真是换个神仙都不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写照。

仙居美食

走在乡间小路上,一群吃货的心总是会被美食勾搭。

接地气的仙居人气美食,莫过于仙居烧饼了,据说这里很多人都会做烧饼,并以此为业,将仙居烧饼卖往全国各地。正可谓,哪里有仙居人,哪里就会有地道的仙居烧饼。

好馅的面团擀成饼,两面抹上清水,贴到火红的炉壁上,不稍片刻便有美味出炉。个人比较喜爱梅干菜加鲜肉的,热腾腾出炉的时候,咬上一口,梅干菜的香味、鲜肉的Q弹,唇齿间的香味能回味很久。

仙居麻糍里通常会包上手工自制的豆沙,豆沙馅搓成长条,外层裹上糯米面团,切段之后就能直接食用,是一道软糯香甜的传统糕点。好吃不粘牙,吃完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还有一款因为天气原因,实在无法吃到鲜果了,那就是仙居的杨梅。在当地有这么一种“中国杨梅看浙江,浙江杨梅看仙居”的说法。

馒头干松,也就是馒头片,不过这里的人们混些红糖芝麻增添风味,放进热水里浸泡片刻,又成了绵软香甜的饱肚主食。聪明的仙居人,把馒头这么简单的一个食物经魔法棒变化得更美味了。

弥勒道场·雪窦寺

即便领略不了佛法,但也可以带一份平常心走

这世上最难的,大概便是平常心了。荣辱不惊,这是一个很难的修心境界。但弥勒佛的笑容,总像一种暖暖的月光,照到心头,滋润心灵、温暖心灵、净化心灵。

这里就是雪窦寺了,位于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是弥勒佛道场,被称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世界最大铜制露天弥勒佛于此。

即便没有什么信仰,但这也不妨碍我在寺院里面静静走上一番,看看建筑的细节,看看道场的风水,看看寺院里那些园艺盆栽

水滴石穿,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不经历岁月的洗涤,人始终是无法成长起来的。而时间、岁月,沉淀的是自己,丰富的是自己,但最终是会温暖他人。也许这就是时间最大的威力,时间本身并不能做什么,也不会改变什么,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一个想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梦想。

开心愉悦是一天,痛苦折磨也是一天。生活本来不易,何必再给自己添堵。也许身为身宽体胖之人,我是感受颇多。自己每天都很开心,每天会想法感受着这美丽的世界,不开心的情绪是来的快也走的快。为什么大家喜欢喜剧,不也正因为喜剧会给人带来心灵的修复功能,会让人的生活达到一个平衡么。

弥勒佛传递给我的,我感受到除了心情要喜悦外,还有一种力量,一种看破众生一往无前的力量。

溪口·蒋氏故居

每一次回家,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激荡风云

几乎蒋先生在民国时期的每一次下野,他都选择了回到生他养他的溪口老家。而每一次的蛰伏,都是为了更好的复出。所以当时的溪口,几乎成为蒋先生大动作的风向标。

年8月13日,蒋先生第一次下野回老家。在老家溪口的两个月,蒋先生收获了爱情,与宋美龄女士结为夫妇,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对政要佳丽。

年12月22日,蒋先生的第二次下野,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内心苦闷的时光,中间因为宋美龄女士在沪上养病,更是孤独。但再次复出时,已经成为那个年代大陆最有权势的人,没有之一。

年1月21日,蒋先生第三次下野,这次是他在家乡溪口待的时间最长,长达百日,可以说在大陆最后的时光,蒋先生都是在家乡的溪口度过的,再次诀别成了永恒。

南浔·难寻

广惠宫

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不禁将时光回到从前。国名党元老张静江先生就是土生土长的南浔人,很难想像在一个遍地是富甲一方的南浔,也曾出过这种叱诧风云的大人物。这里在民国,曾一度被孙中山先生宣布为“南浔市”。

一位在上世纪三十年成名,在九十年代愤而别离这个世界的一位文学家徐迟,也是南浔人。《徐迟文集》第九卷《江南小镇》上册中第一部写了—的八年,他的家乡南浔,他的父亲毁家办学,他的童年。一位有着相当才华又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去世的前三年,终于把家乡南浔写到了自己的回忆录里。再次诀别,永远离开了南浔,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来不及接收太多历史信息,就这样慢慢地慢下来,在两岸的街道上走来走去,踩在石板路上,觉得懒洋洋的。

街上有那种文艺的小店,拍拍照片,来杯茶和咖啡,看一会儿书或杂志,时间不紧不慢,过得十分懒散。

原汁原味的江南味道,但南浔更多一个点,从建筑上说是中西合璧,从商业上说是贸通全球,从对外形象上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国际化视角下的南浔。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鼎盛时期的南浔金银如山,书声如涛。书香溢城的南浔出了许多藏书家,也建了不少藏书楼。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均衡的“六宜阁”等都曾名噪一时。虽然许多建筑都不复存在,但是仍为今天文化南浔带来了许多的深远影响。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但是书籍,带给人类的,确是无穷无尽的。

捧一本小札,倚着木纹镂空的小窗,听着人来人往淅淅沥沥的声音,自顾自地小酌一杯,南浔生活的最简单的幸福,就在千年这千年的时光里延续。

无论是那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还是乌瓦粉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小船来往,都是那么的清幽雅致,依然还是历代文人水墨画里的清秀模样。

西塘古镇·且听诗吟

坐在乌篷船上,感受醇正江南水乡的风情。

像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写到的那些江南小镇一样,摇橹划桨、在河道里穿梭着,不远处还能依稀看到旧时光里戏台的模样。

冬日里,夕阳西下,那感觉是极好的。二十分钟的水路,在摇摇晃晃中向前驶去。

西塘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原住民仍然生活在木檐之下,回廊之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家在景区,景区就是家。也许人多了些,但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个窗户。

除了船游,上街逛吃逛吃也很重要啊。这里的小店,从外观到布局,甚至是小小的店招,或者一些有意思的装饰,甚至只是一个个性的标语,都会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小店,与其他景区里小店的不同。

三生有信

各种文艺的小店,各种清新的情绪,散发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

或驻足停留,或买点小吃,稍作停留继续赶路。

这是一条街上都在比文艺,似乎没有一星半点的逼格,就很难立足。

老上海风情小店

这里都不用布景,活生生一个民国风情戏的最佳场景,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也许曾是这里当年最流行的故事。

还有一些坚守本心的原住民,认真地服务着每一位来到西塘的游人。

一些老字号,一些老门脸,都是西塘古镇逛街挥之不去的记忆。

还有各种可爱的创意产品,都有一种每一样都买两个回去的感觉。

还有各种抓怕,不经意还是会看到美女们在high不停。

去的当天是很赶巧,有一场诗歌音乐会在晚上等着我们。诗和音乐都有,幸福还会远吗?

相遇西塘,邂逅西塘,留在西塘。这里的故事每天都这么轮番的在上演着,为西塘停留,为ta留下不走。柔美的音乐,精湛的舞姿,还有跨越百年的故事。

就让我们沉浸在西塘美丽如歌的夜晚,吟诵我们心底的诗歌《我人生里的西塘》“举目眺望,视线可及之处,你看不到钢筋水泥的高楼鳞次栉比。西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原住民仍然生活在木檐之下,回廊之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28.html